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侯孚允字中舟,祖籍河北省沙河市,1906年生于綦村镇西九家村。历任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副总干事、副董事长、北京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市东城区第一至第六届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东城区三胞工作委员会联络员、青年服务部会员(抗战时期)、晨光社社长(创始人之一)、YMCA白雪社会员(创始人之一)、星海合唱团会员(创始人之一)等职。20世纪30年代初,被青年会选送燕京大学宗教学院进修,毕业后仍在北京市基督教青年会工作,主要指导会员活动。

基督教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宗教,拥有超过20亿的信徒[1]。基督教信仰的中心思想是关于耶稣基督的诞生[2],生命,死亡和复活的信仰。当它从一小批信徒开始时,许多历史学家将基督教在全世界的传播和采用视为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精神使命之一。

目录

人物简介

侯孚允先生字 中舟,1906年6月8日至生于河北省沙河市綦村镇西九家村。家境贫寒,自幼勤奋好学,稍长在县城基督教会学校半工半读,并受洗成为虔诚的基督教徒。1924年十八岁时,到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工作。由于精心敬业,团结友爱,促进会务,被提升为干事。约当20世纪30年代初,被选送燕京大学宗教学院进修,毕业后仍在青年会做干事工作,主要指导会员活动。

成就荣誉

侯孚允先生生前曾历任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干事、副总干事、副董事长、名誉董事长、并曾任北京基督教公理会董事长、北京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市东城区第一至第六届政协委员、东城区三胞工作委员会联络员等职务。侯孚允先生生前曾历任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干事、副总干事、副董事长、名誉董事长、并曾任北京基督教公理会董事长、北京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市东城区第一至第六届政协委员、东城区三胞工作委员会联络员等职务。1991年被列入《中国当代名人录》。他恪守“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青年会会讯。无私奉献,热爱青年会,关注他人,受到广大会员会友和各界朋友的尊敬与爱戴。是基督教青年会名实相符的卓越领导人和社会活动家

人物平生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边陲及东北三省,相继向华北地区蚕食。适至1933年,日寇于3月侵占山海关后,步步紧逼长城以南一带。此时宋哲元将军领导的二十九军爱国军官,赵登禹等部队在喜峰口长城自动抗战,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正在燕大宗教学院进修的侯孚允先生满怀一腔爱国热忱,在青年会发动会员为二十九军募集大刀、钢盔、晒鞋、防毒面具等抗敌爱国义举,并连同慰问袋等运送喜峰口前方阵地。大大鼓舞了抗日官兵志气,宋哲元将军亲自执笔写了谢函。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在祖国危机存亡时刻,侯孚允先生更加燃起爱国激情,立即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积极组织青年会会员成立“青年服务部”,为抗日战伤将士日夜服务。这种爱国壮举也感动了青年会的广大朋友,他们纷纷投入各自单位的抗日救亡行动。北平不幸沦陷后,在敌伪黑暗统治时期(注:此时“北平”被改为“北京”),北京基督教青年会的经费极度困难。爱会如家的侯孚允先生决然只身从崇文门徒步至东四沿街各商号募捐求助以度时艰,其行动非常感人!另外,该时日本基督教青年会驻京机构企图侵吞北京青年会,曾派日本牧师多次往访侯孚允先生,商谈合并事宜。侯先生以国际基督教青年会的条文准则:“各国基督教会应该保持各自的独立性。”为依据,严词拒绝,从而维护了北京基督教青年会的独立和纯洁性。有利于爱国青年的抗日救亡活动。

1945年,“八.一五”抗战胜利后,“北京”恢复“北平”。当时爱国民主思潮日益高涨,为适应形式发展,北平基督教青年会开展进步歌咏活动,在侯孚允先生的大力支持扶助下,组建“星海合唱团”,并赴北京大学联合排练《黄河大合唱》,当在青年会礼堂演出中,遭到国民党特务的炸弹爆炸和若名信的恐吓,而歌咏团巍然不动!侯先生还团结了一批进步青年,不少人于解放前夕辗转投奔解放区,走上革命道路。如:“白雪社”的社员张殿生(现名:陈英茨,从事地下革命工作,解放后任“光明日报”高级记者,中共党员。);白永泉(解放前于“北平艺专”任后勤,从事地下革命工作,解放后曾任北京市政处处长,中共党员);张维新(解放前为学生,思想进步,曾被选为“白雪社”社长,解放后于诼县中学任教,中共党员。)。当时在侯先生支持下,他们办手抄“壁报”宣传爱国民主思想,大家依次传阅。

1949年,北京解放不久,北京基督教青年会为向广大青年介绍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即将过渡到社会主义新阶段,组织了“新民主主义讲座”以及“青年讲座”,“科学知识讲座”等。侯先生为讲座委员会成员之一,参加策划筹备,并以成人会员部干事名义负责主持讲座工作。各系列讲座延聘社会知名人士及学者主讲。如:沈钧儒、马叙伦、章伯均、黄炎培、楚图南、徐悲鸿、矛盾、钱三强郭沫若、曹禺、郑振铎、老舍、费孝通、吴晗、雷洁琼、邵力子等名人,对青年们的爱国教育,国际主义思想觉悟,提高政治思想与品德修养等方面都起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在“左”的路线和“文革”中,侯先生坚信党的政策,维持青年会仅存局面。并定期参加劳动锻炼,青年会工作暂行停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1980年,北京基督教青年会恢复了活动。此时候老虽已年逾古稀,但不辞辛苦,日日脚踏自行车造访老会员和会友。阐明党的宗教政策,使他们打消顾虑,支持青年会的社会服务工作。经筹备,逐渐恢复了“补习学校”、“打字班”、并联系了本人(穆家麒)及“晨光社”老社员赵铨先生协助侯老恢复了“白雪社”。因所联系成员均属美术界,故改称“白雪美术研究社”。自1985年起举办首届“圣诞美展”,迄今已举办了20届展览,深受北京市群众瞩目欣赏。侯先生为重新开展青年会工作呕心沥血,竭尽全力,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建设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做出贡献。与此同时更以“三自”爱国运动精神开展国际交往,促进国际友人进一步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质以及宗教界的正常活动,有益于保卫世界和平。

老退休后,仍关注会务,关怀会员与同仁,他的居所来访者接连不断。他的无私奉贤精神以及与人为善、广交朋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美德感动众人,成为青年会一代的良师益友。本人少年时期(20世纪20年代末)曾就读于青年会开办的“三基学校”,当时已与侯老相识,成年后为成人部会员并参加“白雪社”,长时间受到侯老的教会,情若师生,另外,赵铨先生亦长年与侯老相交,视侯老为师长。我二人半个多世纪以来与侯老不断往来,成为侯老感人事迹的见证者。直到侯老病危,我们前往探望时候老仰卧病床上以微乎其微的语声谆谆叮嘱我们支援会务、团结朋友……,那慈祥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