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佾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佾舞

 

 

 

古代乐舞的行列称为“佾”,“八佾舞”即每行八人,共八行六十四人;“六佾舞”即每行六人,共六行三十六人。另外还有“四佾”和“二佾”。佾舞规模视被祭祀者的地位和级别而定,如天子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士大夫用四佾等等。跳文舞时右手执羽,常用雉尾,左手执籥。

2021年5月24日,佾舞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出处

南朝梁 何逊《九日侍宴乐游宴》诗:“羽觞懽湛露,佾舞奏承云。”

《文献通考·乐考》:“﹝代宗﹞又令女伎为佾舞,雄健壮妙,号《孙武顺圣乐》。”

《儒林外史》第三七回:“两人领了一班司球的……和六六三十六个佾舞的孩子。”

历史

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三年(西元485年),对于释奠已有这样的记载:“元嘉立学、裴松之仪、应舞六佾,以郊乐未具,故从权奏登歌,今金石已备,宜设轩县之乐,六佾之舞,牲牢器用,悉依上公”,六佾即六佾舞,是中国古代诸侯用舞的编辑,有六行六列,共三十六人。轩县就是轩悬,是中国古代诸侯乐队的编制。这是历史上乐舞并用祭孔仪式的开始,之后各朝代祭孔的规模和乐舞均有不同。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孝文帝时六佾舞中增加了“三献礼”的项目,三献礼即初献、亚献、终献。唐朝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的祭孔大祀,是采用六十四人的八佾舞。

佾舞的来自宗庙宫庭雅乐舞,舞者称为“佾生”,佾是队伍的行列,分祭天子、公侯、大夫、士,又有八佾、六佾、四佾、二佾之分。与宫庭乐舞相同,释奠佾舞也有文舞和武舞。跳文舞时右手执羽,常用雉尾,左手执籥,即短笛形的竹管,分别有立容、立声之意。每个动作皆代表一个字,一节乐曲一组动作。武舞又称干舞。唐朝贞观年间的祭孔佾舞为文舞、武舞并用,唐玄宗开元年间曾用八佾。宋朝仅用文舞,表示谦逊礼让之义。明朝文舞武舞并用,采六佾,文舞佾生右手执三羽。文舞生及乐生,黒介帻,漆布为之,上加描金蝉,服红绢大䌷袍,胸背画缠枝方葵花,红生绢为里,加锦臂韝二,皂皮四缝靴,黒角带,武舞生,武弁,以漆布为之,上加描金蝉,服饰、靴、带,并同文舞生。

释奠佾舞共有三成,各三个乐章,每个乐章由四言八句(32字)的诗词组成,总共有96个动作。佾舞自汉朝即有,但现今所存的国内佾舞舞谱只有明、清两代。

日本佾舞

佾舞在日本称为“释菜の舞”,是日本“释菜”典礼的一部分,释菜是儒家敬谢先师孔子的传统仪式。在圣庙每年举行两次,分别为春季的4月18日和秋季10月的第4个星期日,至今已延续300多年,日本是汉文化圈内的一员,自古以来就对孔子这位汉字文明的启蒙者推崇备至。日本典籍关于“释奠”的记载首见于公元701年。这是日本仿效唐朝文章制度的重要活动。

参考资料

1. 《诗经·国风·邶风·简兮》:“左手执籥,右手秉翟。”

2. 佾舞 .汉典[引用日期2014-10-02]

3. 明史 .北京东城区图书馆[引用日期2015-03-21]

4. 日本佐贺县举行秋季祭孔典礼 .中国日报网.2013-10-28[引用日期2015-03-21]

5. 日本一市长穿明代服饰祭孔 称弘扬孔子遗德 .搜狐网.2014-10-27[引用日期2015-03-21]

6.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21〕8号) .国务院[引用日期2021-06[1]

参考文献

  1. 两岸接力传承的非遗——佾舞,人民资讯, 2021-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