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佩特拉古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佩特拉古城(公元前9年—公元40年),是约旦南部的一座历史古城,它是约旦南部沙漠中的神秘古城之一,也是约旦最负盛名的古迹区之一。2007年7月8日被评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1]

中文名:佩特拉古城

外文名:Petra in Jordan

地理位置:安曼以南260公里的佩特拉

海 拔:1000 m

名 誉:2007年 世界新七大奇迹

所属国家:约旦

所属城市:安曼

适宜游玩:季节春秋两季

当地气候: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

语 种:阿拉伯语

开放时间:任何时间

门票价格:50约旦第纳尔

建议游玩时长:一天

晚间音乐会:周一、三、四20:00-20:30

世界文化遗产

遗产名称:佩特拉(Petra)

入选时间:1985年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i)(iii)(iv)

地理位置:N30 19 50 E35 26 36

遗产编号:326

遗产描述:

地中海东岸的小国约旦,和它的邻国叙利亚、伊拉克、以色列一样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其中人气最高的,便是南部沙漠中的佩特拉古城。穿过一条长约1.5公里、宽仅几米的新月形峡谷,依山凿建的神殿、陵墓、剧场、民居等建筑遗迹依次展现眼前。

佩特拉是约旦著名古城遗址,坐落在约旦安曼南250公里处,位于连通叙利亚、埃及和阿拉伯半岛的商路交汇处,隐藏在一条连接死海和阿卡巴海峡的狭窄的峡谷内。它被群山环绕,峡谷和通道穿越其中,建筑大部分是从岩石上雕刻和开凿出来的,具有东方传统和希腊风格。

1985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C(i)(iii)(iv),佩特拉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佩特拉城位于红海死海之间,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最初是由纳米泰人沙漠商队建立的,它位于阿拉伯埃及叙利亚腓尼基之间的交通要塞。佩特拉城一半向外突出,一半嵌入岩石中,周围群山环绕,山中道路蜿蜒,峡谷深深,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考古遗址之一。古希腊建筑与古代东方传统在这里交汇相融。

遗产简介

地理位置

它距首都安曼约260公里,隐没于死海和阿克巴湾(今天的约旦国境内)之间的山峡中,位于干燥的海拔1000米的高山上。它几乎是全在岩石上雕刻而成的,并以岩石的色彩而闻名于世。佩特拉因其色彩而常常被称为“玫瑰红城市”。实际上,这里的岩石不只呈红色,还有淡蓝、橘红、黄色、紫色和绿色。

通往佩特拉的必经之路是一条长约1.5公里的狭长的峡谷通道。进入峡谷,可以看到在岩壁上的许多空洞,这是一些凿岩而成的墓碑群。这些墓碑群根据埋葬者身份的不同而规格不一,雕刻的图案也各不相同。导游很有趣,快到峡口时,让我们大家手拉手、闭眼、低头、侧身向前移,不准偷看,嘴里数着一米、两米...二十米,“抬头看”翻译一声令下,哇!太壮观了,那种走过极限豁然开朗的感觉,让人不由得屏住呼吸,突然看到阳光照射下的依山雕凿的一个巨大的罗马式殿堂,震撼、惊奇一起袭来。站在那里,人会显得非常渺小,也会觉得格外高大,你忍不住琢磨,几千年前的古人,要有怎样的智慧和毅力,才能有这样雄伟的鬼斧神工、天造地设的建筑啊!这就是古城的核心,一个大广场,广场正面耸立着一座高约40米、宽约30米的哈兹纳赫殿堂,意为“金库”。传说里面曾收藏着历代佩特拉国王的财富,也有人说它是一座陵墓。哈兹纳赫殿堂造型雄伟,有6根罗马式门柱,分上、下两层,直至洞顶。横梁和门檐雕有精细图案。穿过哈兹纳赫殿堂前面的小谷,有古罗马剧场遗迹。剧场后面有一片开阔地,城市依四周山坡建筑而成,有寺院、宫殿、浴室和住宅等。这是一座隐没于峡谷中的城市,悬崖绝壁环抱,城墙天然而成。当然现在已经风化瓦解所剩无几了。

纳巴泰人的佩特拉至今仍然是一个谜,曾经是那么的繁华与宏伟,似乎一夜之间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纳巴泰人败于罗马人后,一下子无影无踪,没有尸骨,没有典籍,连一点线索都未留下,仅有的一些刻在石崖上的图案文字,至今没能破译,只有一整座石头城让现代人去思考,探索。

佩特拉古城2007年被评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玫瑰红城市

2007年7月8日被评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 佩特拉在希伯来语里是“岩石”之意,这个名字取代了《圣经》中的“塞拉”一词。据一些神话传说,这里是摩西(古代希伯莱人的领袖)点出水的地方。 它以岩石的色彩而闻名于世。佩特拉因其色彩而常常被称为“玫瑰红城市”。这是源于19世纪的英国诗人J·W·柏根的一首诗里的一句:“一座玫瑰红的城市,其历史有人类历史的一半。”

建筑历史

佩特拉为公元前4~公元2世纪纳巴泰王国首都,在希腊语里是“岩石”之意,这个名字取代了《旧约圣经》中的“塞拉”(Sela)一词。据一些神话传说,这里是摩西(古代希伯来人的领袖—译注)点出水的地方。这个事件发生在古代希伯来人从埃及出逃后处于一片荒野的40年里。公元前 1 世纪,在国王阿雷特斯三世统治时极其繁荣,疆土曾扩大到大马士革。公元 106年被罗马帝国皇帝图拉真军队攻陷,沦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曾作为商路要道盛极一时。3世纪起,因红海海上贸易兴起代替了陆上商路,佩特拉开始衰落,7世纪被阿拉伯军队征服时,已是一座废弃的空城。1812年为瑞士人J.L.伯尔克哈特重新发现。佩特拉遗迹有一条长约1.5公里的狭窄峡谷通道。建筑物雕凿在悬崖峭壁面内,其房间也隐没在岩石之中。大约公元前312年,纳巴泰人(古代阿拉伯部落)在此定居。峡谷最宽处约7米,最窄处仅2米左右,两侧雕凿有洞窟、岩墓等。峡谷尽头豁然开朗,耸立着一座高约40米、宽约30米的依山雕凿的哈兹纳赫殿堂(意为金库)造型雄伟,有6根罗马式门柱,分上、下两层,直至洞顶。横梁和门檐雕有精细图案。穿过哈兹纳赫殿堂前面的小谷,有古罗马剧场遗迹。剧场后面有一片开阔地,城市依四周山坡建筑而成,有寺院、宫殿、浴室和住宅等。还有从岩石中开凿出来的水渠。在东北部的山岩上开凿有石窟,其中有一座气势雄伟的三层巨窟,正面为罗马宫殿建筑风格,是历代国王的陵墓。现设有佩特拉石窟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该处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特拉城地处从阿拉伯半岛到地中海的贸易之路上,所以它成了那些横越干旱乡村地区疲乏的旅行者们喜欢的歇脚地。

公元106年古罗马人接管佩特拉以后,该城市仍然十分繁华。但后来因贸易路线改变了,佩特拉的重要性因此大为削弱。最终它被遗弃了,直到1812年后才被人发现。

古城特点

概况

佩特拉遗址的岩石带有珊瑚翡翠般的微红色调,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亮。远观垒垒石窟构成的楼群,好似天上琼楼仙阁,尤其在朝阳和晚霞的照射下,整座城市就会变成玫瑰色,所以佩特拉又称“玫瑰红古城”。19世纪,英国诗人威廉·伯根在诗里赞美它:“令我震惊的唯有东方大地,玫瑰红墙见证了整个历史。”这座方圆20平方千米的古城,寺院、宫殿和住宅等建筑物都在岩石上开凿出来,蔚为壮观。

卡兹尼

古城核心卡兹尼是一座依山凿出的大广场,广场正面是一座高40多米,宽30多米,依山雕凿的殿堂——卡兹尼,意为“金库”。整个殿门分为两层,下层有两根罗马式的石柱,高10米左右,门檐和横梁都有精细的图案。殿门上的3个石龛中,分别雕有天使、圣母和带有翅膀的战士的石像。宫殿中有正殿和侧殿,石壁上还有壁画,石壁上的原始壁画色彩虽已暗淡,但粗犷线条勾画出的画面仍然清晰可辨。传说里面曾收藏着历代佩特拉国王的财富,也有人说它是一座陵墓。卡兹尼造型宏伟。

女儿宫

遗址山脚下有一座具有拜占庭风格的古庙建筑——本特宫,也称“女儿宫”。传说当年城市缺乏水源,国王下令如有人能引水入城,愿以公主相许。后有一建筑师从谷外的穆萨村,劈山筑渠,引水入城,国王便将公主下嫁给他,此宫遂改称“女儿宫”。现如今峡谷进口处石壁左边的水槽,即为当年的引水处。

剧场

古城内部的剧场也是雕凿出来的,可容纳6000人。看台成扇形,沿山而上排成阶梯。而剧场的中央是有石柱支撑。

回到过去

佩特拉又叫“玫瑰之城”,距离安曼约260公里,走修建在沙漠中的高速公路要3个多小时。到达佩特拉新城时已经很晚了,绿色和黄色的灯光繁繁点点的,像一个童话世界般安静祥和。佩特拉几乎所有的住宅都是玫瑰色的,而且依山而建,漂亮别致。佩特拉古城是由阿拉伯游牧民族纳巴泰人在岩石上敲凿出来的城市,一直是东西商路的重要中心,随着南北商路的开通,货物可以直接从南边的红海出入,佩特拉才逐步失去了原有的重要地位,最后渐渐被人遗忘,变成一座死城。1812年,瑞士一位探险家重新发现了这里,在销声匿迹了几百年后,佩特拉终于重见天日。古城建立在一条狭长的峡谷中,进入峡谷,首先看到的是在岩壁上的空洞,这些是凿岩而成的墓碑群。这些墓碑群根据所有者身份的不同而规格不一,雕刻的图案也各不相同。

佩特拉曾经是古罗马帝国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现在还能看到很多在古罗马文化中常有的建筑,比如阶梯剧场、广场、公共浴室等等。沿着峡谷前行就能走到锡克(一条所有游客到佩特拉“宝库”的必经之路),这是一条深陷在岩石中、狭窄、隐蔽的裂缝。前进中,游客会突然看到阳光照射下的宝库正面,这会让你感到无比震撼和惊奇。“宝库”是个令人难忘的建筑物,正面宽27米,高40米,纳巴泰式设计风格,是佩特拉最著名的纪念碑。虽然经历了几百年的岁月侵蚀,但宝库仍然保存完好,在阳光下,不管从任何角度去看,都能给你一种神奇的感受。佩特拉峡谷中全是砂岩,以红褐色和粉色为主,还有其他颜色的。看见有个摊子在卖这著名的天然彩沙,并用它在一个小瓶子里面作画。

佩特拉曾是丝绸之路走过的一站,在巨大的岩石上刻有古老东方的痕迹,那些骑着骆驼的商人正带着中国的丝绸、茶叶、器具走向更远的地方。

古城兴衰

纳巴泰人是阿拉伯游牧民族,约在公元前世纪从阿拉伯半岛北移进入该地区(今天约旦和南叙利亚境内)。在他们建造的众多安居地中,尤以首都佩特拉最为突出。

其它

军事必争之地

佩特拉是一个值得介绍的地方。第一,它易守难攻,唯一的入口是狭窄的山峡,敌方无法调集大军攻城,可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第二,资源丰富,环抱城市的高地平原上森林繁茂,木材丰富,牧草肥沃,利于游牧;第三,水源充足,一股终年不断的喷泉提供了可靠的水源。

在罗马人统治下,佩特拉曾一度繁荣昌盛,罗马工程师们铺筑商道,改进灌溉设施。但随着水路运输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货物依靠海上运输,地中海岸的一座名叫亚力山大的城市抢走了它的一部分生意;陆地运输也开始变化,罗马人在它北部兴建了一条大路,连通了途利亚的大马士革与美索不达米亚(今天的伊拉克),掠走了更多的运输贸易。到了公元3世纪,佩特拉的经济实力和财富大大减弱。公元4世纪,佩特拉沦为拜占庭(或称东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在这期间,它成为一座基督教城市,是拜占庭(或称东正教)大主教的居住地。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地区东山再起,迅速波及西亚和北非地带。伊斯兰帝国日趋强大,最终控制了从西班牙到阿富汗的广大地区,阿拉伯人佩特拉区又成了伊斯兰帝国的一个小省。

通往佩特拉的必经之路是一个叫西克的山峡,深约200英尺。这条天然通道蜿蜓深入,直达山腰的岩石要塞。这就是加保·哈朗(圣经中称为荷尔的)要塞。西克山峡漆黑一片,回声荡荡,可是一转过这令人毛骨悚然的山峡,则是另一番景观,世上最令人惊叹的建筑就呈现在眼前:高130英尺,宽100英尺,高耸的柱子,装点着比真人还大的塑像,整座建筑完全由坚固的岩石雕凿成形。这座建筑名叫卡兹尼,它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其色彩,由于整座建筑雕凿在沙石壁里,阳光照耀下粉色、红色、桔色以及深红色层次生动分明,衬着黄、白、紫三色条纹,沙石壁闪闪烁烁,无比神奇。

过了卡兹尼,西克峡霍然开阔,伸向约1英里宽的大峡谷。这峡谷中有一座隐没于此的城市:悬崖绝壁环抱,形成天然城墙;壁上两处断口,形成这狭窄山谷中进出谷区的天然通道。四周山壁上雕凿有更多的建筑物。有些简陋,还不及方形小室大,几乎仅能算洞穴;另一些大而精致——台梯,塑像,堂皇的人口,多层柱式前廊,所有这一切都雕筑在红色和粉色的岩壁里。这些建筑群是已消失的纳巴泰民族的墓地和寺庙。 被发现的故事

历史将永远铭记重新发现佩特拉的功臣──贝克哈特,而重新发现佩特拉本身就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19世纪初,处于穆斯林世界的佩特拉与西方世界完全隔绝,由于战乱,除了阿拉伯沙漠中的游牧民族贝都因人外,几乎没有外人涉足此地,任何西方人对它的接近都将引来极大的危险。1806年,一名德国学者曾试图“好奇地溜进”佩特拉而惨遭杀害。

1812年,一位年轻的瑞士探险家名叫约翰·贝克哈特,热衷于对阿拉伯文明的研究,他身为“非洲内陆地区研究促进协会”成员,奉命前往非洲研究尼日尔河的源头。他精心准备着自己的旅行计划,由于要穿越西亚的阿拉伯世界,因此他必须学会如何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讲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他在叙利亚和约旦完善他的伊斯兰教的知识。本职工作的便利给他的研究带来了重大机会,在从大马士革去开罗的途中,他听说一个被瓦迪穆萨群山保护的城市竟遭至难以置信的毁灭性破坏(瓦迪穆萨至今仍标在佩特拉的地图上,从游客中心搭的士出发未超出一个第纳尔起步价的车程)。他知道当地的贝都因人从未见过欧洲人,他们对任何陌生人都抱着猜疑和敌意,为了不招致他们的惊觉与怀疑,贝克哈特精心制订了周密的调查计划。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因此试图达成一个目标,来表示对亚伦(圣经中人物)的敬意,我要寻找谷地尽头的亚伦墓。”谷地应就是传说中被群山包围的佩特拉。

他装扮成阿拉伯人,蓄了长须,改名为埃布拉罕·依布·阿布道拉。由于他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和丰富的伊斯兰教知识,沿途被误认为伊斯兰教的学者而未引起怀疑。他雇了一个当地的向导领他去亚伦墓,一切依计划进行:走过狭长、险峻的西克峡谷,惊人的一幕出现在他眼前,他不露声色,只是匆匆巡看了法老宝库和厄恩墓,马上断定他脚下的城市就是传闻中的佩特拉,他在日记中写道:“瓦迪穆萨的毁灭,可能就是指古城佩特拉。”惊人的发现纵然令他激动万分,但他未敢久留,只呆了一天就离开了佩特拉。他是第一个证实传说中的佩特拉尚还存在的西方人。这一天是1812年8月22日。

追溯历史,佩特拉的建造者纳巴泰人在现代人的眼中,始终是一个充满了迷惑的民族。他们好像在一夜之间控制了阿拉伯半岛到地中海间的重要商路,一夜之间建立起了佩特拉。鼎盛时期,纳巴泰王国的疆域从大马士革一直延伸到红海地区,却始终将都城定在群山环绕、易守难攻的佩特拉。

然后,似乎一夜之间他们又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中。在这一点上,纳巴泰文明很像印加文明,来也突然去也突然。据说印加文明的消失,主要是因为西班牙探险家带去的疾病。而纳巴泰人败于罗马人后,一下子无影无踪,连一点线索都未留下,只有一整座石城让现代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抓耳挠腮。

视频

世界遗产看世界:佩特拉古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