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佛陀都无法避免的因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佛陀都无法避免的因果
图片来自六图网

佛陀都无法避免的因果,你相信因果吗?什么是因果呢?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有众多条件引起的,这些条件就是因,由这些因产生的事物就是果。佛陀也无法逃脱因果,受了风寒引起了背部疼痛的痼疾,所以我们要认识到因果是和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

原文

  有一次,佛陀游化到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住在一位名叫提婆比多婆罗门的芒果园中,而尊者优波摩那为佛陀的仆人。

  “好的!世尊。”

  这时,提婆比多婆罗门正在厅堂中理发,看到尊者优波摩那站在门外,就问道:“外面这位穿长袍的落发尊者,你默默地站在门外,要乞讨什么吗?”

  听尊者优波摩那这么说,提婆比多婆罗门就施舍了一满钵的酥、一瓶油、一瓶石蜜,并且差人担了热水,随尊者优波摩那到世尊的住处。尊者优波摩那以油为佛陀涂身,再以热水泡洗,然后以温水调和酥蜜饮下。有了这样的处置,世尊的风寒与背痛,就缓和下来了。

  一番问好寒暄后,佛陀问:“婆罗门!你们怎样修婆罗门法呢?例如,施舍什么人可以获得大果报?在什么机遇施舍,施舍什么东西,才是殊胜的福田?”

  接着,提婆比多婆罗门反过来问佛陀说:“瞿昙!你以为怎样才是真正的婆罗门?如何才是三明成果?施舍什么人可以获得大果报?怎样才是施舍的恰当机遇?怎样施舍才是殊胜的福田?”

  “婆罗门!善知摆脱,摆脱一切贪的人,才是真正的婆罗门。得三世了然的宿命通、能见诸趣众生的天眼通、断尽烦恼的漏尽通之人,是成果三明的圣者。能随时施舍这样的圣者,有最大的果报,是最殊胜的福田。”[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