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佛教典故-----慎勿放逸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目录

慎勿放逸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新来的鬼魂被扭送到阎王殿时,大都不服气,吵吵嚷嚷,说自己生前没有什么罪恶,不该来这。

  阎王拍案呵斥说:“你自认为没有罪过,其实是无知。我曾派出三位使者去人间,殷勤告诫过你,怎样才可避免下地狱,难道没有见过他们吗?先说说你是否见到过我派出的使者?”

  新鬼魂连呼冤枉,说:“这实在弄错了,我生前从没有见到过你派来的使者。”

  阎王拍案喝道:“胡说!我的第一使者曾多次出现在你面前,不断告诫你。他变作衰老的男人或女人,齿落发白,皮肤松弛,满面皱纹黑斑,腰弯背驼,行步跛蹇,纵使拄着拐杖还东歪西倒的。他们老眼昏花,口干舌燥,四肢虚弱,气衰力竭,喘息不畅,有时发出的声音像拉锯一样难听。难道你没有见过这样的人吗?”

  新鬼魂答道:“这样的老人我倒是见过许多,但不知道他们是你派来的使者。”

  阎王说:“这就只能怪你自己有眼无珠了。纵使你不知道那是我派出的使者,难道遇见这样的老人就不认真思索一番?生而为人,虽然现在尚年轻力壮,但注定要走向衰老,免不了遭受衰老的苦难辛酸,从而认识到人生之可悲,尽量约束自己,多多行善,并想办法得到解脱。”

  新鬼答:“我确实没有这样想过。”

  阎王说:“这就怨不得别人了,你没有思索过老年的苦痛,不知老之将至,就会放纵自己,追求逸乐,为满足欲望而不自觉地犯下许多过失。你来这里,正是自己种下的业因所成的业果,属于自作自受。”

  新鬼无言以对。

  阎王接着又问:“你见过我派出的第二位使者吗?”

  新鬼答云未见。

  阎王斥责说:“我的第二使者也是尽职尽责的。他化作男人或妇女,本来四大和合,身体健康,忽然乖违失调,卧病在床。或卧床不起,缠绵困笃,粪尿污秽,宛转其中,苦楚难以言说;或行坐眠卧,都须仰赖他人扶持,洗拭饮食、一切都需别人帮助,自己象个废物,心中好不凄惨;或身体疼痛,风喘咳嗽,寒热颤抖,痈瘤肿烂,种种折磨和不自在,不一而足。难道没有见过这样的人吗?”

  新鬼答道:“这样的病人我常见到,但不知是你的第二使者。”

  阎王说:“你见到这样的人时,难道就不自思,人生是如此脆弱,肉身如泡沫不由自主,病痛折磨无人能避免,须多行善事速离苦海?你既然没有这样想过,必然身心懈怠,安乐放逸,无形中自己造业走到这里,全该赖你自己”。

  新鬼无言以对。

  阎王又问:“你在世为人时,见到我派到人间的第三位天使吗?”

  新鬼答:“前两位我见过,但这第三位我确实未见,不知他化作何人?”

  阎王反问道:“难道你没见过某些男人或女人,突然命终,面色如土,四肢冰凉,身上蒙覆着杂色衣,被装进棺材,抬出村外?众亲友披头散发,捶胸顿足地号陶大哭,或悲泣哽咽哀哀欲绝,见者无不怜悯心酸。那些死人便是第三使者所化,难道你没有遇见过吗?”

  新鬼答:“这样的死人我也常见,但不知是你派来的劝戒天使。”

  阎王问:“你见到这样的死人,如此悲痛的场面,难道就不自思:我自己终究不能避免这一天,谁也无法逃脱死亡,性命危脆,人生暗如长夜。从而想想应如何精进修行,积善积德,以便逃出这生死流转大苦场?”

  新鬼答:“我见到使者时,也有些感想,但只想到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或者想: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叠,圣贤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或者想: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坎坷常苦辛。试问古来圣贤尚且难逃一死,我辈俗人有何办法?只好及时行乐,或争权夺利,蝇营狗苟以使生活得更舒适些,实在不曾如大王想得那样长远。”

  阎王拍案怒道:“你们既然只知生,不知死,纵情放逸,不虑来世之果报,那就只好下地狱!”

  按这例行程序审问完毕,那些牛头马面的鬼卒便过来抓住罪人,有的抓胳膊,有的抓双腿,将之头向下、脚朝上,扔进地狱去。 至于新鬼有哪些具体的罪行,早已由判官记录在簿,建立起详细的档案,一言一行,乃至虽未付诸行动,但确曾在头脑中闪过的恶念头,均无一遗漏,该判什么刑罚,自有主司秉公决断,不关阎王的事了。

  阎王派出的三个使者,一名老苦,二名病苦,三名死苦,这是新鬼下地狱后才醒悟到的。 现在我们既然知道了,就应该努力修行,对得起自己。[1]

信仰佛教的好处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第一、佛教可以使人获得正确的人生观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一)悲观:认为人生短暂,生命空虚,人活著就是等待死亡,因此整天愁眉苦脸,委靡不振。

  (二)乐观:这一类人也不是真的‘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因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的和意义,他们只是抱著‘及时行乐’的观念,用狂欢、纵欲、热闹来麻醉自己的感官和心灵,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目的是什么,他们漠不关心,他们也不知道。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有人怀疑佛教是悲观的,因为它提倡‘苦空无我’,认为人生充满著诸多的苦恼,认为眼前的世界都是因缘暂时聚合而成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永恒的。

  其实佛教只是不‘讳疾忌医’而已,并不是真正悲观的,你看人生不是充满著许多的苦恼吗?你瞧这个世界哪一样是真实的?永恒的?(难道不是吗?连孔子都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佛教并不是一种不负责的宗教,它先要我们认识这个人生是个苦恼的人生,然后进一步地分析这些人生的苦恼都是人自己的无知贪欲招来的,因此人人都可以自己克服这些苦恼。最后指出人生的幸福之道,希望人们要节制自己的欲望,多为别人服务。佛教深信:自己要想快乐,一定不能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只有全体众生都能幸福快乐,个人才会有真正的幸福、快乐的。

  佛教认为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因此劝人不必太贪恋、太贪求;相反地劝人要布施,修福慧,要能看破,要能挣脱这些名枷利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财富的多少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精神的充实与否,只有修养品德,净化心灵,才能欢度心安理得的人生。

第二 佛教可以使人积极奋发向上

  佛教在‘否定’人生的一切之后,使人不再盲目地贪恋、追求,如此才能‘积极’地为人群服务,再度地‘肯定’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佛教说人的身体是‘空的’,‘假的’,目的在劝人不要‘处处为我’,而要‘我为人人’,因为‘我’既然是‘空的’、‘假的’,那么功名利禄要来何用?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劝人要‘少欲知足’,并没有要人逃避责任。佛教要人‘铁肩担道义’,不能做独善其身的‘自了汉’,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就是最好的说明。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如此,‘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自私心理将不复存在,人人急公好义,古道热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就是一个充满着爱与同情,公理与正义的人间了。

第三 佛教可以净化社会人心

  我们每天打开报纸一看,整版的社会新闻,都是令人触目惊心的‘杀、盗、淫、妄’。谁不会浩叹人心不古呢?

  而一个佛教徒最少要严守下列五种基本戒律:

  (一)不杀生——不残害生灵。

  (二)不偷盗——不偷、不抢别人的财物。

  (三)不邪淫——正当的男女关系。不拈花惹草,不红杏出墙。

  (四)不妄语——说话句句真实,不虚伪,不说谎。

  (五)不饮酒——酒能乱性,使人失去理智,因此必须戒绝。(论语中孔子亦有‘不为酒困’一语,不过酒在当药用医病时,暂可通融。)朋友们想想看,这五戒不是刚好与儒家所提倡的仁(不杀生)、义(不偷盗)、礼(不邪淫)、智(不饮酒)、信(不妄语)不谋而合吗?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第四 佛教可以使人得到真正的快乐

  人要想真正的快乐,大概须要满足下列几项要求:

  (一)心情平静,不生烦恼。

  (二)对于眼前的苦难,能随遇而安,不怨天尤人。

  (三)对于宇宙、人生的种种问题,能得到合理的解答。

  (四)对于未来(来世或人死后的归宿)能有满意的答案。

  (五)自己的前途、命运、归宿,以及成败、苦乐不操纵在别人的手中。

  我想世界上任何的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宗教能够完全地满足人类这些要求的。(有些宗教只能满足其中之一、二项。)

  (一)佛教劝人知足常乐,要学习禅定,乐观进取,心情自然平静,不生烦恼。(举例说明:一般人像三岁小孩,丢了一块糖就焦急、哭泣,而佛教徒像懂事的大人,不会为此而烦恼,这是观念、智慧、境界的不同。)

  (二)佛教认为眼前不如意事,都是以前自己造的因所结的果,所以要勇于忍受,敢做敢当,不可怨天尤人。

  (三)佛教所有的经典不是在显示佛的权威与能干,而是完全而彻底地解释宇宙、人生的基本问题,能使人得到合理的解答,所以刚逝世不久的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世界上的宗教,我最赞成的是佛教。’孙中山先生说:‘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康有为说:‘佛学之博大精微……虽有圣哲,无所措手,其所包含,尤为深远。’章太炎说:‘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梁启超说:‘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四)佛经上说:‘佛以一大因缘出现于世。’这一大‘因缘’(即来世间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让众生能转迷成悟,从苦难中解脱,永远享受自由和快乐。

  (五)佛教认为人就是顶天立地的人,在人之上没有一个可操纵我们生死、成败、福祸的神,人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主宰,只要自我奋发努力,一定有光明灿烂的明天。

  因此我说信仰佛教,可以得到真正的快乐。

第五 可以知道佛是人类最慈祥的导师

  释迦牟尼降生人间,贵为太子,抛弃了功名富贵,难道他是傻瓜吗?不是的,他实在是一个具有广大的慈悲心和智慧的人,他‘先天下之忧而忧’——为人类的生、老、病、死不能得到解脱,食不甘味,席不暇暖,而出家求道。他更是‘后天下之乐而乐。’——说法四十九年,栖栖遑遑,夙夜匪懈,留下了多少宝贵的真理与训诲,是黑暗人生的一盏不灭的明灯,是汹涌苦海中一只不沉的慈航。谁像佛有这样的悲心,立下‘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誓愿,在众生度尽以前绝不歇息的?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