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余绍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余绍源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余绍源,男,1940年生,广东省惠州人。广东省中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主任医师中医内科专家[2]。1963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现任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

擅长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以及胃肠病及肝胆疾病、胰腺疾病的治疗,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

民 族 ---- 汉族

出生地点----广东省惠州

出生日期----1940年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医疗工作者

主要成就----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毕业院校----广州中医学院

医院等级----三级甲等

教学职称----教授

医院----广东省中医院

职称----主任医师

人物经历

余绍源,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学术带头人。

擅长领域

三十多年来从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擅长胃肠病及肝胆疾病、胰腺疾病的诊治,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

个人职务

管理职务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主任

广东省中医院内科主任、脾胃病科主任医师

学术兼职

广州中医药大学内科教授及博士后导师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主要成就

科研项目

先后主持并参予多项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省局级课题4项,包括:

主持国家攻关课题“胃炎消防治胃癌前病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主要著作

主编专科专著3本,包括:

《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常见病》

余绍源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副主编:

《疑难病现代中医治疗精粹》

期刊论文

发表论文20多篇,包括: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病穿孔、肠梗阻的初步体会》

《谈谈“七怪脉”》

《变应性败血症的中医治疗》

《脾胃新论》

《温热病邪与血癌》

获得荣誉

多次获得广东省中管局及科技厅等科技进步奖

1986年,研制胃药“胃乃安”成功,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3年,获省政府授予的“广东省名中医”称号

1995年,获“优秀中西医结合工作者”荣誉

被省政府评为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人物事迹

自画像:传承家学,一生研习岐黄之术 “竭力磨砖祈作镜,诚心点石欲成金。”这是余绍源行医的座右铭,跟随他已经四十余年了,也成了他工作和生活的真实写照。他5岁上学,这证明了他的早慧。而更能证明他的智慧的,自然是他数十年以来在中医方面的实践成就,即便他的成长过程似乎平淡无奇。

其实我的人生历程很平常,没有什么波澜壮阔。中医崇尚子承父业,我之所以很自然地走上了中医的道路,与家庭氛围有关。我出生在医学世家,我父亲、伯父都是医生,以中医为业。当时,中医还没有医院,他们都是个体医生,开一个诊室。所以,我从小就受到中医的熏陶,耳濡目染,接触中医很早。而我也从小就对医学非常感兴趣,在进入大学以前,就已经看了不少中医书籍,上大学以后,更丰富了我的医学知识。 

我是1957年考入广州中医药大学的,6年制,毕业后,就分到广东省中医院,之后几乎一直在这里工作。当时,广东省中医院还是很小的医院,科目很少,后来医院分科,我就主要研究消化内科。行医期间,我曾响应号召下过乡,因此,“文革”时期,反而避开了那种混乱的环境。

我的家庭古典文学氛围很浓厚。我的父亲、伯父诗词水平都很高,所以我从小就喜欢诗词,写过好几首《中医好》,曾经有同学将我的词配画发表。而这种修养,对我的行医生涯有很大的帮助,不只是丰富了我的日常生活,也同时为我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中医营养,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后记:余绍源所积累的全部能量,也全部反映到了他专攻消化内科之后的成就上。

(余绍源口述 李辉斐 整理)

业余爱好:逛古玩街,研读古书

余绍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非常热爱,亦有深厚的造诣。偶有闲暇,余绍源都会去到广州的古文化街上,在古玩字画店中流连忘返,仔细品味那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品,享受它们带给他的快乐。

由于自幼受到家庭的影响,余绍源对诗词歌赋都有很好的功底,特别是当他学习了中医以后,更加感到中国古典文学对学好中医的重要性。余绍源说,古书都是用古文字写的,如果你古文字不精通、看不懂,就不能够理解它其中的内容。很朴素、很简单的道理,却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悬壶生涯

据余绍源的表述,他的一生就是幼承家学,然后进中医学院读书,毕业后行医,服务社会,简单无奇,没有大起大落,自然也谈不上波澜壮阔。在他看来,他的一生就像绝大多数人一样平常、平淡。然而,平淡却往往是一种最极致的灿烂。余绍源就在他所认为的平淡人生历程中,用医术制造着别人眼中的一个又一个灿烂辉煌。

初学中医,从正确理解“阴阳五行”开始

余绍源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记得当年,我爱中医,别辞故乡,习岐黄仁术,除瘟治病,杏林遣法,救死扶伤,同学推敲,师心诲授,不负韶光日日长,曾记否,读伤寒灵素,背诵条章”,这首诗词是余绍源1963年从广州中医学院毕业时写下的。四十年的治病救人潜心专研,终于实现了父亲对他的期望,继承家传,再造岐黄。回想起刚刚进入到中医这个浩瀚的海洋里时,最初的认识就是从正确理解阴阳五行开始的。

余绍源说,中医把阴看成是一种能够看到的器官,一种物质,气就把它当成一种完全是功能性的问题,所以说中医的阴阳不是虚幻的,是一种古代的朴素的唯物论。

农村行医,“隔山开炮”诊断无误

1970年,余绍源响应政府把医疗卫生的工作重点放到农村的号召,回到了家乡惠州。由于当时农村的医疗条件差,有许多急症病人得不到及时的救治,送到医院时已经很危重了,这样的情况在大城市很难遇到,这使余绍源有了很多临床实践的机会。 

一天清晨,一名男子抱着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急冲冲地闯进了医院,余绍源看到孩子昏迷不醒,浑身出现了紫斑。他仔细检查后认为,病人患的是急性脑炎。结果几服药下去,病人的症状就缓解了。余绍源说:“从中医角度来讲,那个小孩就是卫气营血,已经进到这个血分去了,是最后的一关了,这个病人经过治疗好了以后,我感触很大,我觉得如果我没有这段的经历,可能以后也碰不到这样的病例。”

十年的农村生活让余绍源得到了很多,而余绍源高超的医术也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健康。由于农村交通不便,有很多病人都是通过电话请余绍源诊治的,由于诊断准确,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于是当地人送给了余绍源一个“隔山开炮”的雅号。对此,余绍源十分感慨,特地作诗一首来纪念这一段难忘的经历:“出诊归来月正中,满身尤带稻香风。病孩安睡知无碍,药石欣投信有功。剑胆驱邪能伏虎,琴心却病可降龙。雕虫小技酬心愿,父老相逢一展容。”

免号诊病,治病救人为先

家住番禺的谭女士,患慢性胃病多年,痛苦不堪,经余绍源教授精心调治后,病情大有起色。然而,因为就医路途较远,往来很不方便,有时不能及时赶到医院。为此,余绍源经常要在下班后等上很长时间,有时甚至是在他已经连续工作4个多小时之后。对于这位已逾花甲之年的老教授来说,这是非常辛苦的事情。余绍源却从来没有过任何不快,他还半开玩笑地说:“不要紧,患者是上帝嘛,能为上帝服务多么荣幸啊!”简单的一句话,就化解了谭女士的内疚之情。

由于余绍源教授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所以等候他诊治的病人很多,挂号成了个大问题。许多患者甚至在凌晨一两点便来医院排队“候号”。面对一些没有挂着号的患者,在可能的情况下,余绍源常常免号为他们诊治,令许多患者感动不已。

治愈某总裁,婉言谢重金

余绍源教授的患者群中,有许多为省外甚至境外的病人。

浙江温州某大公司总裁王先生,患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久治不愈,得知余绍源教授的大名之后,特意飞来广州求治,初服七剂方药,便获佳效。王先生很是惊奇,由此,也对治愈陈年痼疾有了信心。此后,他每周到广州一次,经过数次辨证调治后,终于治愈。王先生喜出望外,欲以重金酬谢,被余绍源婉言谢绝。

济世行医,师古而不泥古

余绍源行医,从来都是师古而不泥古。他坚持继承,更注重创新,在深研古典医籍基础上,广泛汲取现代医学的科研成果。

金元时期有一首著名的汤头歌诀《清胃散》,它是这样写的:“清胃散用新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或益石膏平胃热,口疮吐衄及牙宣”。但是,余绍原在临床中感到,这首歌诀并没有讲出此方的真神,于是他把这首汤头歌诀做了改动:“清胃新连归地丹,胃中火热上新顽,牙龈糜烂唇腮肿,泻火滋阴凉血间”。余绍源说,最重要是后面一句-“泻火滋阴凉血间”,也是说它主要功能是一个泻火、一个滋阴、一个凉血,这三者才是它的主要的功用。

1983年,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对胃部炎症的治疗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余绍源和同事们在临床中发现,仅用杀菌的方法治疗胃炎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有一部分病人虽然杀了菌,但是症状不仅得不到改善,反而更严重了。针对这种情况,余绍源筛选出了四味中药制成“胃炎清”药片,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专业造诣:治疗“萎胃”,堪称一绝

余绍源在四十余年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内科疾病诊治方面造诣颇深,尤精于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认识、理解与诊治。现以他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简称“萎胃”)的精当领会为例。

余绍源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病机是胃膜受伤,胃气失和,所以治疗应以行气和胃护膜为主,集合辨证施治,或清热、或祛湿、或活血、或健脾益气、或养阴益胃,但总体上以益气活血为大法。他自拟大量中药处方,许多已作为广东省中医院院内制剂而常规应用。 

参考药方

萎胃复元汤

芪18克,太子参18克,生地黄30克,三丫苦15克,救必应15克,半枝莲15克,七叶莲15克,竹茹12克,蒲公英30克,田七末1.5克冲服。每天一剂,水煎服(此方仅供参考,若使用,请遵医嘱)。

名医提醒:正确进餐,尽量不吃夜宵

绍源认为,正确的三餐饮食应是“早餐精、午餐好、晚餐素”,同时以七至八分饱为度,三次主餐的时间以隔开4-6小时为宜。 

很多人喜欢边吃饭边聊天,比如在单位吃午餐的时候,余绍源认为,这种习惯很不好,使人的思维根本不是集中在进食上,而是放在交谈上,严重影响消化,会诱发消化不良症或营养缺乏症。

广州人喜欢吃夜宵,余绍源认为,这也属不良习惯,首先是大大减少了睡眠的时间。同时,人们消夜往往喜欢选择一些味道较香的肉类、油炸食品、鸡蛋等,这些都属于较难消化的食物,使胃肠在夜晚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他建议,尽量不要吃夜宵,如果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尽量遵循这样的原则:加餐的食品尽可能精致;数量应是正餐的1/3,且应选择容易消化的,如喝粥而不要吃米饭;如果想抖擞精神熬夜工作,一杯含奶量高的冻饮会使人精神大振。他特别提醒,夜宵的时间最好是睡前1个小时,以便充分消化、吸收后才入睡。 

很多人把水果当饭吃,余绍源认为,这是个误区。他说,雪梨、香蕉等均属寒凉性的水果,过量食用会对胃功能造成损害,尤其对体质属虚寒的人更不适合;香蕉含钾盐较多,如果患肾炎者过量食用,就会加重病情。

印象派:关于医术,他总是在思考

正式拜过余绍源为师的陈延医师(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主治医师),用“上善若水”来形容余绍源的性格。在他眼里,余绍源非常平和,不张扬,不功利。“很多医生喜欢治疑难病,但他认为治病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所以一般都是看平常的病,肠胃炎之类,不是很重,但总是影响病人的生活和工作。他从不要求一定要显示自己的能力,只要有病,都可以找他看,一点也不功利,包括写书,他自己写的文章和书并不多。因为他觉得,写出来是要让医生能有收获的,所以他很慎重。” 

余绍源对传统文化有深厚修养,而对医学经典更是如数家珍。“他对中医经典的认识非常深刻,很多几乎是倒背如流,但年轻的医生也许连一本经典都没看完。他非常踏实,每天看病,看完病思考为什么,然后再看病再思考,很简单的重复,而中医就需要重复,经验的得来,就是不断地重复。他对我们也总是要求保持思维的一贯性,医生不可能是神仙,什么都会,但一定要时时刻刻在想,一时想不到,总有一天会想通。”

一般情况下,余绍源不会对徒弟(包括其他医生)发火,然而也有例外。因为他注重病人,如果在治病和对待病人的问题上,谁出了差错,他就可能发脾气。“比如开出去的药方,有效与否没关系,但一定要说出理由,这样可以证明,你思考过了,但如果随便开的,他就会对你很生气。另外,他查房的时候,问你对病人的了解情况,如果回答不上来,也可能发脾气。日常生活中,他什么都好说,开玩笑聊天什么都可以,只是一定要认真对待病人。”

速写:年逾花甲,宽厚平和

初见余绍源教授,他正在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查房,在一群年轻的医生当中,有人为记者介绍:这位就是余主任。平和的神态,深邃的目光,没有名医的派头,没有倚老卖老者的故作高深,这是记者对余绍源的第一印象。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宽厚;如果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德高望重。

记者开始请教他有关中医的问题,他则插入了一些诗词、古文化的话题。余绍源对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的修养,从他的神态中便可略窥一二。因为,没有如此的修养,便不会有如此的平和。他说话缓慢,没有丝毫说教的语气,更像是与人探讨、互相切磋。这一点从他的高徒陈延医师的评价中,也得到了印证。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余绍源从不会把一套恍如虚无的理论、言谈挂在嘴上,他重视临床,重视与病人的交流,重视从实践中获得真知。

他从不厌恶琐碎的事情,所以从来不刻意追求诊治疑难杂症。他更喜欢的是做一些日常的诊断,从治疗中加强自己的专业认知,也正是从小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得到了病人的一致称颂。正如此刻,他与记者交谈,从不回避记者所提的任何小问题,精细讲解,时常还延伸开来,并不会因为话题的繁杂而露出不悦之状。所以,在记者看来,即便眼前的这位长者不是著名的老中医,也同样值得尊敬。他不会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身份,当做炫耀自己的一个幌子。

参考来源

  1. 余绍源医生资料 ,人民网,2016年05月31日
  2. 余绍源 ,中医中药网
  3. 余绍源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