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氏乌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此条目或章节内容可能是从某个来源处复制粘贴而来, (2021年1月14日) |
伯氏乌鲨 |
---|
学名 Etmopterus burgessi 命名者 Schaaf-Da Silva & Ebert, 2006 英文名 Broadnose lantershark 别名 柏氏灯笼棘鲛、黑沙 观赏鱼/食用鱼 否/否 最大体长 40.6 cm |
分类 |
纲 软骨鱼 Chondrichthyes 目 角鲛 Squaliformes 科 乌鲨 Etmopteridae 属 乌鲨 Etmopterus |
伯氏乌鲨,全长为头长之4.3–4.9倍;为第一背鳍前长2.7–3.1倍;为第二背鳍前长1.6–1.7倍;为腹鳍前长9.9–12.6倍;为第一背鳍至第二背鳍间距之4.0–4.6倍;为胸鳍至腹鳍间距之3.6–4.5倍;为腹鳍至尾鳍间距之5.4–6.3倍;头长为吻长之2.0–2.4倍;为眼径之3.6–4.1倍;发光器前分支为后分支1.1–1.5倍。体型长而为圆柱型,头型为宽扁状,前端尖。长吻,眼前吻长为眼径的1.1–1.4倍。眼径大,横椭圆形,无瞬膜,后端有一缺刻,距吻端比距第一鳃裂为近,眼睛后端约在口长1/2。鼻孔大,中间有一瓣膜,距吻端比距口裂近。口裂成浅弧形,口宽小于口前吻长,口长约为口宽的1/5。上下颌齿不同形,上颌齿三齿头型,有三行,下颌齿,单齿头型,齿头外斜颇剧,边缘光滑,有一行。[1]
鳍及颜色
喷水孔中大,半圆形,位于眼睛后上方,与眼睛距离为眼径的1/2。五个鳃孔,第一鳃裂大。背鳍两个,各具一硬棘。第一背鳍小,起点位于胸鳍与腹鳍1/3的地方,棘略高于背鳍,由吻端到第一背鳍硬棘之距离小于由第一背鳍硬棘到尾鳍起点之距离。第二背鳍较大,后缘浅凹,棘较背鳍长,起点位于腹鳍基底后的位置,距尾鳍起点比距第一背鳍基底为近。胸鳍大,近梯形,基部连接于第五鳃孔之后,约为全长的1/5位置,胸鳍到腹鳍间距小于两背鳍间距。腹鳍小,基部位于两背鳍2/3的位置,腹鳍到尾鳍起点之距离短于到胸鳍起点之距离,前后缘连续,呈半弧形,末端尖突。尾柄短,全长为尾柄长之8.0–9.2倍,无尾前缺刻。尾鳍长约等于头长,上叶发达,下叶约等于上叶的1/2,后缘有一缺刻。盾鳞小,刺状,末端稍弯曲,躯干部、两背鳍与尾鳍上叶起点之间均呈纵行规则排列。但腹部及腹鳍上方发光器,盾鳞均不规则排列,吻端腹部盾鳞紧密。吻端至尾柄下方皆有发光器,腹鳍上方有一发光器向前后延伸,向前延伸部分至腹鳍起点前方,向后部分分为上下两分支,上分支到尾柄1/3,下分支比上分支少一点,尾鳍下叶有一较粗的发光器,尾鳍上叶有一较细长发光器。体背为灰褐色,腹面为黑灰色。(陈柔蓉、林沛立2012/11编写)[2]
栖地环境及深度
深海、近海沿岸 。栖息深度160 - 1000公尺
生活于大陆棚和岛屿周遭斜坡近底水深160-1,000公尺处。卵胎生。摄食枪乌贼和小型硬骨鱼类。 [3]
分布
繁殖
无资料
保育
数据不足(DD) ;评估日期: 2008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