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伯乐识马

《伯乐识马》-(bó lè shí mǎ)伯乐是一个人的名字,他非常善于认识各种马匹,一天他走在路上,遇见一只蹒跚的马,他非常着急愤怒和忧伤,觉得千里马不应该又这样的境遇,应该有更好的地方,更好的活给它来做。 小贴士:因为每个领域都有很深广的内容,很难完全学成,因此各个行业的知音都太少了,你看千里马遇到能认识它的伯乐,都很高兴呢。[1]

  • 成语解释:伯乐识马,成语,用来比喻善于发现、识别和任用人才。
  • 成语形式:ABCD式的成语 [2]

目录

拼音

(bó lè shí mǎ)

解释

用来比喻善于发现、识别和任用人才。

出处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唐·韩愈《杂说》四:“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举例造句

吾料兄必定出身报国,岂是~之辈。

成语比喻

  • 冯小刚的贺岁片《天下无贼》中,主演葛优有一句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事实证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至关重要的,有了人才就等于有了财富,一个集体有了人才就可发展壮大。
  • 真正有能力的领导者,不在于他自身文化素质有多高,业务能力有多大,而在于他怎样识人用人,将合适的人放在恰当的位子,发挥人才最优的作用。
  • 不仅如此,有能力的领导者还在于他怎么将不同能力的人调用和协调与下级的能力,使整个群体的力量达到最大,工作效率达到最佳。一句话,优秀的领导者除了要有前瞻性的眼光,更需要知人善用。
  • 从古到今,从政府机关到企事业单位,从小部门到大团队,都需如此。因此“伯乐识马”成为现代领导者必修的重要一课。
  • “千里马”是什么?
  • 作为领导者应该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千里马”,这是用人的前提。人才的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辞海》中把人才定义为有才智或有高尚品德的人。
  • 现在一般教科书和研究资料中所说的人才,是指已经显露出能力的各行各业具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物。或者是知识渊博的学者,或者是具有丰富经验的实干家,或者是具有一技之长的专家等。这样的界定是显性的人才概念。
  • 而广义的人才定义,应该是外延内涵都较宽的人才概念,即除了具有过硬的自身素质,潜在的创造能力,以及社会性、实践性、进步性外,还应具有广泛性和层次性。因此,广义的人才定义是指具有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实践活动中积极做贡献的人。

成语典故

其一

  •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
  • 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
  • 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3]

其二

  • 有一次,春申君为了说明自己善于识人,便向汉明讲了一个“伯乐识马”的故事:
  • 他说:“春秋时期,秦国有一个名叫孙阳的人,非常善于识别马匹的优劣。因为在我国神话传说中掌管天马的星名叫伯乐,因此,人们为了表示对孙阳的尊敬,就称他为伯乐。
  • 传说有一次伯乐路过虞坂,看见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马,拉着一大车盐巴向太行山走去。它吃力地行走着。尾巴无力地下垂,蹄子全磨破了,浑身汗水淋淋,嘴里流出的口水滴在地面的尘土里。盐车拉到半山坡,这匹马再也走不动了,赶车的只得让车停下来。
  • 伯乐看到这样一匹千里马竟然屈就在这里拉盐车,感到非常惋惜,就连忙从自己的车子上跳下来,脱下自己身上穿的麻布衣袍盖在马的身上。这匹马遇到了知音,便低下头,依偎在伯乐的胸前喘着气。接着,又仰起头来放声嘶鸣,声音洪亮,直冲云天,像金石一般铿锵有力。”
  • 春申君讲完了“伯乐识马”的故事之后,希望汉明不负所望,为楚国的兴盛做出自己的贡献。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伸出“伯乐识马”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善于发现、识别和任用人才。[4]

故事感悟

  • 这个故事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历史的车轮并没有把中国的用人制度推向前进。相反,在中国的各个领域,各个阶层,识才用人、任人唯贤、知人善任、赏识人才的官员并不是太多。他们只知道利用手中的权利,整天钻在复杂的关系网里,琢磨数不清的“黑名单、熟关系。”
  • 在他们挖苦心思的操作下,一些三教九流、地痞流氓、破鞋烂袜子,就会披上官的外衣堂而皇之地混进各个领域,给老百姓做官下命令。这种人往往不干实事,靠那张不说实话的嘴欺上瞒下,混吃大喝,上骗国家,下欺百姓。
  • 靠一些歪门邪道为自己的前程铺砖添瓦,塑造政绩。这些人在各行各业往往都还混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那些品质优良,腹有诗书、博学多才的人,却落了个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境遇。
  • 古往今来在中国的历史上活活被窝死的英雄好汉又何止数人,诸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屈原、唐代诗人陆游、南宋抗金将领岳飞、新中国时期的张志新等诸多优秀人物,不但得不到重用,反而还落个置于死地的悲惨下场。
  • 原因就出在当官的不听百姓的呼声,不去了解民情,整天只听那些二传手胡编乱造的汇报。这样骗来骗去,最终受骗和吃亏的还是老百姓。受损的还是自己的国家。
  •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发展和进步,除了崇尚科学,发展经济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尊重知识、重用人才、解放生产力。
  • 因为人是推动社会前进的第一资源。离开了人谈发展那只能是一句空话。只有以人为本才能推动社会发展,老百姓也才能安居乐业,国家也才能文明和进步。
  • 当官的只有紧紧依靠人民,发扬“伯乐识马的精神,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为群众所想,谋为群众所谋,一心为公,一心为民,只有这样才能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也才能成为老百姓尊敬和信赖的好头领。
  •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话说的实在太好。当官就应当为民做主,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5]

视频

伯乐识马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