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传奇高僧虚云法师经历的八大奇事之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传奇高僧虚云法师经历的八大奇事,上个世纪的中国,有一位僧人一生历经五帝四朝,主法十五道场,中兴六大祖庭,兼承五宗禅门,被誉为“中国近代禅宗泰斗”,中国上一任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和现任的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都是他的弟子,他圆寂时世寿120岁,是当时世界上最长寿的人,他就是极富传奇色彩的虚云老和尚。现摘录虚云老和尚一生经历的八大奇事与大家分享。

4.奇祈雨息灾

   庚子年五月,义和团的乱,一天厉害一天,以“扶清灭洋”为号召,杀日本使馆书记及德国公使,皇太后暗中纵容,至五月十七日竟下诏向各国宣战,京中大乱;六月天津失守,七月,八国联军陷北京,皇太后和光绪帝向西逃难,时王公大臣有的住在龙泉寺,请老和尚一并西行护驾,在兵荒马乱中,日夜赶程,艰苦万状,行抵达阜平县,才听到甘肃巡抚岑春暄出兵勤王,帝后大喜,出长城,进山西雁门关,那里有一所云门寺,寺内住一老僧年已一百二十四岁,帝赐黄绫及建牌坊。又西行到平阳,遍地饥荒,当地老百姓煮芋叶薯叶给帝后吃,帝后认为味很美。到西安,岑春暄请老和尚在卧龙寺祈祷雨雪息灾,佛事圆满后,雨雪交加,饥馑之灾渐息。老和尚以帝后驻西安,嚣烦日甚,乃秘密潜至终南山结茅,改号“虚云”以避熟人的耳目。

5.奇煮芋入定

清光绪二十七年(岁次辛丑六十二岁)隆冬,万山积雪,严寒彻骨,老和尚独居茅蓬中,身心清净,一天煮芋锅中,跏趺坐等待芋熟,不觉入定,到第二年正月,山中邻棚复成师等久不见老和尚的面,乃来茅蓬贺年,见棚外虎迹遍满,无人足迹,进茅蓬见老和尚入定,乃以磬开静。问:“老和尚已吃饭没有?”答:“没有,正在煮芋,大概已经熟了。”打开锅盖一看,霉高寸许。复成师惊讶说:“你一定就是半月了。”相与烹雪煮芋饱食大笑而去。

6.奇雄鸡皈戒

   清光绪二十九年(岁次癸卯六十四岁)老和尚在昆明府福兴寺闭关,有一迎祥寺僧人叩关,说寺中有放生雄鸡一只,体肥硕,极凶恶好斗,群鸡都被伤冠羽。老和尚闻言即取鸡来说三皈五戒,且教令念佛;不久,鸡性转变,不复好斗,时作“佛佛佛”的声音,独栖树上,不伤虫,不给不食,一闻钟磬即随众上殿,课毕,仍栖树上。如此经过二年,一日晚课后,站立举首,张翅三扇,作念佛状、立化,数日不变,老和尚令人用龛埋葬,并作了一篇铭文:

  好斗成性此鸡雄,伤冠拔羽血流红;

  知畏奉戒狂心歇,素食孤栖不害虫;

  两目瞻仰黄金相,念佛喔喔何从容?

  旋绕三扑奄然化,众生与佛将毋同。

7.奇力移巨石

   清光绪三十年(岁次甲辰六十五岁)老和尚出关后,住鸡足山钵盂庵,以便挽救滇中僧众,恢复迦叶道场。那钵盂庵自清嘉庆后就没有人敢住,因为大门外右边有一巨石,白虎不祥。老和尚拟就白虎巨石处凿一放生池,雇工斫之不碎,挖开土方察看,找不到石根。石高九尺四寸,宽七尺六寸,顶平可跏趺坐。招包工议定向左边移远二十八丈,来工人百余名,拼力三天,无法动,工人不顾都散去。老和尚祈祷伽蓝,讽诵佛咒,率领僧人十余,不费吹灰之力,即将该石移向所指定的左方;哄动观众,惊为神助,众称该石为“云移石”,士大夫题咏该石者颇多,老和尚也有诗纪此事。

  其一

  嵯峨怪石挺奇踪,苔藓犹存太古封;

  天未补完留待我,云看变化欲从龙;

  移山敢笑愚公拙,听法疑曾虎阜逢;

  自此八风吹不动,凌霄长伴两三松。

  其二

  钵盂峰拥梵王宫,金色头陀旧有淙;

  访道敢辞来万里,入山今已度千重;

  年深岭石痕留藓,月朗池鱼影戏松;

  俯瞰九州尘外物,天风吹送数声钟。

8.奇路逢知己

   老和尚自力移钵盂庵门前巨石后,已博得大众的信仰,于是展开修寺的工作,独往腾冲募化,留戒尘师在寺料理内务。由下关至永昌,过和木树,这条路有数百里长,粗荦难行,官民从来不曾修理过。据当地土人说:“有一位外省来的僧人,自己发心苦行修路,不捐募,任来往的人助火食;数十年来,没有退变;因此这条路已修通了十分之九;蒲漂人感念他的德行,想修孔雀明王寺供养他,他不愿意,只顾修路。”老和尚听到这句话,认为奇怪,循路前进,将近黄昏,那僧人荷锄携畚将归;上前问讯,那僧人瞠目不理睬,老和尚也不顾,跟随到寺,见他放下锄头,上蒲团结跏趺坐,老和尚参礼,他不看,不语;老和尚也向他对坐。[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