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设计师:柏拉图(柏峰)
作品欣赏
伟大的设计师:柏拉图
莺飞草长的季节,终于读完了四卷本的《柏拉图全集》,这是早春完成的一件大事情,还是在去年那冰雪覆盖的[[日子],就开始这个读书计划了。这些年来,每年至少读完一位或者两位哲学思想家汉译的作品,就这样坚持了好几年,不过,感到一个严重的现象是:无论是谁,都绕不开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这就是为整个西方哲学思想史奠定了坚硬的基础的先师柏拉图,但是,却未认真仔细地研读过他的全部著作。
一般来说,在尚未读完一个人主要的著作之前,很难把握其哲学思想的全貌和特征,也许,那些迥异于别人的带有原创性质的观点的萌芽,就隐含在一些短小而随意的文章里边,往往这里表现出来典型的思想症候,是索解作者心灵奥秘的通道——所以,阅读西方这些哲学思想家的著作,哪怕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地方,也不敢掉以轻心,而是全神贯注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疏忽——虽然读过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及一些零星的作品,在没有读完他的全部已经翻译成汉语的《柏拉图全集》,心底总觉得缺少点什么,这不能不说是很大的缺憾!
为了弥补这个缺憾,于是购置了这套硬绛色封面的《柏拉图全集》,便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阅读……2010年的冬季,在我的感觉里十分寒冷,闪着蓝色幽光的冰层裹住了渭河两岸,就连遥远的秦岭也积满了皑皑的白雪,依偎着铸铁管里那半死不活的暖气,终日跋涉在这座文字构建而成的高山峻岭上:这里既有长河落日的壮丽旷漠,有千岩竞秀如画江山,也有悬崖峭壁路如飘带,茕茕独立,前路苍茫……
绝不是文字的晦涩艰深,而是柏拉图那滔滔不绝势如破竹的辩论语言中所包含着的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几乎就是古希腊的全部文化交汇在这一泻千里的长江大河之中,令人应接不暇,疲于奔命——阅读《论语》,可以毫不急迫地一路莺歌燕舞,因为,孔夫子那浓缩着天地人间至情至理的只言片语,留给读者比较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空间,而且语言形象生动、简洁有力,容易接受理解,而柏拉图虽然是对话体但却具有严格的逻辑性和整体性,要么一鼓作气读完,要么就别去阅读,一旦上手则不能疏忽大意必须沿着他引导的道路前进,否则,如坠五里云雾不知所云了——这或许是中西思维的差异之处吧。
西方思维特征是按照逻辑推理层层深入,离不开假设、求证直到得出结论,而我国的思维特征则是直接呈现出结论,省略了严密推理的过程,具有极大的跳跃性,因而,能不能理解这个结论,就要看自身的悟性的高与低了。以《易经》来说,历代都有数量不少的诠释家在研究和解说,几乎没有统一的结论,当然,这是和诠释家往往固持己见有关,也与诠释家脱离不开具体的时代环境和文化环境有关,他们诠释经典的目的,除了传承经学还有服务当代社会发展有关,而后者是他们诠释经典的主要任务之一。
柏拉图才华横溢,研究涉及的种类之多和全面深刻是前所未有的,如今流传下来的著作有40多篇,另有13封书信。我国很早以前就开始翻译介绍柏拉图的著作,1920年,曾经出版了吴献书先生翻译的《理想国》,此后,仍然把柏拉图的著作列为主要介绍的西方哲学思想翻译出版物,除过目下阅读的《柏拉图全集》,杨绛先生新近出版的《雯多》又给我国出版柏拉图著作锦上添花,为人们研究学习柏拉图著作提供了很好的读本。
柏拉图有着极其渊博的文化、哲学、伦理、自然科学和艺术知识,善于把这些内容交融进和苏格拉底的论辩之中。事实上,柏拉图的全部著作的写作体裁采取了人们易于接受和很少阅读障碍的对话体,而且精彩的话语就像节日夜幕上蓦然开放的绚丽多彩的烟花,不时就绽出了美丽,令人会心一笑。在柏拉图的思想视野里,只有他的老师苏格拉底才能够和他进行人类精神层面上的哲学对话,也只有他的老师苏格拉底才会透彻地理解他的思想机锋和深意所在,因而,他选择了自己的老师作为论辩的另一方,从而创作了不但震撼了古希腊及周边国家的当代社会而且还有力地影响了后世千百年至今仍然有着强盛生命力的伟大作品,成为滋润和养护人类精神的宝贵哲学思想遗产——估计,连柏拉图自己也未曾意识到由他开端了整个西方世界哲学思想史的一个全新的进程!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主要来源于古希腊那先进发达及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思想,特别是传承了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以及得益于当时古希腊自由而民主的社会精神——这三者缺一不可,终于成就了一代哲学思想大师柏拉图。假如没有古希腊极其丰厚的文化精神土壤,没有古希腊领先整个西方世界的哲学思想和整个社会崇尚自由和民主的时代精神,也就不会产生这样的哲学思想大师。
柏拉图最为重要的著作是《理想国》,集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甚至文化观念以及理想国家设计等等,但是,正如法国十八世纪杰出启蒙学者卢梭在《爱弥儿》里所指出的:“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论文”——事实上,无论是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观念还是所涉及的伦理道德等,而教育是这一切观念和理想国家设计的前提条件,缺少了教育,后者就成了空中楼阁而无从实现——所以,柏拉图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因而在《理想国》这本著作中尽力论述自己的教育观,表达了先进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设计出一幅正义之邦的图景:国家规模适中,以站在城中高处能将全国尽收眼底,国人彼此面识为度。他认为国家起源于劳动分工,因而将其中的公民分为治国者、武士、劳动者3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和欲望三种品性——治国者依靠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辅助治国,用忠诚和勇敢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在这样的国家中,治国者均是德高望重的哲学家,只有哲学家才能认识理念,具有完美的德行和高超的智慧,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治国者和武士没有私产和家庭,因为私产和家庭是一切私心邪念的根源。劳动者也绝不允许拥有奢华的物品。
为了实现《理想国》里所描述的“正义之邦的图景”,其重要的路径就是教育,而且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把“图景”变为现实。因此,柏拉图研究和设计了“理想国”的教育发展蓝图,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如何科学治理“正义之邦”:构筑了一个培养护国者(统治者)和保国者(军人)的教育思想体系,主张在统治阶级内部实行公有制,取消家庭,实行儿童公有,国家控制教育,推行这样的教育是基于他这样的认识:“我认为一种适当的教育,只要保持下去,便会使一国中的人性得到改造,而且有健全性格的人受到这种教育又变成更好的人,胜过他们的祖宗,也是他们的后裔更好。”——这就是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核心和教育目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柏拉图具体论述了学前教育、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内容,并设计了一整套的教学内容和完成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学前教育,他强调应该尽早开始,因为“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却能决定他后来往哪儿走”,特别是“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造成什么模式,就能成什么模式”。学前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讲故事、做游戏和简易的音乐歌唱活动。故事的内容是经过严格的选择的,以便通过讲故事使幼儿逐渐形成自我克制和勇敢的美德;而音乐歌唱教育是为了使“节奏和和谐浸入了他的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幼儿教育主要采取“模仿”的方法,“从小也就只应模仿他们适宜模仿的人物”,“最后成为习惯,习惯成为第二天性”。
谈到普通教育,柏拉图认为,儿童7岁以后到18岁,开始学习军人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读、写、算、骑马、投枪、射箭,特别是要接受音乐教育,而他所说的音乐教育内容十分丰富和繁杂:包括文学、诗歌、歌曲、故事和神话等等,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性、勇敢和公正等美德。
柏拉图主张男女教育平等,“做女孩的应该练习各种跳舞和角力;结婚以后,便要参加战斗演习、行营布阵和使用武器……因为一旦当所有的军队出动去打敌人的时候,她们就能保卫儿童和城市”。并强调道:“在治理邦国时,女子之为女子,或男子之为男子,没有特殊的职能,本性里的天资是一样分散于两性之间的,所有男子的事业也是妇女的”,“护国者和他的妻子应有同样的事业”。因此,柏拉图主张无论男女,都应教以音乐和体育,接受一样的教育,男女才能担负一样的责任。
柏拉图认为,接受完普通教育之后,经过一定程序的筛选,那些对抽象思维表现特殊兴趣的学生就要继续深造,接受高等教育,主要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学与和声学等学科,以锻炼学生们的思考能力,使他们开始探索宇宙的奥妙。
应该注意的是:体育在柏拉图教育体系里占有重要的地位,认为体育应包括教育手段和健康术。柏拉图对当时雅典出现的竞技主义和竞技职业化倾向曾给予猛烈的抨击,同时也批评市民轻视体育的思想和态度。他主张心身和谐发展,强调“用体育锻炼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这些丰富的体育思想对后世体育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在《理想国》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和“沉思”这两个概念,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感觉的作用只限于现象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到达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给为理念。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
柏拉图始终认为,教育就是为了开启民智,就是用理性引导人性走向光明,摆脱人性里愚昧和蠢笨。为了清楚地说明自己的这一观点,柏拉图用“洞穴” 来比喻解释教育的重要意义:有一群囚徒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徒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徒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大家:这些囚徒是没有受过教育的,是没有被启蒙的沉湎于感性世界并受习惯性观念所支配,缺少反思与批判精神的愚昧蠢笨者,他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而教育就是要让这些囚徒走出“洞穴”,放他们到外边的阳光世界,认识清楚真实的存在。
既然教育担负着如此重大的责任,所以,在“正义之邦”这个“理想国”里,全体公民必须从儿童时代开始就要接受教育。教育内容要经严格选择,荷马、赫西俄德的史诗以及悲剧诗人们的作品,一律不准传入国境,因为它们会毒害青年的心灵。柏拉图认为,要接受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四科的教育,因为这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凡有所学,皆会促成性格的发展。广泛而全面的学科内容是为了培养公民的一般素养,而对于未来的哲学家来讲,前面所述的各门学科都是学习辩证法必不可少的知识准备。文法和修辞是研究哲学的基础;算术是为了锻炼人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学习几何、天文,对于航海、行军作战、观测气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学习音乐则是为了培养军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几乎涉及到教学领域中的所有重要方法,第一个确定了心理学的基本划分,并使之与教学密切联系起来;继承并发展了斯巴达的依据年龄特征划分教学阶段的教学理论,在教学的具体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则更多地总结与采用了雅典的经验,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他十分注重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探讨事物的本质,这些都给了后世教育家们以巨大的影响和启迪。
不管怎么说,柏拉图的教育思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难能可贵的是他首次提出了教育要和实际相结合的观念,提出来课程设置的理论,这些都是当时先进的教育理念,把古希腊的教育进程推进了一大步,他创建的“柏拉图学园”,为此后世界各国大学教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拉图还认真总结了以往接受苏格拉底的教育以及自己执教40余年的经验,大力倡导“苏格拉底问答”法教学,反对用强制性手段灌输知识,而是通过问答形式,提出问题,揭露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应该指出,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不是着眼于人的文化、科学与思想素质的全面提高,而是是要培养“哲学王”即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这势必走向精英教育的道路,剥夺了绝大多数公民的教育利益,显然是在现实社会行不通的——不过,柏拉图在《理想国》里体现出来的教育思想以及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科学素质和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的课程设计,确实是世界教育史上非常珍贵的遗产,而且他的教育思想具有不断认识的永久价值!
柏拉图确信如果按照他的教育思想施教的话,无疑会培养出一大批“理想”的堪为栋梁的人才,而这些人才不但具备统治国家的管理的能力,也有研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能力,不但具有较高的伦理道德品质,而且也具有高尚纯洁的人格——用什么来做衡量呢?柏拉图找出来一个能让人信服的办法,这就是对爱情的态度——这就是流传甚广著名的柏拉图“精神恋爱”观。
柏拉图承认:“爱是美好带来的欢欣,智慧创造的奇观,神仙赋予的惊奇。缺乏爱的人渴望得到它,拥有爱的人万般珍惜它”,“爱情,只有情,可以使人敢于为所爱的人献出生命”。 为了真正的爱情,柏拉图提倡拒绝肉体交往的爱情,他借苏格拉底之口表述说: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这就是他提倡“精神恋爱”的理论依据,具体来说就是:这种爱认为肉体的结合是不纯洁的是肮脏的,认为爱情和情欲是互相对立的两种状态,因此,当一个人确实在爱着的时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体上同他所爱的对象结合,因为,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而惟有时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惟有超凡脱俗的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并认为爱情能够让人得到精神的升华而变得纯洁起来。
柏拉图的“精神恋爱”也恰好印证了他的教育思想:一个人如何面对爱情或者说能不能在爱情的滋养下升华自己的精神情操,达到纯粹的没有丝毫自私成分的至高的爱情境界,这是衡量一个人是不是具有高尚品质和崇高人格的标准——既然人都是通过教育而获得良好的文化和道德情操修养,那么,检验教育成功与否,在柏拉图看来就看能不能保持这种没有肉体欲望的“精神恋爱”,假如能一直保持着没有肉体欲望的“精神恋爱”,那么,具有这种爱情观的人无疑是一个纯粹而高尚的人,这就说明了教育在人的伦理道德方面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和柏拉图处于不同的国度和不同的时代,但却是柏拉图爱情观的忠实体现者,他是一个爱情至上主义者,也是一个非常关注自己精神生活的人,而这些均成为李商隐的诗歌和骈体文创作的重要主题思想,借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和对生活的深刻体验。李商隐虽然饱读诗书,无论是诗歌还是写作技巧要求相当高的骈体文创作,都达到了那个时代的高峰,然而,在晚唐藩镇割据、宦官专政和党争激烈的黑暗现实下,个人高远的政治理想只能化作无限的失望和灰心——由于李商隐长期沉沦下层,寄人篱下生活清贫以至于为了挣得些许银两而四处入幕执掌笔墨,其中多少怨和恨,伤痛和辛酸,留待向美丽娇小却和自己心灵息息相通的可爱妻子诉说呵,可是,他们夫妻聚少离多,李商隐只好把对妻子的万千思念寄意在愁肠百结却因此而朦胧着凄绝美的诗歌里面,而这种刻骨铭心的爱情又不能大胆表白袒露出来,所以,李商隐便把这隐秘心底的衷情以及对黑暗现实的强烈愤恨,全部隐含在在自己创作的大量的“无题”诗中,好像这样就能减轻一些心灵的压迫和灵魂的困苦。这些“无题”诗,无非是他在寂寞失意的时日想念的妻子以及伤感身世的情感流泻而已,并没用后来的学者自以为是故作“郑笺”的种种无端猜测,硬是把一个正直清白专注于与妻子既有夫妻恩爱亦有高尚的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的李商隐拖进情感暧昧的污泥浊水的漩涡,以至于难以恢复他的真实面目——退一步说,就算李商隐不断追求新的爱情也依然仅仅属于“精神恋爱”并无逾越道德规范的举动,难道这样美好的爱情不值得人们的赞美和理解吗?为什么会对李商隐产生这样严重的“误读”,关键是那些自以为是作“郑笺”的人根本就不懂得爱情的升华乃是人世间最为美好的情感!
如果在两千多年以前,世界就开始文化特别是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当人们读过柏拉图著作以后,也就不会沿着直线式的思维去理解和诠释李商隐了,而是理性的探究爱情的本质,那么,李商隐就会得到正确的理解,而那些优美的“无题”诗也会得到理性而又充满灵动的审美评价。在我看来,李商隐在我国的八、九世纪是一个切实践行柏拉图爱情观的杰出诗人,应该获得人们广泛而崇高的致意……
柏拉图是西方轴心时代产生的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无论是在哲学思想还是教育理论等等方面提出的问题依然是那么新鲜、深刻而富有远见,几乎在每一个时代都有哲学家认为他们在某些重要的命题方面都是从他那儿得到有益的启发——柏拉图确实做到了自己所言的那样:“在短暂的生命里寻找永恒”,而这“永恒”就是他博大精深的思想和高贵的人格,创造了人类精神历史一个蜿蜒千里的“长城”!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其学说的核心是:他把“理式”或宇宙间的原则和道理看作是第一性的、永恒普遍的,至于感官接触的世界则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或幻影,无永恒性和普遍性,所以不仅是第二性的,而且是不真实的。但是,柏拉图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却使他成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座高耸的山巅!
世界哲学思想的历史,毋庸置疑,是由各种哲学思想观念构成的,无论哪一种哲学思想观念都在积极地探索世界和认识世界,试图把握世界和引领时代的脉动而做出了高度智慧的努力,相异而互生,缺一不可,这才构成了人类丰富多彩而又波澜壮阔的精神生成发展的历史——现代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曾经严肃地说:西方的哲学传统只不过是柏拉图书页下方的一系列脚注而已——对此,还能再说些什么呢!
读完《柏拉图全集》,陷入了沉静的思考:是啊,一个人的一生是那样的短暂又是那样的悠长,关键问题是看你从事什么事业以及这个事业的恒在价值,是追求表面的荣华富贵还是尽力关注人类精神建设——这是一个问题,一个严重的问题!后者具有永久的恒在价值,因为,人类总是要在精神的灯火照耀下前进,而伟大的先哲柏拉图为大家树立了榜样,一个永远闪耀着光芒的榜样!
那是一个春雨潇潇的夜晚,合上这部伟大著作的最后一页的时候,窗前已经透露出初日的曙色,书房渐渐明亮起来,书页上质感强烈的柏拉图浮雕头像散发着幽幽的光,合着曙色在虚空里慢慢透明更加透明,凭窗远望,但见清旷的田野和平缓流动的渭河以及宽阔的川原一直接连到遥远的秦岭山脉,这一抹好景,不正是宋词“山映斜阳水接天”的意境么——阅读柏拉图,使人的灵魂平静也使人的灵魂上升。[1]
作者简介
柏峰,男,陕西蒲城人。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