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众生平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众生平等
圖片來自六图网

众生平等,位罗汉便受波斯匿王供养衣食住行。罗汉常常对国王传经讲法,使波斯匿王对下层的劳苦平民更加理解慈爱,而获得人民的爱戴

原文

  舍卫城里有个穷人,他以清除城里的粪便为谋生的职业。在众人眼里,他就像粪便一样骯脏不堪,污秽下贱,每个人都不喜欢跟他来往。他自己也知道这一点,看见别人就觉得惭愧,躲得远远的,免得别人看了讨厌。但是当佛陀来到这城里的时候,他却成为唯一见到佛光的幸运儿。

  那天,他正挑着满满的一大担粪便从茅厕里出来,准备运到郊外去种养草木蔬菜。一路上凡是遇到他的人都掩着鼻子,口中咒骂着:

  「搞什么鬼!也不会看看地方,到处乱挑!臭死了!」

  这种事情他早就习惯了,只能硬着头皮,忍气吞声地匆匆走过。

  刚进一条窄巷,迎面走来了佛陀。看到佛陀身上佛光闪耀,挑粪人惊讶得说不出话,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心里想着:

  「我身上这么脏又这么臭,怎么能面对这么尊贵的佛陀呢?」他满面羞愧,赶紧折往另一条小巷,想躲起来。

  「喂!你为什么要躲着我?我是专门为你来的。」佛陀在后面呼喊他。

  「佛陀是在对我说话吗?」挑粪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你不用避我,我确实是专门为你而来的。」佛陀又说。

  挑粪人看到佛陀走过来,又惊又喜,连忙放下肩上的粪担,急急的低下头说:

  「佛陀啊!我可是最下贱的人,浑身上下都是臭味,实在不敢靠近您呀!」

  看着他惶恐的样子,佛陀慈爱地说:「没关系!你知道我为什么来吗?」

  挑粪人惶恐的回答道:「不知世尊有何见教,我这种下贱的不洁之人,也能得到您的教诲吗?」

  佛陀微微一笑,说:「我出世就是为了让受罪受苦的人得到解脱。」

  说完一把抓住挑粪人的胳膊,往空中一腾,转瞬间他们就飞到了恒河岸边。

  佛对他说:「去吧!到河里去,让圣洁的河水把你的身体冲洗干净,然后我们就到精舍去。」

  挑粪人努力清洗,将全身上下冲洗了无数遍,只见河面上浮着厚厚的一层污垢。正当他要再搓一把时,忽然觉得身体不由自主地离开了水面,定下神来,才知道自己已经到了佛陀身边,马上拜倒在佛陀脚下。

  佛陀将一件崭新的袈裟披在他身上,然后帮他剃度,随即将他带到僧寺。

  佛陀对众比丘说:「从今天起,你们又增加一个新伙伴了,大家要尽力帮助他。」

  往后挑粪人每天精勤修道,不到十天便证到初果,过了一个月,又证得阿罗汉果。

  舍卫城里的人听说挑粪人被佛陀收为沙门的事,纷纷议论着:

  「这怎么可能呢?那种低贱的人也可以成为佛陀的弟子?」

  「就是说嘛!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唉!早知如此,我也去挑大粪算了,那么辛苦做生意做什么?」

  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最后传到波斯匿王的耳朵里。

  「竟然有这种事!一个挑大粪的也能得度?」波斯匿王有些生气,对文武百官说:

  「佛陀是贵族出身,继承释迦族的优秀种姓,他前后左右的人哪个是挑粪出身的?佛陀来我王宫时,我这么礼遇他,他怎么反而度化什么挑粪人呢?」

  波斯匿王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就前往佛寺找佛陀,想当面问个究竟。

  到了佛寺,波斯匿王看到一位比丘正坐在方石上专心缝补百纳衣,就是那个修成罗汉的挑粪人。他心想:「我平时见到比丘觉得他们很圣洁,没想到现在挑粪的也能做,可想而知比丘都是些什么东西。」于是很不恭敬地说:

  「喂!比丘,你给我去通报一下佛陀,就说本王要见他!」

  罗汉听了,马上使出神通,让自己的身体隐藏在大方石中,一下子就消失不见了。波斯匿王大吃一惊,心想这个比丘神通可真不小。

  过了一会儿,大方石中又现出比丘,对他说:「尊王,佛陀有请。」

  波斯匿王呆了一下,收起愤怒不满的心,见到佛陀便开口问:

  「世尊,请问您是如何教化这位比丘,让他有如此神通?」

  「他吗?他就是原先挑大粪的那个人啊!」佛陀莞尔一笑。

  波斯匿王一听,不高兴地说:「世尊,真想不到你有此雅兴,不去宫中享福,反而去度化一个挑大粪的!」

  看见波斯匿王的固执偏见,佛陀问:「大王,你进来时已见过那位罗汉了,难道他比其它人差吗?」

  「不、不,他让我感到很惊讶,他得道的速度这么快,真是不可思议!」波斯匿王说。

  「不是因为我教得好,这些都是靠他自己的努力和功德所获致的啊!」佛陀说。

  波斯匿王听了之后恍然大悟,非常惭愧地问:

  「请问世尊,能不能让我供养服侍这位比丘?」佛陀答应了。从此这位罗汉便受波斯匿王供养衣食住行。罗汉常常对国王传经讲法,使波斯匿王对下层的劳苦平民更加理解慈爱,而获得人民的爱戴。[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