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佐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伐佐夫(Иван Вазов,Vazov Ivan,1850~1921),保加利亞作家。1850年6月27日生於索波特城,1921年9月22日卒於索菲亞。青年時代積極參加民族解放運動,寫詩號召人民起來鬥爭。《帕納久里什特起義者》一詩成了1876年反抗土耳其起義的進行曲。起義遭到鎮壓後,流亡羅馬尼亞。1878年保加利亞獨立後回國,任地方法庭庭長。1880年移居普羅夫迪夫城。在此組織文學團體,創辦刊物,出版詩集《琴》、《田野和森林》,小說《流亡者》、《叔叔伯伯們》,長詩《扎果爾卡》等,它們多取材於民族解放運動。這期間還創作組詩《被遺亡者的史詩》,塑造了一系列民族英雄的形象。1887年,又因反抗獨裁政府而被迫流亡敖德薩。在此寫成長篇小說《軛下》。小說以1876年4月起義為題材,展現了民族解放運動的廣闊畫面,成功地塑造了眾多英雄人物形象,在世界文壇引起震動。1889年回國,擔任教育部長。
簡介
伐佐夫(Иван Вазов,Vazov Ivan,1850~1921),保加利亞作家。1850年6月27日生於索波特城,1921年9月22日卒於索菲亞。青年時代積極參加民族解放運動,寫詩號召人民起來鬥爭。《帕納久里什特起義者》一詩成了1876年反抗土耳其起義的進行曲。起義遭到鎮壓後,流亡羅馬尼亞。1878年保加利亞獨立後回國,任地方法庭庭長。1880年移居普羅夫迪夫城。在此組織文學團體,創辦刊物,出版詩集《琴》、《田野和森林》,小說《流亡者》、《叔叔伯伯們》,長詩《扎果爾卡》等,它們多取材於民族解放運動。這期間還創作組詩《被遺亡者的史詩》,塑造了一系列民族英雄的形象。1887年,又因反抗獨裁政府而被迫流亡敖德薩。在此寫成長篇小說《軛下》。
介紹
發表《小說集》,長詩《石丘》、《花花世界》,喜劇《升官圖》,長篇小說《新的大地》、《卡扎拉爾女皇》等 ,多為直面現實人生之作 。晚期長篇小說《斯維托斯拉夫·特爾特爾》、《伊凡·亞歷山大》,劇本《鮑里斯拉夫》、《走向深淵》等,均取材於中世紀歷史。成名詩篇《松樹》,傑作長篇小說《軛下》。中國從20年代起已有伐佐夫作品的譯本。魯迅曾翻譯他的短篇小說。
《軛下》節選
於是一切又都歸於平靜。但那已被喧嚷聲驚醒睡在祖母伊凡妮查懷裡的最小的孩子哭了起來。"別做聲,寶寶,別做聲,要不然土耳其人就會來把你抓走的。"祖母伊凡妮查輕輕地搖着那孩子,一邊低低地說。可是這又引起了馬爾科的不快,他說:"媽,可別再拿土耳其人來嚇唬孩子們,你這樣就只會把他們養成一些膽小的人了。"那祖母說道:"是啊,是啊,我就是這樣子,為什麼我不該這樣說呢?那些土耳其人不是夠可怕的嗎?讓老天爺把他們消滅乾淨吧!我已經七十歲,快要入土了,看來,我是活不到幸福的那一天了.
評價
伊凡·伐佐夫(1850-1921)保加利亞最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和詩人。1872年發表第一首成名詩篇《松樹》。著有傑作長篇小說《軛下》(1894)。他的作品題材廣泛,語言生動,描寫細膩,充滿激情。他認為"真正的詩人是人民和時代的忠實反映者。"真是死也難瞑目啊!"4月起義為題材,展現了民族解放運動的廣闊畫面,成功地塑造了眾多英雄人物形象,在世界文壇引起震動。1889年回國,擔任教育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