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仲秋之望(张生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仲秋之望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仲秋之望》中国当代作家张生丽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仲秋之望

想起仲秋节的夜,我的感觉就如佩玉在胸,凉凉的、淡淡的,有点甜蜜又有点忧伤。

很小的时候,在外地工作的父亲回家来,应该是一个仲秋节吧,傍晚的时候,父亲带着我到村头去看他说的美丽的月亮,月亮中的桂花树捣药的小白兔,嫦娥仙女和砍树的吴刚。

在吹着凉风的乡村小路上,父亲一边走一边教我背诵古诗词,背的什么早已全然记不起来了,只记得初生的月亮很令我失望,看上去却又令我有被震撼的惊恐。

它完全不似父亲描述的那般美丽、皎洁,而是硕大昏黄朦胧的一团,从不知哪里的遥远处爬出来,露面在田野的苍茫中,象一盏陈年古旧的纸灯笼,又像茫然空洞的一只大眼睛,冷冷地和我对视。我紧紧攥着父亲的手,依偎在他的身上,父亲温和地安慰我说:不要急,慢慢等。

美好的东西总要慢慢期待。

这是我成年后才能明白的一个道理。

当然,在月上中天、皎洁明亮的午夜,幼小的我早已经倦睡在父亲的怀中、我的梦里。

但那昏黄一团的大而圆,至今仍令我惊讶和敬畏。那晚的凉风习习和父亲兴致勃勃地吟诵,此刻还回响在我的耳畔,亲切温暖地永远伴随着我,无论顺境、逆境,要选择过一种诗意的生活。

上中学了,我来到县城里。

不想住校的夜晚,我在晚自习课后骑车穿行在古老的小城街巷,从位于南关的学校回到城北的家里。那时候陪伴我的总有几近圆满或正是圆满的月亮,在黑夜里他们照亮我脚下的路面,给我奋斗追梦的希望和勇气。

当然,在早起上学的路上,见到的总是疲倦的下弦月。地理课上,我缠着老师想把月亮的奥秘问个一清二楚,无法回答我希奇古怪问题的老师,告诉我这些问题和答案对将要面临的高考来说无任何益处。

可有谁会不去关心一个老朋友的事情呢,在我的生命中,月亮总是我内心孤寂或快乐时的一个陪伴、一个伙伴、一个知己,多少次走夜路,我和它对影三人,一路同行,匆忙赶往家中或学校。

要考大学了!

这是父母家人的期盼,是我自己的梦想,是生活给予的选择和道路。

在压力下,是远方的哥哥不断鼓励我。高三那年的秋天,哥哥寄信给我,抄寄一首东坡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并且告诉我这是当年苏轼写给自己亲爱的弟弟苏辙的一封信。我很讶异,少年怀春的我原意为是写给一位女子的。那一刻方感悟人世间还有如此缠绵深厚的兄弟情谊。亲情比爱情更加的淳厚悠久。

上了大学,远离家乡亲人,兴奋的我如高飞的鸟儿来到这新鲜陌生的城市中。

很快,开始想念妈妈和家。

独自在外的第一个仲秋节,军训营地里给我们学生兵每人发两块月饼,是我在家里时最不喜欢吃的那种,可在这里却成了美味。啃着硬硬的月饼,软软的泪水从心底涌出来,在脸颊上泛滥成河。

真的要“明月千里寄相思”了,心中的忧伤浓得化解不开,朋友的信恰如鸿雁翩至,同样离家求学的她洋洋洒洒向我倾诉同样思乡的心情,信中的她说此时她正抱着心爱的吉他,和宿舍的室友歌唱狂欢,直到午夜月上中天。

我在军营的操场上,仰望同一轮明月,想像朋友的快乐,所有想家的感伤和望月的心事,便随着月光和歌声如白云般飘散了。友情,是我心间珍藏的另一个无价的宝贝。

谈恋爱了,在约会的夜晚,近视的我会把远处的街灯误看成初生的圆月,惊喜地指给男朋友看,他会笑我的浪漫和纯真,再用手掌轻轻抚我的黑发,然后拉着我的手过红绿灯口的马路。

在许多个不是仲秋节的月圆之夜,不舍得睡去的我,常独自站在高楼之上,望那轮明月,那古往今来多少聪明的、多情的、智慧的、孤独的心灵赞美向往眷恋过的圆满和美好。我欣喜地感觉到,此时此刻沧海一粟的我,也拥有她的宁静和纯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这样的年月里,已成家生子的我对于节日的概念淡漠了,那些每一个快乐平常的日子于我便是今天的节日。

有时从幼儿园接孩子夜归,小小的人儿会这样问我:妈妈,为什么月亮跟着我们一起走啊?

我回答说:因为他是我们同路的朋友嘛,所以跟着我们一起走啊。

儿子好像恍然大悟似地大声说道 :噢,我知道它也要回家找它的妈妈啦!

开怀大乐,心里暗暗惊叹童心的想象力。

我也像当年父亲教我背古诗词一样,教他背诵李白的《把酒问月》: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我们一起回到暗夜下温馨的家里。

[1]

作者简介

张生丽,网名水仙书生,1992年毕业于郑州大学,生活在郑州,金融从业人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