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代跋[ dài bá ] 跋:写在著作后面的后记,也就是后序。代跋:不正式的后记,可以是由著作的最后一篇文章充当。[1]
跋释义 【动词】 1、通“軷”。 犯軷遂逐之。《周丽·夏官·大驭》
2、登山涉水,喻艰难困苦地行走。 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左传·成公十三年》 跋涉山川,蒙犯霜露。《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大夫跋涉,我心则忧。《诗·鄘风·载驰》 又如:跋援(犹攀登);跋履(登山涉水)
3、勒马回转;骑马驰逐 跋马: 勒马回转 建成 、 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胡三省注:“跋马者,摇駷马衔,偏促一辔,又以两足摇鼓马腹,使之回走。”《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九年》 骑马驰逐 跋马望君非一度,冷猿秋雁不胜悲。《巴岭答杜二见忆》 跋马未堪尘满眼,夕阳偷理钓鱼丝。《金明池》 草软莎平跋马,垂杨渡,玉勒争嘶。《六州歌头·桃花》
4、踩,践踏。 又如:跋浪(踏浪;破浪);跋足(踮起脚跟);跋扈(践踏扈从,意专横,蛮横。)
【名词】 1、通“茇”。 茇,草根也。《说文解字》
2、草木的根或主干,泛指根源,根本。 跋烛:即烛的根本,这里指燃至火炬的木把处或者蜡烛的根源处。 烛不见跋,尊客之前不叱狗,让食不唾。《礼记·曲礼上》 烛尽见跋。《聊斋志异·邵女》
3、文体的一种,写在书籍,文章或书画作品的后面。 每日晚吏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金石录后序》 后人题跋多盈巨轴矣。《梦溪笔谈》 又如:跋尾(题写文字于书卷之后) 岳飞过南阳,夜宿诸葛亮躬耕地南阳卧龙岗,道士索字时,岳飞手书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并做“跋”予以说明:“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祠、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并识。”
目录
参考文献
- ↑ 跋_的读音跋_的读音是什么百度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