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人工引雷

人工引雷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人工引雷是在适宜的雷暴条件下将雷电人为地引发到地面(广泛采用的是火箭拖带细金属导线的方法)。

雷电发生前,云层中的电场将会影响地面上的电场。所以根据地面上的电场强度,可以大概推断云层中的电场强度,以确定"触"雷时间。

目录

简介

200多年前,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用一只简陋的小风筝,成功地把"天电"从空中引下。风筝换成了小火箭。在雷暴条件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向空中发射一个带金属丝的小火箭,在这个火箭携带的金属丝向上行进过程中,使得闪电这种先导过程能够持续地发展,形成一个雷电,这个雷电就会沿着这个导线打到地面上,使本来随机发生的自然雷电在可控状态下进行,从而获得近距离研究雷电的机会。这就是人工引雷。

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雷电物理与防护工程实验室主任、湖北省气象局局长助理张义军介绍,世界上只有法国、美国、日本、巴西和中国掌握了人工引雷技术。"人工引雷"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技术和手段,它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张义军介绍说,第一,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技术或者手段,了解闪电本身是怎么发生、发展的,然后才知道怎么去防护它。第二,还可以利用这样一个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观测,获取一些很重要的参量,这些参量在雷电的防护设计里面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三,可以用这样的技术和手段来检验我们防雷技术和防雷的装置、器械是不是符合要求,能不能达到理想的雷电防护程度。

实验表明,人工引发雷电对雷暴电场和云物理过程有一定的影响,这使得人工引雷有可能成为人工影响天气的一个有效手段。也许未来对雷电的防护,也可像人工防雹一样,通过发射火箭将雷电的破坏力引导到指定位置并加以释放。另外,"人工引雷"所击地点附近会产生强大的电磁辐射,这种辐射则可能诱发作物或其种子基因发生变异,所以如果将"人工引雷"技术应用于人工育种,就能大大降低太空育种的成本,可以选育多种有实用价值的新品种。

评价

传统的避雷系统还是由避雷针、避雷带、引下线、接地体等构成的,但随着新型避雷装置的研究,需要进行更加实际的雷击试验。因此,"人工引雷"不但可以用于雷电物理研究,还能对雷电防护装置的性能进行综合试验和评估。对雷电防护设备的检测,过去只能在高压实验室内进行。而"人工引雷"提供了最接近真实的自然雷电模拟源,可对防雷设备机理及效果进行检验,结果更为可靠。

另外,气候变化和雷暴雷电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工引雷试验表明,人工引发雷电对雷暴电场和降水有明显影响,一般会导致降雨猛增。相关的模拟计算也表明,对冰雹云进行人工引雷可以使冰雹削减、降水增加。这样在一定条件下,人工引雷有可能成为人工影响天气过程的一个有效手段。[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