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自然增長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人口自然增長率 |
人口自然增長率指一定時期內人口自然增長數(出生人數減死亡人數)與該時期內平均人口數之比,通常以年為單位計算,用千分比來表示。人口自然增長率是反映人口發展速度和制定人口計劃的重要指標。
目錄
基本內容
計算
類型模式
影響因素
意義
基本內容
人口增長率包括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機械增長率,但又不是兩者的簡單相加。
人口機械增長率是指一年內人口因遷入和遷出因素的消長,導致人口增減的絕對數量與同期該年平均總人口數之比。
人口的自然增長率,是反映人口發展速度和制定人口計劃的重要指標,也是計劃生育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指標,它表明人口自然增長的程度和趨勢。指一定時期內人口自然增長數(出生人數減去死亡人數)與該時期內平均人口數之比,通常以年為單位計算,用千分比來表示,人口自然增長的水平取決於出生率和死亡率兩者之間的相對水平,是反映人口再生產活動的綜合性指標。
計算[1]
人口自然增長率是指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數(出生人數減死亡人數)與該時期內平均人數(或期中人數)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
計算公式為:人口自然增長率=(年內出生人數-年內死亡人數)/年平均人數×1000‰=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當全年出生人數超過死亡人數時,人口自然增長率為正值,當全年死亡人數超過出生人數時,則為負值。因此,人口自然增長水平取決於出生率和死亡率兩者之間的相對水平。它是反映人口再生產活動的綜合性指標。
要注意儘量控制人口增長率,世界人口增長與社會歷史的發展而變化:伴隨生產工具和社會生產方式等方面的進步,人類對自然環境的開發利用和改造的範圍不斷擴大及加深,對各種災害和疾病的防禦能力也不斷提高,使得人口增加加快。人口自然增長率非洲最高,一般國家都達到2%以上。自然增長是中國各地區人口變動的基本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同樣的自然增長率,其社會、經濟背景可能大不一樣,如同為23‰,可能是出生率為 39‰,死亡率為16‰(如第四次普查時的青海省瑪多縣),也可能是出生率為29‰,死亡率為6‰(如山東省金鄉縣),其差別反映出兩個不同的人口過程。
類型模式
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口增長的基本特點都是「高高低」型,新中國成立後迅速轉變為「高低高」型。在50年代,自然增長率一般保持在20~23‰左右,而1962~1970年間自然增長率連續9年保持在26‰左右,其中1963年的33.33‰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後歷年的最高峰,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大概也無出其右。這一時期,中國人口的自然增長類型屬於傳統型。
自然增長率過渡型
進入70年代以來,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自然增長率也呈現出連續式的銳減,1970年尚高達25.83‰,1976年即跌到12.66‰,1979年進一步降至11.61‰。這樣的下降速度,在世界範圍內也是少見的。近幾年來,由於出生率回升,自然增長率也增大了,第三次和第四次人口普查均在14.5‰左右。總的說來,這10餘年中中國人口的自然增長屬於傳統型和現代型之間的過渡類型。
自然增長率現代型
1991年,世界平均自然增長率為17‰,不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發展中國家為23‰,都大大超過中國。但全部發達國家僅為5‰,中國要超出2倍,差距還是很大的。黨中央不久前在90年代十年發展綱要中要求把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2.5‰以內,如能實現這一目標,到2000年全國人口將不超過12.9億,屆時中國將進入現代型國家的行列。
影響因素
影響人口自然增長的因素有社會因素和自然因素。社會因素有:政治因素,經濟因素、科技醫療、軍事因素、文化、教育、宗教、性別比等,自然因素有地質、氣象氣候因素。
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中,政治因素是影響人口自然增長的根本因素,對人口的在較短時間內具有迅速的影響,例如: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正式通過了「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以儘快的改變經濟文化落後的狀況,「發起大躍進」運動,基建投資急劇膨脹,不切實際的實現高指標,導致瞎指揮、浮誇風泛濫,計劃部門使用誇大的數據,人力資源從農業被轉移到工業,廣大群眾遇到了嚴重的困難,出現空前未有的饑荒。
經濟因素也是影響人口自然增長的重要因素。現代社會由於經濟越發達、科技越雄厚的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率越低,經濟快速發展,競爭激烈,人們為適應環境,為了工作、進修、競爭,減少家庭負擔 ,減輕自身負擔,花費更多時間出外旅遊文化觀念與古代社會截然不同,這也是為適應社會做出的反映。歐洲,北美洲,亞洲的一些國家人口平均自然增長率已經降到很低,有的國家甚至為負。
除此之外,文化、教育、宗教對一定程度上人口自然增長率產生影響。18世紀,工業革命解放勞動生產力,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帶來經濟的騰飛,促進全球經濟的發展,科、教、文、衛事業與此同時也得到進一步發展,一個地區可容納的人口增大,死亡率降低,人口增長增長率迅速提高,呈現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的自然增長率(高低高);進入20世紀,歐美發達國家由於社會發展,文化、觀念轉變,生育觀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人口再生產類型開始進入現代型,出生率降低,保持低的自然增長率,有的國家甚至為負。而有的發展中國家,到20世紀,甚至21世紀,由於文化、價值觀念影響,人口增長仍然保持高低高的模型,即傳統型的模型;而中國在20世紀末人口自然增長率就已經進入現代型;印度宗教影響尤為明顯至今人口高速增長。
自然因素
自然主要有地質災害氣象氣候災害,1976年7月28日的發生在唐山的里氏7.9級的大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2008年四川、汶川5·12大地震,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爆炸、地震同時還帶來毒氣蔓延、水災,泥石流瘟疫等,對人口影響巨大,其他像洪澇災害,火山爆發,等都對人口自然增長率影響巨大。2010年8月7日,甘肅藏族自治州發生特大泥石流,遇難1481人,失蹤284人,另外,還有颱風等,我國災害多發的國家,所以我們要發展科技提前預防、預防,建立預防、預測機制;加強防災方法教育,樹立防災意識。
綜上:合理的人口政策可以有效的控制人口的變動,影響人口的增長率,有利於人口的發展,所以政府制定運用經濟、政治、教育、法律等手段多管齊下、標本兼治,長期堅持。作為公民應該提高文化素養,改變生育觀念,放遠眼光,為長期考慮。
意義
人口自然增長率是反映人口發展速度和制定人口計劃的重要指標,也是計劃生育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指標,它表明人口自然增長的程度和趨勢。人口的力量正在把世界分成兩部分:人口增長緩慢的地區,生活條件正在得到改善;人口增長迅速的地區,生活條件正在惡化。人口的迅速增長抵銷了農業和經濟方面的部分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