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城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亳城乡民国时为内黄县第三区,新中国建立前为第一区,1949年改为第七区。1955年划属井店区;1957年撤区并乡,建立区级建制的亳城乡。1958年建亳城公社。1984年改乡,乡政府驻亳城集(原第七区区公所旧址)。1997年,面积67.7平方千米,人口4.5万,辖西亳城、东亳城、石光、王告、位庄、草坡、南野庄、李次范、刘次范、岳次范、马次范、马庄、院当、河村、裴村、东永建、西永建、陈流村、杜流村、李七级、刘七级、赵七级、赵高固、闫高固、南高固、岸上、物头、裴辛庄28个行政村。[1]
所辖村庄
辖马庄、李次范、院当、刘次范、岳次范、马次范、石光、东亳城、南野庄、东草坡、西亳城、王告、魏庄、东永建、杜流村、河村、裴村、西永建、陈流村、闫高固、裴辛庄、刘七级、赵七级、李七级、赵高固、物头、岸上、南高固28个行政村,191个村民小组。
内浚公路、东洹公路过境。刘次范村有商代商中宗陵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老塔坡风景区。
交通通讯
乡境内内浚公路、东洹公路斜穿乡境,2005年-2015年,乡政府集中修建乡村柏油路59公里,实现柏油路"村村通"。八十年代末全乡完成了方田规划(全乡规划方田2603块)道路542条,全长1265余公里,乡村道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
亳城乡邮电楼、移动通讯塔4个、联通通讯塔2个。新架设了村线工程,几年共架设电缆405公里,电信复挂29400米,铺设通讯光缆26830米。
文化教育
境内刘次范村有商代商中宗陵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马次范村元代五姓坟、裴村西北唐代大兴寺塔、裴村现代豫北战役刘邓大军指挥所旧址、赵高固村元代赵文殷墓等四处。另有河村东里许宋代师均及其子颂、顽和顽子仲回墓(无存)。旧志载内黄十二景其中"商陵烟雨"、"亳城远眺""古塔秋荫"均在该乡境内。
乡政府驻地建有现代农民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阅览室、科技咨询室、游艺室等,还有部分村也建立了文化室、农民俱乐部。全乡有电影放映机12部,电视机已普及,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逐年提高。2000至今,文化建设活动经费总投资超过1957年建乡初期的20余倍。
全乡有初级中学3所,3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1 52名;小学11所,8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117名;全乡共有教职工390名,先后有130余名教师被省、市、县评为优质课教师,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达90%。所有中小学教室标准都达到了国家规定,全乡各中学、小学都建立了图书馆、微机室、多媒体播放室、仪器室、实验室、教学仪器、体育器材配备均达到了国家规定标准。学龄儿童入学率99%以上。
农林牧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高,加上农业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作物连年增收。
该乡历来重视林业发展,曾被誉为全县第一个平原绿化达标乡。2009年,枣林面积达2.7万亩,40.5万棵,年产红枣231万公斤。另栽植有绿化苗木2000余亩,优良品种20多个,以马庄、南高固、物头等村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经济效益很好。
畜牧养殖业健康发展,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形成了以西亳城、赵高固为中心的大牲畜养殖基地加农户的生产格局。建立了完善的技术服务、防疫、检疫体系,有效杜绝了各类恶性传染病的发生。全乡大牲畜年存栏2594头;生猪存栏35655头;山绵羊存栏11227只;家禽存栏250651只。
乡镇企业
乡非公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农副产品深加工及电子、建材、装璜等骨干企业。其中:高标准建设了刘七级红枣加工园区,金丝蜜枣、无核高糖枣、无核低糖枣、梧州蜜枣、酥心蜜枣等几十个品种远销山西、山东、湖北、东北等十余个省市;以申创电子公司为龙头的电子加工企业方兴未艾,生产的高新纳米技术电子产品在全国市场供不应求;河村低面石膏板厂,大胆进行技术改造,产品远销山东、安徽等十几个省市;虎威防盗门厂以过硬的产品质量,完美的售后服务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一致好评,被农业部命名为"全面质量管理达标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