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亲王
亲王为一国之君,清朝之前的亲王均立国,封号一般为国号,如秦王、周王、楚王、齐王等。皇帝的称号为朝号加谥号加帝,如汉文帝、汉武帝、明惠帝、明景帝等,亲王的称号为国号加谥号加王,如鲁荒王、蜀献王、楚昭王、梁孝王等。
亲王是中国爵位制度中王爵的第一等,是中国古代皇室贵族中地位仅次于皇帝的高级爵位,亲王的正妻为亲王妃(汉朝称为王后),地位视同皇帝最高等的妾室贵妃或皇贵妃,亲王的嫡长子立为世子,诸子封为郡王,亲王可世袭。亲王的嫡母为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生母如为妃嫔,则视亲王封号尊封为某王太妃或某国太妃(汉朝称为王太后),随亲王就藩封国,无子的妃嫔仅可尊封为皇太妃。
秦始皇统一诸国后,创"皇帝"为号,原先的诸国君主仍旧称王。皇帝是天下之君的称号,王是一国君主的称号,但只有较大国家的国王才可称亲王,小国国王仅可称郡王。在中国古代中原王朝内,亲王是国一级君王的称号,郡王则是郡一级君王的称号。皇帝为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所创的天下之君称号,而历代的亲王则是沿制秦朝之前的诸国君主,其封国也大致相似,如燕王为燕国君主,赵王为赵国君主等,诸王的宫邸规制"亚天子一等"。
基本信息
名称 | 亲王 | 等级 | 王的第一等 |
地位 | 次皇帝一级 | 朝代 | 秦汉 |
类型 | 皇室爵位 |
基本介绍 天下之君称帝,一国之君称王,亲王是王的第一等。亲王是本国的君主,对上臣服于天下之君的皇帝,对下统领本国军政文武。明朝早期的亲王既管军政,又管民生,手下都配有一位文相,一位武相,文相管国政,武相管军队。王宫的亲兵护卫多达一万五六,同时亲王还可以指挥本国的驻军。
明制,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
"王"在汉语中为国君之意,即国王,国王又分亲王和郡王两等,按照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传统,一般天子的伯叔兄弟诸子封国者为亲王,其封号即为国号(如秦王、周王、楚王等),而周边附属国的国王则为郡王(如朝鲜王、越南王、琉球王等)。也就是说,亲王只封授给皇帝家族的皇室成员,郡王则封授给向中央王朝称臣朝贡的附属国国君。郡王亦可作为皇室成员中次亲王一等的贵族封爵(一般皇太子及亲王之子封郡王),在部分朝代,也有少数以功臣而得封郡王者。
亲王冠服 亲王的服制朝冠和皇帝一样,有帝王所使用的冠冕,只是皇帝的冠冕是十二旒,而亲王和皇太子的冠冕是九旒。世子冠冕用八旒,郡王冠冕用七旒,臣下不可用旒。亲王妃的冠服也和皇后一样,身着凤冠及翟衣,区别是皇后的凤冠为"六屏",而亲王妃的凤冠为"四屏"。
《明史》中的"东宫"是皇太子之意,亲王的冠冕冠服与皇太子相同,亲王妃的冠服与太子妃相同。
《明史·舆服二》:"亲王冕服俱如东宫,第冕旒用五采";"冕九旒,旒九玉,金簪导,红组缨,两玉瑱";"冕冠,玄表朱里,前圆后方,前后各九旒。每旒五采缫九就,贯五采玉九,赤、白、青、黄、黑相次。玉衡金簪,玄𬘘垂青纩充耳,用青玉"。
亲王冠服:助祭、谒庙、朝贺、受册、纳妃服衮冕,朔望朝、降诏、降香、进表、四夷朝贡、朝觐服皮弁。洪武二十六年定,冕服俱如东宫,第冕旒用五采,玉圭长九寸二分五厘,青衣𫄸裳。永乐三年又定冕服、皮弁制,俱与东宫同,其常服亦与东宫同。
亲王妃冠服
《明史·舆服二》:亲王妃冠服:受册、助祭、朝会服礼服。洪武三年定九翚四凤冠。永乐三年又定九翟冠,制同皇妃。其大衫、霞帔、燕居佩服之饰,同东宫妃。
明朝初定亲王妃朝冠为九翚四凤冠,后更定为九翟冠,制同皇妃,其礼服、朝服、常服等冠服则与皇太子妃相同。
明朝公主冠服与同辈的亲王妃相同;清朝固伦公主冠服与同辈的亲王妃相同,和硕公主冠服与同辈的亲王侧妃或世子妃相同。公主地位与皇子妃平等;同辈的皇妃、亲王妃、长公主三者地位平等;同辈的皇太妃、亲王太妃、大长公主地位亦平等。
礼仪 皇太子见长辈亲王时,行四拜礼,亲王坐受,无需回礼。洪武二十六年定,凡伯叔兄见天子,在朝行君臣礼,便殿行家人礼。伯叔兄西向坐,受天子四拜。
《清史稿》:王公进笺皇太子前致庆,皇太子诣武英殿与亲、郡王等行礼。
清朝册立皇太子时,皇太子须诣亲王、郡王前行礼。
亲王的仪仗与礼仪仅次于皇帝一等,公侯大臣要对亲王行君臣之礼,伏而拜谒,无敢钧礼。
亲王入朝朝见天子时,公侯大臣均要伏而跪之,对亲王行百官跪迎之礼。
按照《明史·礼志》中的记载,普通皇子,即皇太子的弟弟要对皇太子行礼,而皇太子要对皇帝的兄弟,也就是伯叔辈的亲王行礼。
《明史·礼八》:是日,皇太子诣武英殿见诸叔,行家人礼,四拜,诸叔西向坐受。
册宝
《明史·舆服四》亲王册宝:册制与皇太子同。其宝用金,龟纽,依周尺方五寸二分,厚一寸五分,文曰"某王之宝"。池箧之饰,与皇太子宝同。宝盝之饰,则雕蟠螭。
影响
同时,中国古代一些周边国家受到中国的影响,也将本国的君主称为亲王,但只有一些较大国家的国王才可称亲王,如唐朝时期,日本国的君主在唐朝皇帝的册文中便是亲王。朝鲜国、琉球国等国的国王等级仅为郡王。朝鲜在古代是中国的附属国,朝鲜国王的级别为郡王,但明朝建文帝特准其使用亲王的冠服。
册封
皇帝嫡长子立皇太子,诸子封亲王;
亲王嫡长子立亲王世子,诸子封郡王;
郡王嫡长子立郡王长子,诸子封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
太子世袭皇帝、世子世袭亲王、长子世袭郡王。
发展历程
亲王来源 汉朝开始,封皇子、皇帝兄弟为王。西晋开始,王爵分为亲王、郡王两等,亲王专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为皇太子之子的封号,后多用于分封节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郑樵《通志·职官略》:"北齐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爵,王位列大司马上,非亲王则在三公下。"又曰:"至隋炀帝唯留王公侯三等,余并废之。皇伯叔昆弟皇子,是为亲王。"
至唐"定制皇兄弟皇子为王,皆封国之亲王。"自亲王、郡王分设,一般一字王号为亲王,两字王号为郡王,例如唐睿宗登基前封"相王",郭子仪封"汾阳王"。
明朝时期,亲王的正式名称为某王(如秦王、晋王等),其封地称国(如秦国、晋国等),王玺称"某国之宝"。皇帝之子,除太子外,一律封亲王。
亲王宗室
亲王的正妻称王妃(如秦王妃)。
亲王的嫡长子(无嫡子时则为长子)年十岁,封世子(如秦世子),以后承袭王位;其余诸子封郡王。嘉靖以后(由于俸禄压力增加之故)更改为亲王之子必须按照继承王位之前的爵位向下承袭(即不允许旁支继承的亲王(如亲王无子,其弟继位)的儿子封郡王之位,而是根据该亲王原有的封号,降等袭封)。
世子之嫡长子称世孙,其正妻分别称世子妃、世孙夫人。太子和亲王、世子和郡王、世孙和镇国将军在子孙爵位的封号上没有区别。
俸禄
亲王之女封郡主,其夫称仪宾。俸禄为每年800石。
明代亲王
洪武末年,定俸禄为每年10000石(又分为本色禄米、折色、折钞),但实际上后来因人而异,如永乐以后的历代辽王的俸禄只有2000石。嘉靖之后,俸禄多为9000石。
《明史·舆服志二》中关于亲王冕的规制相同:"冕服俱如东宫,第冕旒用五采";"冕九旒,旒九玉,金簪导,红组缨,两玉瑱";"冕冠,玄表朱里,前圆后方,前后各九旒。每旒五采缫九就,贯五采玉九,赤、白、青、黄、黑相次。玉衡金簪,玄𬘘垂青纩充耳,用青玉"。其常服,洪武元年定,
乌纱折上巾。永乐三年定,冠乌纱折角向上巾,(亦名翼善冠,亲王、郡王及世
子俱同。)袍赤,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金织盘龙一。玉带、靴,以皮为之。
清代亲王
根据清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五十一《户部·俸饷》所示,亲王岁银一万两,岁米五千石。
世袭罔替的王爷有礼、睿、豫、肃、郑、庄、怡、恭、醇、庆这十位亲王和顺承郡王、克勤郡王。亲王和郡王世袭罔替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级别是一样,但是后代的袭爵待遇不一样。满清皇室爵位是这样的: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清初诸王都是因军功受封,功劳大的被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后代袭爵没有变化都是原始的王爵。没有世袭罔替待遇的,就按照清朝的袭爵制度"递降袭爵",如果没有特殊的功劳受到皇上的再次嘉奖,每传一代爵位就下降一级,直到亲王降到镇国将军、郡王降到辅国将军为止不再下降。那些因系"天潢近支"而封世爵的皇子王孙,称为"恩封诸王"。
朝鲜
朝鲜在古代为明朝的附属国,朝鲜国王的等级为郡王,但可使用和亲王一样的九旒冠冕。
一字王号
不完全统计 安王褒王 毕王汴王 邠王豳王 博王 蔡王 曹王 昌王 巢王 郴王 陈王 成王 郕王 崇王 楚王 代王
丹王 道王 德王 登王 邓王 棣王 定王 端王 鄂王 恩王 丰王 酆王 鄜王 福王 抚王 葛王 恭王 谷王
观王 光王 广王 桂王 衮王 虢王 韩王 汉王 和王 贺王 恒王 衡王 华王 怀王 淮王 郇王 辉王 徽王 庆王 琼王 荣王汝王 瑞王 润王 商王 韶王 邵王 申王 深王 沈王 升王 盛王 寿王 舒王 蜀王 顺王
宋王 苏王 肃王 隋王 随王 遂王 郯王 潭王 唐王 滕王 通王 威王 卫王 蔚王 魏王 温王 吴王 婺王
会王 惠王 霍王 吉王 集王 纪王 济王 冀王 嘉王 简王 建王 江王 蒋王 绛王 晋王 泾王 荆王 景王
靖王 莒王 均王 康王 郐王 夔王 朗王 澧王 凉王 梁王 辽王 鲁王 潞王 茂王 孟王 密王 沔王 岷王
睦王宁王沛王彭王 邳王 平王 濮王 普王 戚王 祁王 齐王 岐王 蕲王 杞王 虔王 谯王 钦王 秦王
夏王 咸王 相王 湘王 襄王 忻王 莘王 信王 兴王 邢王 秀王 徐王 许王 溆王 宣王 薛王 循王 雅王
延王 兖王燕王扬王 杨王 洋王 邺王 伊王 仪王 沂王 义王 益王 翌王 翼王 殷王 英王 郢王 颍王
邕王 雍王 永王 裕王 豫王 沅王 原王 袁王 岳王 越王 郓王 泽王 鄫王 澶王 漳王 昭王 召王 赵王
珍王 甄王 镇王 郑王 忠王 周王 资王 淄王 宾王 万王 高王 贵王 同王 循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