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亨利原始观音座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亨利原始观音座莲

中文学名:亨利原始观音座莲

拉丁学名:Archangiopteris henryi Christ et Gies.

别 称:原始观音座莲,大凤尾草

界:植物界

门:蕨类植物门

纲:蕨纲

亚 纲:厚囊蕨亚纲

目:观音座莲目

科:观音座莲科

属:原始观音座莲属

种:亨利原始观音座莲

命名者及年代:Christ et Gies.,1899


亨利原始观音座莲(学名:Archangiopteris henryi Christ et Gies.)是观音座莲科,原始观音座莲属陆生中型蕨类植物,根状茎近直立,肉质,顶端略有鳞片。叶簇生,叶柄绿色,草质,有鳞片,鳞片狭披针形,质薄,宿存;叶片长等于叶柄,卵形,一回羽状,侧生羽片互生,阔披针形,羽柄膨大,有鳞片,干后变黑色,孢子囊羣线形,通直,有细而红褐色的节状分叉夹丝密生,长过于孢子囊羣。 分布于中国云南东南部。生于山地林下,海拔100-300米。 [1]

形态特征

亨利原始观音座莲陆生中型蕨类植物。 根状茎近直立,直径2-3厘米,肉质,有肉质粗壮而光滑的长根,除顶端略有鳞片外,余均光滑 。

叶簇生,叶柄长40-60厘米或较长,粗约2.5毫米,上面通体有宽沟槽,绿色,草质,中央稍下处有节状膨大,有相当多的鳞片,尤以向基部为甚,鳞片狭披针形,棕色或深棕色,质薄,宿存;叶片长等于叶柄,宽约17厘米,卵形,一回羽状,羽片2-4对,顶端一枚同形而较 大,有时长达30厘米,宽达6.5厘米,侧生羽片互生,斜出,彼此分开约5-6厘米,有柄,基部一对稍短,长12-15厘米。宽约3厘米,上面一对长约17-20厘米,中部最宽处约4-5厘米,阔披针形,缓渐尖头,基部楔形,向下渐变狭,羽柄长约1厘米,膨大,有鳞片,干后变黑 色,叶边全缘或略为波状,但向顶部有短尖头的锯齿。

叶脉细而疏生,大约1厘米内有4条,极为开展,两面明显,大都分叉,但也往往分叉脉与单脉相,向顶部变尖细而向上弯弓,几达于叶边。叶草质,干后绿色,两面光滑,惟叶下面的中肋有棕色狭披针形鳞片疏生。

孢子囊羣线形,通直,长10-20毫米,被等宽的间隙分开,由60-160个孢子囊组成,位于中肋与叶边之间,有细而红褐色的节状分叉夹丝 密生,长过于孢子囊羣。

该种的主要特点为其披针形的互生的羽片,向顶端为有锯齿的缓渐尖头,向基部为渐狭的楔形,有长约1厘米的羽柄,边缘为全缘或至多 为波状齿牙,孢子囊羣下面的夹丝幼时为毛茸状密生,长过于孢子囊。

生长习性

生于山地林下,海拔100-300米。

喜生于季节性雨林阴湿的生境,常构成草本地被层常见的成分,特别是山坡下部沟谷边缘分布最多,也较高大。所在地为赤红壤或红壤,PH值4.5-5.5。早春于根茎上萌发新叶芽,嫩时卷曲成球状,叶柄逐渐伸长,新叶也随之开展,逐渐成长。7-8月孢子囊群在叶背上显现,11月成熟,孢子飞扬,在适宜的环境里长成原叶体。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云南东南部(屏边县、河口、麻栗坡)。 亨利原始观音座莲

繁殖方法

自然情况下极少出现分株,一般以散播孢子的方式繁殖,但周期较长。观音座莲叶柄基部存在不定芽,这种不定芽在原植株上较难萌发,但是剪切下后却有极高的成活率。因此人工繁殖时,可直接切取不定芽进行分株繁殖。

栽培技术

通常土生。根系较少但吸水能力强,位于浅表土层。由于观音座莲植株较大,因此人工种植时,采用大盆或露地栽培。观音座莲对栽培基质要求不是很严格,为了获得生长健壮、形态优良的植株,应适当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常用基质为有机土、椰糠(或花生壳、苔藓)按1:1比例混合。栽培基质以不埋过植株基座的1/3为宜。浇水后基质会有一定程度的渗落,应适当补充。

植物保护

保护现状:濒危种。原始观音座莲仅产云南东南部局部地区,随着森林面日益缩减,生态环境明显变化,正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

保护级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Ⅱ级。

保护措施:云南屏边大围山和金平分水岭已规划为自然保护区,需从速完善管理制度。

主要价值

该种系蕨类植物中较为原始的类型,对研究蕨类植物进化、区系起源等有一定的价值。其姿态奇异,叶片翠绿,是优美的荫生观赏植物。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