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五头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五头镇隶属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位于新安县东北部,地处东经112°10′~112°19′,北纬34°42′~34°49′之间。东接孟津县,西连城关镇,南界磁涧镇,北邻正村镇、仓头镇,东南与洛阳市西工区相交。东西长15千米,南北宽14千米,镇政府驻地距新安县县城10千米,距洛阳市13千米,310国道、连霍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镇域面积88.96平方千米。

2017年,五头镇有常住人口51919人,主要由回、汉两个民族组成。截至2020年,五头镇下辖有8个社区,2个居民委员会,24个行政村。

2012年,五头镇生产总值1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2.8亿元,税收入库869万元,财政收入413万元,人均纯收入7577元。2017年,五头镇有企业个数88个,工业企业个数65个,企业从业人员达1825人。[1]

历史沿革

1947年8月,新安县解放后,五头为第四区人民政府,辖20个乡,区政府先驻南岳村。

1948年6月,五头政府迁五头村。1954年,五头、磁涧2区合并建立第五区(磁涧区),辖23个乡。

1956年1月,成立五头中心乡。

1958年8月,五头、正村2乡合并成立火箭(正村)人民公社。

1959年6月,设立五头人民公社,辖25个生产大队。

1984年1月,撤销公社建制,改为五头乡。

1997年12月29日,五头乡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建镇。

行政区划

2012年,五头镇辖五头、仓上、河北等27个行政村,343个村民组,共1.47万户。

截至2020年,五头镇下辖有8个社区,2个居民委员会,24个行政村,镇政府驻于五头村。[2]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五头镇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东北部,地处东经112°10′~112°19′,北纬34°42′~34°49′之间。东接孟津县,西连城关镇,南界磁涧镇,北邻正村镇、仓头镇,东南与洛阳市西工区相交。东西长15千米,南北宽14千米,总面积88.9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五头镇属于丘陵地区,海拔均在500米以下,地势坡度较缓。

气候

五头镇属北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其特征是春暖风多,夏热多雨,秋爽日照长,冬长雨雪少,适宜农作物生长。全镇年平均气温14.5℃,年均降水量624.5毫米。

水文

五头镇有金水河及其5条支流经过庙上村至尚庄村之间7个行政村,南北丘陵区水源较缺。

人口

2012年,五头镇总人口5.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56万人,主要有回、汉两个民族。

2017年,五头镇有常住人口51919人。

经济

综述

2012年,五头镇生产总值1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2.8亿元,税收入库869万元,财政收入413万元,人均纯收入7577元。2017年,五头镇有企业个数88个,工业企业个数65个,企业从业人员达1825人。

第一产业

金水河沿岸的梁村、仓上村、五头村、河北村、王府庄村、寨前村、孙家坡村、二郎庙村、尚庄村9个村土地肥沃,灌溉方便,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南北两岭水源缺乏,农业条件较差,长期以来,农业产量低而不稳。

1984年,五头乡粮食播种面积6382公顷,亩产209千克,总产量2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全镇农业收入837万元,占总收入的68.1%。

2007年樱桃种植面积666.7公顷,年产樱桃6000吨。同时,发展中药材、核桃、草莓、礼品瓜、牡丹等特色经济作物1000公顷。

2010年,五头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358公顷,总产量2.4万吨;种植大粒樱桃树1000公顷;特色经济作物中药材13.3公顷、核桃树20公顷、草莓33.3公顷、礼品瓜20公顷、烟叶6公顷、牡丹20公顷等,这些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进一步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

畜牧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农村缺医少药、疫病猖獗,畜禽饲养业发展缓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五头镇政府采取保护、扶持、奖励政策,加速畜禽饲养业的发展。

1996年,五头乡大牲畜存栏7357头,猪1.46万头,山绵羊6894只,家禽15.9万只。

2002年,五头镇大牲畜存栏4853头,猪14162头,家禽16.87万只,山绵羊1.56万只。

2004年年底,五头镇发展养猪专业村9个,养羊专业村12个,养牛专业村3个。党家沟村成立五正养猪专业合作社,生猪存栏2万余头,年出栏7万余头,带领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2012年,五头镇共发展百头规模以上养猪专业户150余户,肉猪存栏2.4万头,肉牛存栏2466头,羊存栏1.37万只,家禽存栏31.1万只,兔存栏7956只,禽蛋产量1435吨,肉类总产量3015吨。

2020年,五头镇种植樱桃面积3万余亩,其中大樱桃2万亩。

林业

1994年年底,五头乡林果面积1000公顷。

2000年~2004年,五头镇对退耕还林全面进行补植补栽,新栽侧柏5万株、泡桐2万棵、柿树5000棵、杨树15万棵,涉及23个行政村,102个生产组,退耕还林补助款按时发放到农户。

2005年~2010年,五头镇政府投资30万元高标准完成磁(磁涧)五(五头)段公路廊道绿化,投资10万元,栽植树木2万余棵,完成官岭村、望头村、蔡庄村、神堂村、胡沟村村庄绿化。

第三产业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五头只有附近农贸集市,未有大宗买卖,粮食输出仅达南麻屯。五头街仅有粮行2家、杂货6家、药铺2家、饭馆4家、屠宰1家、染房2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私人商业逐步被取缔。五头镇商业主要分布点以街道为主,个别村设有百货店,有零星的货郎挑,由人民公社社员入股成立五头供销社,担负着全乡群众生产生活用品的供应。

1987年,五头乡有供销网点23个,从业职工110人。

改革开放后,个体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供销社由个人承包经营,私营商业异军突起,市场繁荣,物价稳定,商业贸易异常兴盛。

1997年,五头镇有各类商业网点319家,从业人数672人。其中个体户316户,供销社(代销点)23个,年零售额3264万元。

2000年年底,供销社基层网点27个,职工121人,多数实行租赁、承包经营方式。个体商户发展到418家,从业人数613人,全年商品零售总额3740万元,从事餐饮、旅游、理发、照相、修配等服务业180多家,从业人员805人。

2010年年底,企业及个体户数1438家,从业人员8165人,年增加值3.34亿元。

旅游业

2010年~2012年,连续成功举办3届新安县樱桃节,累计接待游客25万人次,

2012年,新安樱桃沟景区启动景区创3A工作,完成樱桃商标注册及中国樱桃之乡申报前期准备工作。同时,沿金水河两岸规划建设总投资2亿元、占地46.7公顷,包含10千米金水河漂流、养马道观重建、黑色食品产业园、温泉山庄、养马水库综合开发、高科技蔬菜大棚等的休闲农业综合开发工程项目。[3]

交通运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新安县城至五头的道路,由刘村折向东北,经杨家坡村、山神庙村、蔡庄村、大洼村、干榆坡村出东北界,入洛阳西北,全长20千米,可通马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镇仅有牛车大路4条,总长度23.5千米,其余是乡间小道,坡陡路窄,弯急坎多,货物运输非常困难。

1974年前后,五头人民公社投资500万元,修建二级以工代赈五头至郭峪公路。

1978年,五头至郭峪段8千米路铺成沥青路面。

1981年,五头至神堂段4千米铺成沥青路面通车。

1985年,五头至大洼5千米铺成沥青路面通车。

1986年~2000年,五头镇先后改建硬化道路14条,长56千米;铺设沥青路5条,长32千米;扩建村道40条,长80千米,累计完成土石160万立方米。其中长7千米的郭(郭峪)五(五头)公路,路面由6米扩为12米,1992年动工,1995年铺沥青,历时3年多,投工20万个,投资30万元。

1998年~2000年,五头镇先后改建、硬化道路16条,长67千米;铺设沥青路6条,长41千米;扩建村道48条,长110千米;累计完成土石180万立方米。

2000年,贯穿五头镇全境的连霍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2004年,"村村通"工程启动,完成水泥路面硬化18.65千米。

至2010年年底,五头镇基本实现村村通、组组通,硬化道路120余千米。

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

1978年,五头乡文化站成立,主要负责组织全乡的群众文化活动,保护文物古迹。

20世纪90年代后,五头乡有曲艺队5支,演员22人,常年在当地及外乡、外县演出。演出曲种主要为河洛大鼓、河南坠子等。

1993年,五头乡政府在原广播设施的基础上,投资5万余元,新建广播信号转播塔等配套设施,为村里装调频广播喇叭总计500多只,拥有农民电影放映队7支,年平均放映电影250场,拥有电视机5100台,其中彩电600台。

1997年,五头乡电视机增加到8150台,其中彩色电视机2600余台

2001年,新安县政府拨款17.5万元,五头镇政府投资28.5万元,于2001年5月开工。

2002年10月,五头镇建成3层镇宣传、文化大楼,建筑面积562平方米。内设大会议室、大活动室(有象棋、乒乓球、台球、麻将)、老年大学教室(讲种植、养殖等科技知识)、图书室、仪器室、档案室、办公室、宣传橱窗等。

2004年年末,五头镇1.25万户基本上达到户户有电视机,并有大部分农户接上了有线电视,有线电视覆盖率达97%以上。

教育事业

私塾在五头区域古已有之。至清末,过渡为小学堂。

民国初期,学堂改称国民小学校。

1928年,五头李家庄村群众集资创办回民子弟初小,后称区立完全小学校,

1930年,区立完全小学校更名为县立第六完全小学,有3个教学班,学生122人。

1931年,五头创建金溪完全小学,班级6个,学生150人。

1949年,新安县全县教育进行整顿。在五头设完全小学1所。

1956年,新建五头初级中学。

1969年,根据"上高中不出公社,上初中不出大队"的精神,各生产大队增设初中班,五头初中改为高级中学。

1982年,通过整顿,在五头村设社办中学和队办中学各1所,神堂村、堰寺沟村、金溪村、马头村各设初中1所。

1983年,五头高中为全县10所布点高中之一。

1985年,五头高中为全县5所布点高中之一。

至1985年年底,五头镇有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23所、小学59所。

1994年五头高中转为职业高中,后撤销。

1997年,实施教育"两基"大会战,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对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五头镇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在公路沿线和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段重建、扩建、改建3所初级中学,即五头一中、五头二中、五头三中。学生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被划片进入相应初中。

2000年年底,五头镇有初级中学3所,小学27所,在校学生9062人,教职工41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98.6%,毕业率95%。另有学前班48个,入学儿童1260人。成人教育学校,共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446期,培训11180人次。

2012年年底,五头镇有初中2所,小学16所,教职工245人,在校学生5611余人。

医疗卫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五头镇区域人民对疾病的医治主要靠民间中医,治病用药主要是中草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初步改变了当地缺医少药的状况。

20世纪50年代,五头建立了一些农村卫生室,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卫生室配备有西药片、针剂、注射器等,可对一般疾病进行治疗。

1981年之后,农村卫生室大都由私人承包。

至2000年年底,全镇有农村卫生室44所,农村医务人员94人。

2009年,五头镇全部完成(省级)标准化卫生室建设,村医享受国家补助,按服务人口每人27元进行发放。

2010年,五头镇有农村卫生室27所,农村医务人员104人,其中有行医证人数92人,有医师资格证12人;镇卫生院总资产548万元,其中固定资产406万元,万元以上设备29台(件),建有病房楼2栋,门诊楼1栋,年末房屋面积3253平方米,开始实施冬季取暖工程,当年总诊疗20250人次、住院人数1588人。

2012年年末,五头镇居民健康档案建档人数5.68万人,年内0~6岁儿童国家免疫规划接种9380人次,年末孕产妇健康管理人数560人,居民平均寿命达70岁。[4]

历史文化

宝真观,又名养马观,初建于唐贞观初年,距今有1300年历史,后被多次修缮,根据观内碑文记载,宝真观在明代正德九年(1514年)、清代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道光十五年(1835年)、宣统三年(1911年)都曾被重修。

宝真观背依犹龙寨,面对金溪河,以戏楼为中轴线,观内文昌殿、老君殿、玉皇殿、三皇洞、斗母阁五重建筑,错落有序地依地势高低分布。

宝真观现存建筑10座,共27间。其中老君殿面阔3间10.5米,进深3间8米,前沿有斗拱5朵,其中柱头辅作2朵,补间辅作3朵。玉皇殿外砖雕匾额依稀可辨;殿中屋顶上昔日彩绘雕刻的牡丹图纹仍旧清晰可见。老君殿后墙上镶嵌有石碑七通,记载宝真观的历次重修情况

在2007年4月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新安县文物局发现了宝真观内碑刻《重修老君殿、玉皇殿、斗母阁、山门、庙院四周碑记》,此碑记载:"斯观建立千有余载,左青龙,右白虎,古柏罗列。金水环抱。风气攸萃之地,较他处之洞府仙境更为清幽,此盖唐太宗之遗迹,何可废也。"该碑刻显示,此观创建于唐贞观初年,距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

2017年12月11日,新安宝真观被列为洛阳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荣誉称号

2018年11月,在由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市农业局、洛阳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的《河洛名镇》评选大赛上,新安县五头镇获得"洛阳市2018年度河洛名镇"殊荣。

2021年8月,荣获2020年度洛阳市文明村镇。

2021年11月10日,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2021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

2021年11月10日,五头镇(樱桃)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