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云南肉豆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云南肉豆蔻

[1][h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4%BA%91%E5%8D%97%E8%82%89%E8%B1%86%E8%94%BB&step_word=&hs=2&pn=2&spn=0&di=77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3600887224%2C1978472727&os=1001312370%2C254627789&simid=3412641393%2C329009172&adpicid=0&lpn=0&ln=459&fr=&fmq=1615167818928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gimg2.baidu.com%2Fimage_search%2Fsrc%3Dhttp%3A%2F%2Fa3.att.hudong.com%2F76%2F30%2F01300000164646121842300924581.jpg%26refer%3Dhttp%3A%2F%2Fa3.att.hudong.com%26app%3D2002%26size%3Df9999%2C10000%26q%3Da80%26n%3D0%26g%3D0n%26fmt%3Djpeg%3Fsec%3D1617760031%26t%3D5ca77280f5211b9a214689ae2e512a55&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p7rtwg_z%26e3Bkwthj_z%26e3Bv54AzdH3Fwn_0m_na_a8naaaaa8m9m9m8d8b9dnaald9cb8_3r2_z%26e3Bip4s&gsm=3&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force=undefined来自 百度 的图片]

中文学名:云南肉豆蔻

拉丁学名:Myristica yunnanensis Y. H. Li

界:植物界

云南肉豆蔻(学名:Myristica yunnanensis Y. H. Li)是肉豆蔻科植物。乔木,高15-30米,树干基部有少量气根,树皮灰褐色,叶坚纸质,圆状披针形或长圆状倒披针形,雄花序腋生或从落叶腋生出,2歧或3歧式假伞形排列,雄花壶形,花被裂片3,三角状卵形,雌花未见,种子卵状椭圆形,先端浑圆,基部稍截平,花期9-12月,果期3-6月。

分布于中国云南南部。生长于海拔540-600米的山坡或沟谷斜坡的密林中。

云南肉豆蔻在中国为肉豆蔻属的分布新记录和新发现的种,它代表着古热带植物的区系成分,这一发现进一步证明中国云南南部植物区系与热带东南亚植物区系的密切关系,为研究中国热带植物区系提供了依据和增加了新的成分。种子含肉豆蔻酸达66.79%,可作工业油料。

目录

形态特征

近种区别

生长环境

分布范围

繁殖方法

主要价值

保护级别

形态特征

乔木,高15-30米,胸径30-70厘米;树干基部有少量气根;树皮灰褐色;幼枝和芽密被锈色微柔毛,不久即脱落,老枝有时密生明显的小瘤突,无毛,暗褐色。叶坚纸质,圆状披针形或长圆状倒披针形,长(24-)30-38(-45)厘米,宽8-14(-18)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宽楔形至近圆形,表面暗绿色,具光泽,无毛,背面锈褐色,密被锈色树枝状毛,不甚脱落;侧脉在20对以上,多达32对,表面下陷,背面隆起;第三次小脉不明显;叶柄长2.2-3.5(-4)厘米,无毛。

雄花序腋生或从落叶腋生出,2歧或3歧式假伞形排列,花序长2.5-4厘米,每个小花序有花3-5;总花梗粗壮,长1.6-1.8厘米,密被锈色绒毛;雄花壶形,开展时长5-6毫米,宽4-5毫米;花被裂片3,三角状卵形,先端钝,镊合状,外面密被锈色短绒毛,里面无毛,暗紫色;小苞片卵状椭圆形,着生于花被基部,紧包雄花,脱落后留有明显的疤痕;雄蕊7-10枚,合生成柱状,花药细长,线形外向,紧贴于雄蕊柱,柱顶端微突出,基部被毛,小花梗约与雄花等长;雌花未见。[1]

果序通常着生于叶腋或落叶腋部,基部具明显的叶痕,序轴颇粗壮,密被锈色绒毛,着成熟果1-2个;果椭圆形,先端偏斜,具小突尖,基部具环状花被痕,痕宽1.5-2.5毫米,成熟果长4-5.5厘米,直径约3厘米,外面密被具节的锈色绵羊毛状毛;具粗壮的短柄,长约6毫米,直径约5毫米;果皮厚,干时约4-5毫米;假种皮成熟时深红色,撕裂已基部或成条裂状;种子卵状椭圆形,先端浑圆,基部稍截平,长3.5-4.2厘米,直径2.2-2.4厘米,干时暗褐色,具粗浅的沟槽;种皮薄壳质,易裂。花期9-12月,果期3-6月。

近种区别

该种近菲律宾产的Myristica guateriifolia A. DC.,但叶甚长,侧脉在20对以上,雄花序较短,分枝最多不超过4,总梗粗而短,仅长1.6-1.8厘米;也近似马来西亚产的Myristica lowiana King,但叶背有锈色毛,叶柄长在2厘米以上,侧脉超过20对,雄花序较长,花药7-10枚,果椭圆形,较大,甚易区别。

生长环境

云南肉豆蔻生长于海拔540-600米的山坡或沟谷斜坡的密林中。 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为全年中干(11-4月)湿(5-10月)季交替分明,干季有雾,大气湿度可以补差水分不足,年平均温21℃,极端最低温不下2℃,年降水量1200-1500毫米。土壤为三迭纪紫色砂页岩构成的砖红壤,pH值4.5-5.5。该种在林中大树极少,中下层小乔木、幼树、幼苗常可见到。与其伴生的主要建群树种有绒毛番龙眼、四数木、千果榄仁树、轮叶戟等。

分布范围

云南肉豆蔻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景洪市及红河州金平县等地局部。

繁殖方法

适宜于种子繁殖,但由于种子富含油脂,容易酸败,缺乏低温设备时不宜久藏,最好随采即播,播种后适当荫蔽,可获得较高的发芽率。

主要价值

研究:云南肉豆蔻在中国为肉豆蔻属的分布新记录和新发现的种,它代表着古热带植物的区系成分,这一发现进一步证明中国云南南部植物区系与热带东南亚植物区系的密切关系,为研究中国热带植物区系提供了依据和增加了新的成分。

经济:种子含肉豆蔻酸达66.79%,可作工业油料。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1998年 ver 2.3——极危(CR)。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濒危。

列入《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2011-2015年)——极小种群(狭域分布)保护物种。

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植物部分)2004年——濒危。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第一批)1999年8月4日——Ⅱ级。

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1991年9月——濒危。

物种现状

濒危种。云南肉豆蔻是1976年发现的一个新种,为中国肉豆蔻属植物唯一的代表种,仅见于云南南部极小的四个分布点上,其中两个分布点的植株已经消失,另两个分布点虽已划为自然保护区,但该自然保护区周围均已遭到强度破坏,林内生境逐渐改变,仅存零散的大小20余株已生长不良,结果植株稀少,结实不多,天然成苗较差,若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将有绝灭的危险。

濒危原因

云南肉豆蔻种子一部分被动物啃食后,又有一部分因为无法保存而丧失发芽能力。如此多种原因,使得云南肉豆蔻种子落地后能萌发成为幼苗的种子数量稀少。

保护措施

在中国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内的植株须加强保护,促进天然更新。除现有少量植株不得任意破坏外,开展引种繁殖和栽培试验,保存这一重要的种质资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热带植物园已进行移栽试验,证明从林内挖取幼苗,种植在产地附近,能成活且正常生长。

中国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范围外基本被垦殖为橡胶园,云南肉豆蔻所属的热带雨林面积显著缩小,因此必须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遏制热带雨林的减少。

参考资料

  1. 云南肉豆蔻,植物智, 2016-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