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於王撫軍座送客(陶淵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於王撫軍座送客

來自騰訊網 的圖片

作品名稱:《於王撫軍座送客 》

創作年代:東晉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者:陶淵明

《於王撫軍座送客》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寫送別,沒有表現出世俗的兒女歧路之情,而是以寫景層層點染離別的悲愁,隱以一「情」字貫串始終。全詩情景交融,感情真摯。

原文

譯文

秋天的景象淒清而且蕭肅,百草都已經枯萎衰頹。

於是在霜露降落的九月,登高餞別送友人去外地上任。

肅肅的寒氣籠罩着山澗,游雲飄忽不定無所依傍。

遙望水中洲渚似乎是很縹緲的景象,風向與水流的方向相違背。

眺望暮景又很欣喜逢見這樣的盛筵,離別的話語使人感到傷悲。

早晨飛去的烏兒傍晚已經飛回來了,太陽漸漸收斂起餘下的光輝。

過去的人和留下的人道路完全不同,調轉我的車馬,無限惆悵地緩緩走在回去的路上。

眼看歸去的小船越行越遠,心情隨着萬物的變化而變化,緊緊相隨。

作者簡介

陶淵明大約生於365年,出生在今天的江西省宜豐縣澄塘鎮新安村的安成自然村。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父名史不載,存疑。)陶淵明年幼時,家庭衰微,九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度日。少年時期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懷着「大濟蒼生」的願望,任江州刺史王凝之的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後任彭澤縣令,自做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

公元393年陶淵明時年29歲,與妻及子離開南山陶家坪。此後陶淵明一家在潯陽居住了24年。其間,陶淵明因王氏妻亡,繼娶潯陽翟氏。公元416年,陶淵明52歲,與妻翟氏帶幼子佟回到宜豐故里,修葺南山舊宅而居之。11年後,陶淵明卒於星子栗里,後歸葬康樂縣義鈞鄉之七里山即今宜豐澄塘鎮的七里山。

陶淵明被稱為「千古隱逸之宗」。公元427年,陶淵明走完了他六十三年的生命歷程(有關陶淵明的生年仍有待考證,因此此處的六十三年之說也有待考證),與世長辭。如今陶淵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塊碑石組成,正中楷書「晉徵士陶公靖節先生之墓」,左刻墓誌,右刻《歸去來兮辭》,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孫所立。[1]


參考資料

  1. 陶淵明簡介, 歷史網,2021-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