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了解骆驼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了解骆驼刺
图片来自鲜家网

骆驼刺(学名:Alhagi sparsifolia Shap. )是豆科,骆驼刺属半灌木,高可达40厘米。茎直立,从基部开始分枝,枝条平行上升。叶互生,叶片卵形、倒卵形或倒圆卵形,无毛,具短柄。总状花序,腋生,老茎的刺上无花;苞片钻状,花萼钟状,萼齿三角状或钻状三角形,花冠深紫红色,旗瓣倒长卵形,冀瓣长圆形,子房线形,无毛。荚果线形,弯曲无毛。

分布于中国内蒙古、甘肃、青海和新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也有分布。生长在荒漠地区的沙地、河岸、农田边。

骆驼刺营养价值较高。是家畜很愿意采食植物。种子含油量高,是药食物资源。骆驼刺在恶劣的生态环境中被作为防风固沙的植物种之一,对于抑制草场退化、减轻干旱荒漠农区绿洲的盐渍化及沙化、保护及扩大绿洲等起着重要作用。

形态特征

半灌木,高25-40厘米。茎直立,具细条纹,无毛或幼茎具短柔毛,从基部开始分枝,枝条平行上升叶互生,卵形、倒卵形或倒圆卵形,长8-15毫米,宽5-10毫米,先端圆形,具短硬尖,基部楔形,全缘,无毛,具短柄

总状花序,腋生,花序轴变成坚硬的锐刺,刺长为叶的2-3倍,无毛,当年生枝条的刺上具花3-6(-8)朵,老茎的刺上无花;花长8-10毫米;苞片钻状,长约1毫米;花梗长1-3毫米;花萼钟状,长4-5毫米,被短柔毛,萼齿三角状或钻状三角形,长为萼筒的三之一至四分之一;花冠深紫红色,旗瓣倒长卵形,长8-9毫米,先端钝圆或截平,基部楔形,具短瓣柄,冀瓣长圆形,长为旗瓣的四分之三,龙骨瓣与旗瓣约等长,子房线形,无毛。荚果线形,常弯曲,几无毛。

繁殖方法

骆驼刺根系发达,对其收集种子,可人工进行大面积种植。骆驼刺繁衍主要靠地下根蘖,因种子坚硬在干旱条件下不发芽,因此,用种子更新,播种前对种子要进行处理。一种方法是浸种,方法是10千克种子用15-20千克水,浸泡12-16小时,可提高发芽率。再就是用畜力研米石槽处理,压裂种皮,发芽率可达90%以上。播种以秋季为好,秋季适合牧草生长,利于根系发展。可人工进行点播,株矩20-30厘米,播种深度2-3厘米。

栽培技术

骆驼剌全生育期播种当年灌水3次,除草1次,刈割1次。第二年灌水4次,刈割2次。 骆驼剌制成干草粉或颗粒料后,才可提高其利用价值。为了获得有较多的产草量进行加工利用,而且保证其第二年的再生,要对其适时刈割。刈割高度对骆驼剌再生有很大影响。连根砍挖,虽可提高产草量,但株丛第二年全部死亡,连侧生株都不存活,次年不再返青:距地表2厘米处刈割株丛,第二年春季能正常返青并增加分蘖。

骆驼刺刚萌发时进行放牧,造成嫩芽啃食严重,将影响当年的生长发育,应避免放牧。待7至8月,骆驼剌成熟结实时放牧,此时不会影响骆驼刺产量,而且有利牲畜将脱落的种子踩入土中,增加种子的发芽。对于出现退化的草场可采取封育,此期间做好抚育管理,严禁放牧、割草和开垦,这样,可以较快地促进草地的自然更新,提高草地生产力。

主要价值

饲用

骆驼刺营养价值较高。据测定,疏叶骆驼刺花期粗灰分为8.80%,其中含钙1.53%、磷0.15%、无氮浸出物46.24%、粗纤维21.56%、粗脂肪1.95%、粗蛋白质12.56%。骆驼刺的可消化物质含量也高,无氮浸出物及粗蛋白质的可消化率达到60%-80%,粗纤维及脂肪消化率为40%。据报道,每50千克骆驼刺粉营养价值相当于40千克高粱,可作为家畜精料使用。

仅骆驼四季喜食青鲜骆驼刺,其他家畜很少采食,因其青鲜时含有特殊化学物质。在该草春季返青时,有催肥抓膘作用,牛、羊喜食。刈割秋季开花、结实后的骆驼刺调制成干草,并制成干草粉或与其他草类混合饲喂,适口性好,家畜很愿意采食,可提高其利用价值。 [1]

药用

刺糖是从骆驼刺叶上分泌出来的黄白色发粘的糖汁,凝成透明小颗粒,味甘、酸,性温无毒。民间用于治疗痢疾、腹泻、腹痛消化不良等疾病。另外,骆驼刺的种子含油量高,尤其是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高。是一个重要的药食物资源。

生态

骆驼刺在恶劣的生态环境中被作为防风固沙的植物种之一,因其地上分枝多,株丛状,草层较高,具良好的防风固沙作用,根系发达,能适应沙埋。同时骆驼刺因其根部可吸收积累一定量的盐分,还可起到改善土壤质量的作用。因此,从生态工程及系统工程综合效益入手,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在绿洲外围建设以豆科植物骆驼刺为优势种的防护林及盐化草甸,对于抑制草场退化、减轻干旱荒漠农区绿洲的盐渍化及沙化、保护及扩大绿洲等起着重要作用。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内蒙古、甘肃、青海和新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也有分布。生长在荒漠地区的沙地、河岸、农田边。[1]耐旱,耐盐碱,抗涝,适应力很强。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