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了解长尾地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了解长尾地鸫
图片来自0699#网

长尾地鸫(学名:Zoothera dixoni)是鸫科、地鸫属型鸟类,体长21-27厘米。上体橄榄棕褐色,下体浅棕色具黑褐色端斑,在下体形成鳞状斑,翅上有两道皮黄色带斑,耳具黑斑。虹膜褐色,嘴角褐色或黑色,下嘴基部较淡,脚肉黄色或亮黄褐色。

长尾地鸫在中国四川和云南主要栖息于海拔2500-4300米的高山冷杉林和林线上面的高山草甸和杜鹃灌丛;在西藏栖息于海拔3800米左右的针叶林和灌丛地带;在青海活动于河谷杨树林下或黑刺灌丛中的地面上;在贵州仅见于海拔700米的山上。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地栖性,多在高山杜鹃灌丛草地和林下灌丛和竹丛中活动,尤其喜欢活动在河谷沿岸地区的树丛和灌丛中。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食蜗牛、软体动物和植物果实与种子。分布于中国、尼泊尔、不丹、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锡金)等东喜马拉雅山地区,越冬于缅甸、泰国和越南北部。

形态特征

雌雄羽色相似。上体自额、头顶、枕、后颈一直到尾上覆羽橄榄褐色或橄榄棕褐色中央两对尾羽与背同色,亦为橄榄褐色,外侧尾羽黑褐色具白色端斑且越往外,白色端斑越扩大成楔形白斑。两翅暗褐色,外啊淡棕黄色,中覆羽和大覆羽具棕色羽端,在翅上形成两道明显的棕黄色翅上带斑。眼先棕白色具橄榄褐色羽端,眼周棕白色或皮黄色,耳羽棕白色具黑色羽端,在耳区形成显著的黑色块斑。颏、喉白色、内翈淡棕色,羽端微沾黑色,胸和两胁棕白色或浅棕色、具黑色端斑形成显著的鳞状斑,腹和尾下覆羽白色,有的尾下覆羽稍沾棕。 虹膜褐色,嘴角褐色或黑色,下嘴基部较淡,脚肉黄色或亮黄褐色。

大小量度 性别 体重 体长 嘴峰 翅 尾 跗跖 雄性 84-98克 221-272毫米 18—20.5毫米 130-145毫米 114-119毫米 32-41毫米 雌性 176-90克 238-256毫米 18-18.7毫米 132-139毫米 106-119毫米 24-40毫米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地针叶林中,巢多置于林下幼树侧枝基部。巢呈杯状,主要由苔藓构成,内垫有枯草。每窝产卵多为3枚。卵为长卵圆形,暗绿色、密被淡红褐色斑点或斑纹,尤以钝端较密。卵的大小据Baker(1925-1930)测量的22枚卵,平均为30.5毫米×21.6毫米,卵明显较光背地鸫小。

栖息环境

长尾地鸫在中国四川和云南主要栖息于海拔2500-4300米的高山冷杉林和林线上面的高山草甸和杜鹃灌丛;在西藏栖息于海拔3800米左右的针叶林和灌丛地带;在青海活动于河谷杨树林下或黑刺灌丛中的地面上;在贵州仅见于海拔700米的山上。

生活习性

习性: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地栖性,多在高山杜鹃灌丛草地和林下灌丛和竹丛中活动,尤其喜欢活动在河谷沿岸地区的树丛和灌丛中。 大部分时间营地面生活。 受惊时,飞进灌丛或树林中。繁殖期间隐蔽在稠密的林中活动。冬季常和光背地鸫结伴觅食,常与各种鸫鸟混群,一般于地面取食。

迁徙:长尾地鸫在中国为夏候鸟,部分在西藏南部排龙越冬,为留鸟。

食性: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食蜗牛、软体动物和植物果实与种子。

叫声:鸣声似笛音。[1]

动物学史

关于长尾地鸫的分类地位,由于长尾地鸫和光背地鸫(Zoothera mollissima),无论羽色和外形、大小都非常相似,因此有的学者将长尾地鸫作为光背地鸫指名亚种Zoothera mollissima mollissima的同物异名而不承认长尾地鸫(Baker 1924)。但多数学者认为长尾地鸫尾羽明显较光背地鸫长,翅上中覆羽和大覆羽具宽阔的皮黄色端斑,在翅上形成明显的皮黄色带斑,耳区有黑色块斑,这些都和光背地鸫明显不同。另外长尾地鸫和光背地鸫繁殖分布区大部重叠而又无中间类型出现,因而仍然承认长尾地鸫为一独立种。

分布范围

存在(繁殖地):尼泊尔。

存在(居住地):不丹、中国、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锡金)、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北部。在中国分布于青海斑玛,四川阿坝、甘孜、凉山、峨边、峨眉、甘洛、天全、理塘、宝兴、木里,贵州兴义,云南丽江、漾濞,西藏左贡、排龙、比姆比山口、尼马山口、犹里抓和昌都地区西南部。

亚种分化

关于长尾地鸫的亚种分化,郑作新等(1995)在研究了采自中国四川峨眉、峨边和云南潞西的标本后,发现三地标本上体羽色基本相似。但四川峨眉标本头部羽色深,呈浓橄榄棕褐色,峨边标本头部羽色稍浅淡,而云南潞西标本头部羽色最淡,几呈橄榄褐色。眼周的颜色则正相反,从潞西最浓的皮黄白色到最淡的峨眉为棕白色,其问的峨边居中,呈棕白沾黄,均呈现出由深到浅和由浅到深的规律性的地理性变化。但由于标本太少,现还难确定这种变化仅仅是一些个体变异还是种群的地域性变化。如果这种变化不是个体变异,而是种群的地域性变化,则应考虑亚种分化的可能。所以仍视为单型种。

近种区别

光背地鸫(Zoothera mollissima)与长尾地鸫非常相似,但光背地鸫尾较短,翅上无皮黄色翅斑,仅在飞翔时可见由次级飞羽白色基部所形成的白色翅斑。区别仍很明显,野外不难识别。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