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野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野蓟(学名:Cirsium maackii Maxim.)菊科蓟属植物,多年生草本,茎被长毛,上端接头状花序下部灰白色,有密绒毛,基生叶和下部茎生叶长椭圆形、披针形或披针状椭圆形,向下渐窄成翼柄,柄基有时半抱茎,连翼柄长20-25厘米,头状花序单生茎端,或排成伞房花序,痩果淡黄色,偏斜倒披针状;冠毛白色,花果期6-9月。
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及四川,俄罗斯远东地区及朝鲜等地,生于山坡草地、林缘、草甸及林旁。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40-150厘米,不定根可以发育成萝卜状的块根。
茎
茎直立,分枝或不分枝,被多细胞长或短节毛,上部特别接头状花序下部灰白色,有稠密的绒毛。
叶
基生叶和下部茎叶全形长椭圆形、披针形或披针状椭圆形,向下渐狭成翼柄,柄基有时扩大半抱茎,柄翼边缘三角形刺齿或针刺,包括翼柄长20-25厘米,宽7-9厘米,羽状半裂、深裂或几全裂,侧裂片4-8对,半长椭圆形,中部侧裂片较大,宽1-2厘米,全部侧裂片边缘具大形或小形三角形刺齿及缘毛状针刺,有时边缘刺齿裂度较深而使叶呈现近乎二回羽状态,刺齿顶端有针刺,针刺较长,长达5毫米,齿缘针刺及缘毛状针刺较短,长不足1毫米;向上的叶渐小,与下部及基生叶同形,等样分裂或不裂而边缘有刺齿,基部扩大的耳状抱茎。全部叶两面异色,上面绿色,沿脉被稀疏的多细胞长或短节毛,下面灰色或浅灰色,被稀疏绒毛,或至少上部叶两面异色。
花
头状花序单生茎端,或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花序。总苞钟状,直径2厘米。总苞片约5层,覆瓦状排列,外层及中层长三角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6-13毫米,宽2-2.5毫米,顶端急尖成短针刺,针刺长不足0.5毫米,边缘有缘毛;内层及最内层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3-2.3厘米。全部苞片背面有黑色粘腺。小花紫红色,花冠长2.4厘米,檐部与细管部等长,5裂不达檐部中部。
果
瘦果淡黄色,偏斜倒披针状,长4毫米,宽1.8毫米,压扁,顶端截形。冠毛多层,白色,基部连合成环,整体脱落;冠毛刚毛长羽毛状,长达2厘米,内层顶端纺锤状扩大。花果期6-9月。[1]
近种区别
天山蓟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45-90厘米,自中部或自基部分枝,全部茎枝有条棱,被稠密的多细胞长节毛及稀疏的蛛丝毛。下部叶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22-27厘米,宽约7厘米,羽状深裂,下部收窄成有翼的叶柄,翼柄边缘有刺齿;侧裂片4-8对,三角状卵形或半椭圆形,边缘有3-5个刺齿及缘毛状针刺,齿顶有针刺,齿顶针刺较长,长5-11毫米,缘毛状针刺较短,长0.5-2毫米;向上的叶渐小,披针形或长披针形,基部耳状扩大半抱茎;接花序下部的叶更小,边缘刺齿针刺化。全部叶质地薄,两面异色,上面绿色,被稀疏的多细胞长节毛,下面灰白色,被密厚绒毛。头状花序直立,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花序或伞房圆锥花序。总苞卵球形或卵形,直径2厘米,无毛。总苞片7-8层,覆瓦状排列,向内层渐长,外层与中层三角状钻形、长卵状钻形至披针状钻形,全长0.8-1.6厘米,宽2-3毫米,钻状针刺长4-8毫米,平展或反折,内层及最内层披针形至线形,长1.2-2厘米,顶端膜质渐尖。小花黄色或白色,花冠长1.9厘米,檐部长1.1厘米,不等5浅齿,细管部长8毫米。瘦果偏斜楔状倒披针形,褐色,有黑色纵条纹,长4毫米,宽1.5毫米。冠毛多层,基部连合成环,整体脱落;冠毛刚毛长羽毛状,白色,长达1.5厘米。花果期7-9月。
分布新疆天山地区(乌鲁木齐、康阜、伊宁、二台)及准噶尔盆地(沙湾、玛纳斯)。生于山坡、山谷林缘、草滩、河滩地或溪旁,海拔1000-2000米。苏联中亚(塔尔巴哈台山)。模式标本采自苏联穆萨尔特河流域。在与赛里木蓟(C.sairamense(C.Winkl.)O.et B.Fedtsch.)的共同分布区内,可能二者有杂交现象的发生。
莲座蓟
多年生草本,无茎,茎基粗厚,生多数不定根,顶生多数头状花序,外围莲座状叶丛。莲座状叶丛的叶全形倒披针形或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6(10)-10(21)厘米,宽2.5(3.5)-3(7)厘米,羽状半裂、深裂或几全裂,基部渐狭成有翼的长或短叶柄,柄翼边缘有针刺或3-5个针刺组合成束;侧裂片4-7对,中部侧裂片稍大,全部侧裂片偏斜卵形或半椭圆形或半圆形,边缘有三角形刺齿及针刺,齿顶有针刺,齿顶针刺较长,长达1厘米,边缘针刺较短,长2-4毫米,基部的侧裂片常针刺化。叶两面同色,绿色,两面或沿脉或仅沿中脉被稠密或稀疏的多细胞长节毛。头状花序5-12个集生于茎基顶端的莲座状叶丛中。总苞钟状,直径2.5-3厘米。总苞片约6层,覆瓦状排列,向内层渐长;外层与中层长三角形至披针形,长1-2厘米,宽2-4毫米,顶端急尖,有长不足0.5毫米的短尖头;内层及最内层线状披针形至线形,长2.5-3厘米,宽2-3毫米,顶端膜质渐尖;全部苞片无毛。小花紫色,花冠长2.7厘米,檐部长1.2厘米,不等5浅裂,细管部长1.5厘米。瘦果淡黄色,楔状长椭圆形,压扁,长5毫米,宽1.8毫米,顶端斜截形。冠毛白色或污白色或稍带褐色或带黄色;多层,基部连合成环,整体脱落;冠毛刚毛长羽毛状,长2.7厘米,向顶端渐细。花果期8-9月。
分布东北、内蒙古及新疆(乌恰、特克斯等)。生于平原或山地潮湿地或水边,海拔500-3200米。苏联(中亚、西伯利亚)和蒙古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苏联中亚巴尔哈什地区。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草地、林缘、草甸及林旁,海拔140-1100米。
本种提示
本种在叶的裂度上有些变化。东北地区的叶几呈二回羽状分裂状态,一回几全裂,末回裂片较细长;江苏及浙江某些地区的植株,叶常浅裂,裂片较宽大,边缘刺齿小而且少。
分布范围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及四川。苏联远东地区及朝鲜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松花江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