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藍鈴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藍鈴花(學名:Hyacinthoides non-scripta (L.) Chouard):是天門冬科、藍鈴花屬球莖植物。株莖高達50厘米,3-6片線性葉,長達50厘米,寬2.5厘米。每個花莖垂下彎向尖端,並沿一側開有4-16朵花。下垂的、香味濃郁的花朵呈紫藍色,很少有粉紅色或白色。花瓣和萼片呈管狀鐘形,長14-20毫米,裂片在尖端捲曲。花葯奶油色。果莢具膜,近球形,3裂。種子3-30,黑色,球狀到橢圓形,無翅。
喜愛疏鬆的微酸性土壤,喜陰而不耐陽光,故繁茂的落葉森林為其主要分布地,因其厚厚落葉層便於年幼的球根深植入,夏季的樹蔭可以遮擋陽光。從西班牙西北到不列顛群島的大西洋地區均有分布,是西方常見的庭院植物。在春季,藍鈴花開出一串藍紫色的具有芳香的鈴狀小花,在原產地,成片的藍鈴花會編制出一片美麗的藍紫色花毯。
介紹
藍鈴花是一種非常有特點的植物,有的地方又叫做它為野風信子,小花還聽說過它的名字叫做土豆花。原來關於土豆這個名詞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它的種子是肉質的根莖。大家都知道風信子的種子是球狀的,根莖就像是一個洋蔥一樣。而藍鈴花的種子更加的有特點。從外觀看上去跟土豆完全一樣,所以才會有土豆花這個稱呼。
藍鈴花有着球根植物的共同特點,種植下去之後生長得很快。種子本身就含有很多的養分,所以在生長的前段時間不用擔心它的生長會出現問題,只要控制好溫度和水分就可以了。藍鈴花有很多的品種和其它的花卉植物一樣長出來的花朵顏色有多種多樣,比較常見的是藍色,這也是它主打的顏色。小花還見過別的顏色,例如淡粉色,玫紅色,白色等等。不管哪一種顏色都非常的漂亮。[1]
植物學史
藍鈴花(Hyacinthoides non-scripta) 最初由林奈在其1753年的開創性著作《植物種志》(Species Plantarum) 中描述為風信子屬中的一個物種。特定的種名加詞「non-scriptus 」的意思是「非正本」或「無標記」,旨在將這種植物與希臘神話中的古典風信子區分開來。
1803年,德國博物學家約翰·岑特里烏斯·馮·霍夫曼澤(Johann Centurius von Hoffmannsegg)和德國植物學家約翰·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林克(Johann Heinrich Friedrich Link)將該物種轉移到「綿棗兒屬」(Scilla),1849年克里斯蒂安·奧古斯特·弗里德里希·加克(Christian August Friedrich Garcke)將其轉移到「Endymion」屬,這是藍鈴花屬(Hyacinthoides)的同義詞。它仍然被廣泛稱為「Scilla non-scripta」或「Endymion non-scriptus」。1934年,皮埃爾·舒亞德(Pierre Chouard)將該物種轉移到風信子屬中。「Scilla」 是海蔥(Drimia maritima)的原始希臘名字;恩底彌翁(Endymion)是希臘神話中的人物; 「Hyacinthoides」的意思是「像風信子一樣」。
藍鈴花屬的模式種是「西班牙藍鈴花」(Hyacinthoides hispanica),而「Endymio」的模式種是「Scilla nutans」(垂花綿棗兒),由詹姆斯·愛德華·史密斯(James Edward Smith)在1797年在英國植物學中描述,但已經被視為「Hyacinthoides non-scripta」的同義詞。史密斯認為「nutans」(垂花)是比「non-scriptus」(非正本)更合適的種名加詞,一旦與屬名「Hyacinthus」分開,「non-scriptus」就毫無意義,但《國際藻類、真菌和植物命名法典》要求使用最初的名稱,不管意思。
形態特徵
藍鈴花是球根植物。一年生鱗莖,卵球形,由少數管狀聚結鱗片組成,每年完全更新。葉很少,基生。總狀花序,具苞片;苞片2對着每朵花,線狀披針形。花:花被片基部短合生,每1脈,15-20毫米;雄蕊6;花絲插入花被;花葯背着,多樣,向內;子房上位,3室,隔蜜腺存在,每室1-10個胚珠;簡單;柱頭遠端腫脹。果莢具膜,近球形,3裂,開裂室裂。種子3-30,黑色,球狀到橢圓形,無翅。x = 8。
藍鈴花具有一個帶有球莖的花莖,高達50厘米,3-6片線性葉,長達50厘米,寬2.5厘米。每個花莖垂下彎向尖端,並沿一側開有4-16朵花。下垂的、香味濃郁的花朵呈紫藍色,很少有粉紅色或白色。花被(花瓣和萼片)呈管狀鐘形,長14-20毫米,游離裂片在尖端捲曲。外部的三個雄蕊與花被融合,長度超過其四分之三。花葯奶油色。
近種區別
藍鈴花在許多方面與西班牙藍鈴花不同,後者作為不列顛群島的引入物種出現。西班牙藍鈴花的花色較淡,呈放射狀對稱的總狀花序,它們的花被片較少彎曲,只有淡淡的香味。外雄蕊與花被片融合的長度不到其長度的75%,花葯與花被片顏色相同。這兩個物種被認為在8000年前已經分化。這兩個物種很容易雜交產生稱為「馬薩特藍鈴花」(Hyacinthoides × massartiana)的可育後代。雜種介於親本物種之間,形成了連接兩者的變異譜。它們顯示出與親本之間的一系列中間性,特別是具有略微單向的總狀花序、略微彎曲的花被片、長度可變的雄蕊以及藍色或白色花葯。
生長環境
藍鈴花喜愛疏鬆的微酸性土壤,喜陰而不耐陽光,故繁茂的落葉森林為其主要分布地,因其厚厚落葉層便於年幼的球根深植入,夏季的樹蔭可以遮擋陽光。因此,藍鈴花也被看做古老森林的標誌,被稱為森林藍鈴。林地、樹籬、陰涼的河岸、沿海懸崖和高地的蕨類植物群皆是藍鈴花宜生長區。
藍鈴花的根具有收縮性,可以通過收縮將球莖拉入更深的水分更充足的土層中,深度可達10-12厘米。這也可以解釋為何英格蘭東南部貧瘠的白堊土中沒有藍鈴花分布,因為球根無法深入土壤中。
藍鈴花的提早開放再次提醒人們,氣候變暖帶來的變化體現在身邊的一草一木上。要知道,藍鈴花特別容易受花期不穩定的影響,因為它開花需要配合頭頂的樹葉生長出來,好作為遮蔭。如果藍鈴花提前開花,那就難免在還沒有散播花粉時就枯死。
栽培技術
園林
種植在富含有機質的排水良好的土壤中,在堆肥中會茁壯成長,最好選擇樹木和灌木下的陰涼處。準備好場地和土壤後,將球莖種植深15厘米,間距15厘米。
確保球莖的尖端朝上,以獲得最佳生長。
如果種植藍鈴花是為了達到自然化的效果,最好是成叢種植,不規則的間距營造出狂野和飄忽不定的外觀。 定植後澆好水。
容器
藍鈴花也可以種植在有足夠排水孔的容器中。擺放在陽光充足並有部分陰影的位置。
用有機物和添加砂礫的優質堆肥填充容器。
將球莖放置15厘米深,相距15厘米。
蓋上土,輕輕澆水,保持土壤濕潤。
管理
一旦出現萌發生長,輕輕澆水,但注意不要澆水過多,否則會導致球莖腐爛。
當花蕾開始出現時,每兩周施放一次高含量的植物性肥料,例如鉀肥,以獲得最佳效果。 開花期後繼續輕輕澆水,直到葉子枯萎。
如果種在地里,花只需要去頭和剪葉。如果種在容器里,要將鱗莖取出並存放在陰涼避光處過冬。
主要價值
藍鈴花是西方世界廣泛種植的庭園植物,用於林間或草花帶的布景。它們的花期與風信子、黃水仙和一些鬱金香相同。然而由於它們繁殖能力強,擴散快,需要像雜草一樣小心控制。藍鈴花被譽為英國最受歡迎的花卉。
分布範圍
原產地:比利時、法國、英國、愛爾蘭、荷蘭、葡萄牙和西班牙。
引入區:奧地利、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福克蘭群島、德國、印第安納州、意大利、肯塔基州、紐約州、新西蘭北部、新西蘭南部、俄亥俄州、賓夕法尼亞州、羅馬尼亞、弗吉尼亞州、華盛頓州。
藍鈴花在歐洲西部沿海地區(Atlantic Europe)的西部,從西班牙西北部(甚至葡萄牙西北部)到荷蘭和不列顛群島有天然分布。在比利時、英國,法國,愛爾蘭,荷蘭和西班牙都可以發現它的蹤跡。同時在德國、意大利、羅馬尼亞藍鈴花已逸為野生。它也被引種到北美的太平洋西北(英屬哥倫比亞,美國華盛頓和俄勒岡)與美國東北(弗吉尼亞,肯塔基,印第安納,俄亥俄,賓夕法尼亞和紐約)地區。
雖然藍鈴花分布廣泛,但只在英國有最大分布,並在那裡形成了「藍鈴森林」(在春天會出現由藍鈴花組成的藍紫色花毯的林地)這一為人熟知的景觀。在不列顛群島,藍鈴花幾乎隨處可見,據估計,英國的藍鈴花占全世界總量的2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