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烟管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烟管蓟,中药名。为菊科植物烟管蓟Cirsium pendulum Fisch.ex DC.的根或全草。分布于东北地区及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及甘肃等地。具有解毒,止血,补虚之功效。常用于疮肿,疟疾,外伤出血,体虚。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3m。茎直立,粗壮,上部分枝,全部茎枝有条棱,被极稀疏的蛛丝状及多细胞长节毛,上部花序分枝上的蛛丝毛稍稠密。基生叶及下部茎叶全形长椭圆形、偏斜椭圆形、长倒披针形或椭圆形,下部渐狭成长或短翼柄或无柄,明显的但却不规则二回羽状分裂,一回为深裂,一回侧裂片5-7对,半长椭圆形或偏斜披针形,中部侧裂片较大,长4-16cm,宽1.5-6cm,向上向下的侧裂片渐小,全部一回侧裂片仅一侧深裂或半裂,而另侧不裂,边缘有针刺状缘毛或兼有少数小型刺齿,二回侧裂片斜三角形,二回顶裂片长披针形或宽线形,全部二回裂片边缘及顶端有针刺;向上的叶渐小,无柄或扩大耳状抱茎。
全部叶两面同色,绿色或下面稍淡,无毛,边缘及齿顶或裂片顶端针刺长可达3mm。头状花序下垂,在茎枝顶端排成总状圆锥花序。总苞钟状,直径3.5-5cm,无毛。总苞片约10层,覆瓦状排列,外层与中层长三角形至钻状披针形,全长1-4cm,宽1-2.5mm,上部或中部以上钻状,向外反折或开展,内层及最内层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2-2,5cm,宽1.5-2mm,顶端短钻状渐尖。小花紫色或红色,花冠长2.2cm,细管部细丝状,长1.6cm,檐部短,长6mm,5浅裂。瘦果偏斜楔状倒披针形,顶端斜截形,长4mm,宽2mm,稍压扁。冠毛污白色,多层,基部连合成环,整体脱落;冠毛长羽毛状,长达2.2cm,向顶端渐细。花果期6-9月。[1]
生长环境
生于河岸、草地、山坡林缘。分布于东北地区及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及甘肃等地。
基本信息
【拼音名】Yān Guǎn Jì
【别名】大蓟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烟管蓟的根或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rsium pendulum Fisch.ex DC. [C. falcatum Turcz.ex DC.]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地上部分,秋后采根,鲜用或切段晒干。
入药部位
根或全草。
性味
味甘、苦,性凉。
归经
归心、胃、肝经。
功效
解毒,止血,补虚。
主治
疮肿,疟疾,外伤出血,体虚。
相关配伍
1、治独疮:(烟管蓟)根,煨吃。(《双柏彝医书》引《彝医植物志》)
2、治外伤出血:(烟管蓟)根,新鲜舂烂,敷包伤口。(《双柏彝医书》引《彝医植物志》)
用法用量
鲜品可用至30-60g;加酒煨服或鲜品捣汁。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采集加工
春、夏季采收地上部分,秋后采根,鲜用或切段晒干。
相关论述
《实用中草药原色图谱》:“凉血止血,散瘀消肿。用于咯血,衄血,尿血,月经过多,肺结核,痈肿疮毒等。”
附注
长白山本种植物产量较多,部分地区亦作大蓟入药,其临床疗效异同,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