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了解毛环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了解毛环竹
图片来自技点网

毛环竹(学名:Phyllostachys meyeri McClure)是禾本科,刚竹属乔木状竹类植物。竿高可达11米,劲直,竿环微隆起,箨鞘背面被白粉,有时尚有紫色条纹,箨耳及鞘口䍁毛俱缺;中部稍突出,箨片狭带状,紫绿色,叶鞘无毛;无叶耳,叶舌显著突出,叶片披针形至带状披针形,花枝呈穗状,佛焰苞内具假小穗。小穗披针形,含小花;外稃无毛,内稃几无毛或仅顶端生细毛;鳞被椭圆状披针形,柱头呈羽毛状。笋期4月下旬。

分布于中国河南、陕西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1907年由浙江余杭县塘栖引入美国栽培。 毛环竹竿宜作海船帆篷的横档,亦可作伞骨和编制竹器。

形态特征

乔木状竹类。竿高5-11米,粗3-7厘米,劲直,幼时节下有白粉中部节间长达35厘米,壁厚约3毫米;竿环微隆起略高于箨环或与箨环同高;箨环最初带紫色并被易落白色细毛[1]

箨鞘背面淡褐紫色,暗绿色或黄褐色,被白粉,上部有较密的褐色斑点和斑块,下部斑点小而稀疏,有时尚有紫色条纹,底部生白色细毛,其余部分无毛;箨耳及鞘口䍁毛俱缺;箨舌黄绿色至淡黄褐色,中度发达,中部稍突出,边缘生短纤毛;箨片狭带状,外翻,多少呈波状或微皱曲,紫绿色,具黄边。

末级小枝有2或3叶;叶鞘无毛;无叶耳及鞘口䍁毛,或有少数条易落的䍁毛;叶舌显著突出,叶片披针形至带状披针形,长7-13厘米,宽1-2厘米。

花枝呈穗状,长5.5-7(10)厘米,基部托以2-4片逐渐增大的鳞片状苞片;佛焰苞5-8片,无毛或一侧生柔毛,无叶耳及鞘口䍁毛,缩小叶狭小,卵状披针形至锥形,每片佛焰苞内具1至3枚假小穗。小穗长3-3.5厘米,披针形,含小花1或2朵;小穗轴最后延伸成针状,其节间具短柔毛;颖常1片,披针形;外稃长2-2.5厘米,无毛,顶端延伸成芒状小尖头;内稃长1.8-2.3厘米,几无毛或仅顶端生细毛;鳞被3,椭圆状披针形,长2.5毫米;花药长1-1.2厘米;柱头3,呈羽毛状。笋期4月下旬。

繁殖方法

母竹选择:从生长健壮、分枝较低、竹节正常、未开花、无病虫害且土壤稍板结的中幼龄竹林中选取。生长衰弱、病虫为害严重的老竹林或土壤疏松的竹林中均不适合选挖母竹。年龄1-2年生。去梢后秆高3-4米,枝下高1.8米以下。胸1.8-2.5厘米。竹鞭为2-3年生壮龄鞭,金黄色。

母竹挖掘:判别母竹鞭的走向,沿竹鞭两侧逐渐深挖,截断竹鞭,然后沿竹蔸四周一定距离带土深挖、起苗。可单株起挖,也可2-3株连鞭挖成一蔸。留来鞭长10-15厘米,去鞭长20-30厘米且有3个以上健壮饱满的侧芽。竹鞭切口平滑不开裂。挖起后立即截梢,留枝6-7盘,就地栽植或枝叶稀疏的可适当多留,远距离调运、起栽间隔时间较长、2-3株挖成一丛或枝叶浓密的可适当少留。顶部切口呈马耳形且平滑不开裂,并在最上一盘留枝之上多出留10厘米以上节段。枝叶浓密时要适当修剪。竹蔸须带宿土7.5-10千克。秆柄、侧芽不得受损伤。

母竹栽植:深穴、浅栽、鞭平、鞭土密接。栽植时,先回填表土,母竹的竹鞭平置,深20-25厘米,鞭土密接,下紧上松,表面培成馒头形,栽植深度比母竹原产地深5-10厘米即可。天气干旱时要浇水保湿,应一次灌透。可单株或单丛(2-3株连在一起的)栽植,也可2-3单株成丛栽植;种植时竹鞭应水平,竹秆顺其自然,不强求直立。单株或单丛栽植要求去鞭方向一致,成丛栽植要求去鞭鞭向成离心状。

栽培技术

除草:若未间作农作物,须根据杂草生长情况,适时除草,一般每年至少3次,即春、夏、秋季各一次。杂草铺于地面或翻埋土中。

施肥:若未间作农作物,春季每株母竹穴施50克尿素和30克钙镁磷肥,穴距竹蔸35-50厘米,可根据土壤肥力状况酌情增减。

新竹留养:遵循“稀、壮、远”原则,即采用疏笋养竹、留大挖小、留远挖近等方法,选留均匀健壮笋作母竹,每株母竹留新竹1-2株。至第4年竹林郁闭时,可按成林标准留养。

水分管理:栽后若久旱无雨,土壤干燥时,应及时浇灌。若久雨不晴,林地积水时需及时清沟排水。

竹林保护:防止家畜进入,及时防治有害生物危害。

病虫防治

竹丛枝病

首先,按期采伐老竹,保持适当的密度,并中耕施肥,促进新竹发生;其次,清除病枝病株时,在林地外烧毁。3-4月,每公顷用粉锈宁3000毫升,0.2%药液,1周1次,连喷3次。

竹织叶野螟

冬季垦复,破坏土茧的越冬场所;6月上旬成虫高蜂时期灯光诱杀或蜜源地灭蛾。成虫卵期林中施放赤眼蜂;幼虫期林间喷BT或白僵菌,或用乙酰甲胺磷对全林所有竹株进行竹腔注射。

竹笋夜蛾

加强林地抚育管理。7-8月结合林地除草、松土和施肥等,消灭杂草中越冬卵;4-5月及时清理林间虫笋、退笋,减少翌年幼虫虫口密度。也可用杀虫灯诱杀成虫。笋期用1.8%阿维菌素乳油0.1%药液或1.2%苦参碱乳油0.2%药液地面喷雾。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河南、陕西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1907年由浙江余杭县塘栖引入美国栽培。毛环竹适生在年平均气温15-18℃,极端最低气温不低于-15℃,年均降水量1200毫米以上,有明显的春雨期、梅雨期和秋雨期。海拔500米以下,坡度15°以下,背风向阳、光照充足、靠近水源的丘岗缓坡、山麓、山谷洼地、河漫滩、平原旱地或抛荒地。疏松、肥沃、湿润且排水良好的壤土,土层深50厘米以上,pH值5.0-6.5。

主要价值

笋稍有哈味;竿宜作海船帆篷的横档,亦可作伞骨和编制竹器。

参考来源

  1. 毛环竹技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