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了解张良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了解张良庙
图片来自欣欣旅游网

张良庙为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坐落于秦岭南坡的紫柏山麓,南距汉中101公里,北邻凤州76公里,距汉中留坝县城17公里处的庙台子街上。 川陕公路横越门首,交通较为方便。

2006年05月25日,张良庙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简介

位于秦岭柴关岭南麓,紫柏山东南脚下,距汉中留坝县城17公里处的庙台子街上。川陕公路横越门首,交通较为方便。   相传为汉高祖刘邦的主要谋臣,“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之一的张良,辅佐刘邦成就帝业后,就“激流勇退”,托名“辟谷”,隐居于此。后人仰慕他“明哲保身”的策略和“功成不居”的高风,在这里建庙奉祠。因他曾封“留侯”,故名“留候祠”,俗称“张良庙”。[1]

人物简介

决胜千里外

张良,字子房,汉初大臣。据《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生于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祖与父相继为韩昭侯、宣惠王等大臣。

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果.传说他逃亡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北)时,遇黄石公老人,并得《太公兵法》.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任韩司徒。

项羽杀韩王后,他复归刘邦,为其出谋划策。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楚将英布、韩信和秦将彭越,最后歼灭秦军。汉朝建立后,他被分封到江苏留城,是为留侯。

张良与萧何、韩信为“汉初三杰”,刘邦曾称他“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千里外”。

刘邦即位不久,先后杀掉韩信等有功之臣,张良急流勇退,来到紫经山隐身修行,后人称此地为“辟谷”。

刘邦谋士

张良为“汉初三杰”之首,刘邦自己就这样说过:“出谋划策,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安抚百姓,筹集粮饷,我不如萧何;统帅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

此三位都是人杰。”但张良深知和刘邦共事只可共患难不能同安乐,所以当西汉立国之时,正是张良“辞汉”之日,留在秦岭深处的紫柏山上潜心修道辟谷成仙。

此举正中刘邦下怀,当他当了西汉开国皇帝之后,就敕封张良晋侯。

400年之后的东汉之末,张良的第10代孙张鲁做了“汉中王”,为了尊崇先祖不以功高盖世而讨封,不以位极人臣而自居的超群拔俗之德,便修建了这座“汉张留侯祠”。

从那时起,这里就成为道教活动的胜地中心,四方揽胜者络绎不绝,争相观光。这座古庙犹如一面历史的镜子,反映着张良其人其事以及世代百姓对他的崇敬。

当秦始皇吞并六国,实行暴政统治的时候,张良还是个青年,出生于公元前185,其祖父张开地,父亲张平,相继侍奉过五位君王。及韩国灭亡,张良为了报仇雪恨,不畏强敌,乃决心刺杀秦始皇。

趁秦始皇东游之际,宫车行至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县境内),张良马上令力士抛出120斤重量的大铁椎,可惜“误中副车”,受惊的秦始皇却安然无恙。

张良便隐名匿姓逃亡到下邳(pī)。“博浪飞椎”的典故源于此。李白有诗云:“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张良逃到下邳以后。 在圯桥(即江苏沂水大桥)遇见黄石老人,黄老为了考验张良的为人和才智,故意将鞋子掉在一桥下,吩咐张良去拾上来,还叫他亲自跪地穿鞋,张良一一顺从照做,获得黄石公的喜欢,便约张良5日后来圯桥上再见。

张良一连两次都迟到了,直到第三次夜未半再进圯桥。才见到了黄石公,黄为了奖励张良的这种韧性、耐性和毅力,授给他—部周文王遗著的《太公兵法》,张良在艰难的西逃途中月夜攻读,遂感行刺秦始皇乃为蠢事,后来便做了刘邦的谋士。

历史记载

据说,最早的张良庙是由张良的10世玄孙汉中王张鲁所建,历经1700年,原址已无从考察.庙台子张良庙是明、清建筑,6大院,有房舍150余间,占地14200 平方米,为陕西大型祠庙之一。

康熙三十六年(1697),兵部尚书、御史于成龙(振甲)路过张良庙,见有道人看守香火。

康熙三十八年(1699),于成龙再次 过紫柏山时,道人换成了僧人,张良圣像换成了释迦佛像。

遍查之下得知,是僧人抢占了张良庙,于是将僧人逐出,并亲书‘相国神仙’四字匾额,重修大殿,重塑了张良金身,并募全真道人潘一 良看守香火,自此,潘一良徒子法孙世代相袭。

该匾额悬挂在陕西留坝县张良庙的大殿上。匾长2.26米,宽1.06米,木匾四周绘有祥云彩绘图案。匾的右侧题有:“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部河道提督军务加六级特授拜他喇布勒哈番又加四级于成龙敬书”,左侧为“康熙三十八年岁次乙卵仲夏月谷日”。

来到山前,青砖砌成为山门,可见上方横刻“汉张留侯祠”5个朱红大字,大门左右刻着一副对联: 博浪一声震天地,圮桥三进升云霞。上联指他在博浪沙派人刺杀秦始皇一事,下联指他在圮桥求教黄石公一事.庙门右侧竖一石碑,上旋“紫柏山汉张良留侯辟谷处”。

入山门,便踏上一木桥,名曰“进履桥”,取张良在圮桥为黄石公捡鞋穿鞋一事。桥上有栏杆和靠椅,桥下流水潺潺。

越过木桥,便是高大的保安观,入门后,左右有钟、鼓楼,院中央几立着“灵霄殿”,但见八角飞檐,琉璃瓦饰顶,彩绘拱斗屋檐,颇为壮观。殿侧分列“三清殿”、“三官殿”、“三法殿”等配殿。

从殿侧北面经过庭,便进入大殿所在院落。大殿雄伟庄严,上县“明哲风高”、 “帝王之师”,殿门有对联:“毕生彪炳功勋启自授书始;历代崇丰烟祀端由辟谷开。”殿内原有张良塑像,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掉,现有歌颂德条幅多幅。

大殿前有拜殿,左右厢房对称而立。院内清幽、古雅。殿堂门楣遍布称颂的匾额,如 “急流勇退”、“机谏得宜”、“智勇深沉”.殿堂立柱饰有众多对联,如:“秦世无双国士;汉廷第一名臣,“富贵不淫,有儒者气;淡泊明志,作平地神”。

院内还有冯玉祥将军所立的石碑:“豪杰今安在,看青山不老,紫柏长存,想那志士名臣,千载空余凭吊处;神仙古来稀,设黄石重逢,赤松再遇,得此洞天福地,一生愿作消遥游。”

从大殿右侧过西面的“方丈院”,便是“南花园”。园内有水池,池中立有六角“辟谷亭”,靠北为“五云楼”。

大殿左侧向东为“北花园”。园中古树林立、鲜花放香,园内西北有一六角亭,名曰“拜石亭”,取张良拜黄石山为师之意。亭内嵌有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作的《怀山歌》石碑一方。

这是明代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赵员吉所立。

当年他因不满朝廷争权夺利,辞官返蜀,途经此地,感怀作诗。后来文人志士来此,多有和诗留于后世。

花园四周为游廊,廊壁布满彩画和碑石。

授书楼

从北花园西南出去,地势升高,游客登上层层石阶,可见阶旁的摩崖石刻,石刻上留有明代赵文渊、清代林则徐,以及后来冯玉祥、杨虎城将军的诗文。

登上山顶,就是紫柏山的中峰。山顶上的亭子叫“授书楼”,取黄石山向张良授书之意.这座重檐飞角的亭子是用大理石和南阳玉砌筑而成,高离地面100米,显得高雅别致登楼远眺,峰峦起伏,林海苍茫

张良庙依山傍水,四季风景如画,张良庙建筑众多,古朴黄雅,其中匾额对联、文字兔词多有佳句。

庙中碑石、摩崖近百块,各种书法,流派纷呈。正是由于这些优越的条件,四季游人不断。

2006年05月25日,张良庙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历史由来

张良庙傍山依水,古朴典雅,终年云霭缭圈椅状,庙前一水和庙后一河又成环抱之态,庙四周幽静肃穆,方圆百里苍松紫柏挺拔苍翠,大有护法卫道之像。

二水轻流低吟,如琴鸣曲;鸟语清脆,空谷传音;再加以庙宇玲珑,楼台迭现,常使风尘仆仆的游客,如去云雾飘渺,变幻无常之境,顿生飘飘欲仙,游身世外之感。

张良庙融名胜、古迹、文物、风景于一体,成为陕南著名的游览胜地。西汉建国之时正是张良隐退之时。他只管在秦岭深处的紫柏山麓,日与百姓为伍,躬耕田亩;夜与琴书相伴,悟道参禅。冯玉祥将军,在此留下敬仰张良的楹联:“收秦关百二山河奇谋独运,辅汉家统一事业成功不居。”庙大殿中供奉着张良的塑像,道骨仙肌,智慧卓然。右侧:“南花园”的池中有张良“辟谷学仙”的“辟谷亭”。

于右任题碑:“送秦一椎,辞汉万户”,赞其“只做大事,不做大官”的高风亮节。左侧北园建有“洗心池”,清冽一潭,青天白云映入池底,使游客在此得到精神的浴涤。

“北花园”中还有张良拜黄石公为师的“拜师亭”,还有学成自退,返回云山的“回云亭”。再经翠竹蔽荫的曲径盘道攀援直上便到了庙中的制高点,人间仙境的“授书楼”,它取黄石公给张良授书之意。

凌顶举目,天地之间,谷幽漳明,神意飘然。庙内现存摩崖石碑100多块,木匾50多面,木、石刻对联30多幅。无数失意官宦和厌世文人纷纷留墨迹托意于此。

相传为汉高祖刘邦的主要谋臣,“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之一的张良,辅佐刘邦成就帝业后,就“激流勇退”,托名“辟谷”,隐居于此。

后人仰慕他“明哲保身”的策略和“功成不居”的高风,在这里建庙奉祠。因他曾封“留侯”,故名“留候祠”,俗称“张良庙”。

布局

张良庙有六大院,156间房舍,总面积为14200平方米。进大门是一座连通二门的大桥,名曰“进履桥”,取张良在记桥给黄石公进履之意。二门内侧左右有钟、鼓二楼,向北是大殿院,大殿院正北为大殿,原系供张良像处。大殿左侧向东入小门为“北花’园”,园西北角阶下竖一大碑,高260厘米、宽84厘米、厚20厘米,上刻“英雄神仙”四个大字,颇为爱好书法的游客所赞赏。阶上有一六角亭,名曰“拜石亭”,取张良拜黄石公为师之意。 拜石亭北有一四方亭,名曰“回云亭”,取功成身退,返回云山之意。亭前柱石刻对联:“赤松黄石有深意,紫柏青山无俗情”。由回云亭右侧上坡,经曲折盘道六大层又逢一亭,上覆苇草,名曰“草亭”。再经盘道十大层,便到“授书楼”,取黄石公在记桥与张良授书之意。

参考来源

  1. 汉中张良庙简介欣欣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