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了解小云雀台湾亚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了解小云雀台湾亚种
图片来自技点网

小云雀台湾亚种(学名:Alauda gulgula herberti)是小云雀的亚种之一,身长约13-18厘米,体重24-40克。具耸起的短羽冠,上有细纹。全身羽毛黄褐色,上体、双翼和尾巴有纵斑纹,尾羽有白色羽缘。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低山平地、河边、沙滩、草丛、坟地、荒山坡、农田和荒地以及沿海平原。正常飞行起伏不定。警惕时下蹲。飞到一定高度时,稍稍浮翔,又疾飞而上,直入云霄,故得此名。[1] 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属杂食性。繁殖期4-7月。南部地区较北部地区要早些。通常营巢于地面凹处,每窝产卵3-5枚。

物种概述

下体白色或棕白色,胸棕色具黑褐色羽干纹。正常飞行起伏不定。警惕时下蹲。小云雀到一定高度时,稍稍浮翔,又疾飞而上,直入云霄,故得此名。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属杂食性。主要食物有禾本科、沙草科、蓼科、茜草科和胡枝子等植物性食物,也吃少量麦粒、豆类等农作物。动物性食物主要有象鼻甲、蚂蚁、鳞翅目、鞘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低山平地、河边、沙滩、草丛、坟地、荒山坡、农田和荒地以及沿海平原。在地面以草茎、根编碗状巢,每窝产卵3~5枚,孵化期10~12天。

外形特征

小云雀台湾亚种是一种小型鸣禽。雌雄羽色相似上体沙棕或棕褐色、满布黑褐色羽干纹。其中头顶和后颈黑褐色纵纹较细棕色羽缘较宽,羽色显得较淡,背部黑色纵纹较粗著。眼先和眉纹棕白色,耳羽淡棕栗色。翅黑褐色,初级飞羽外翈具窄的淡棕色羽缘,次级飞羽外翈棕色羽缘较宽,三级飞羽外翈棕色羽缘较淡。尾羽黑褐色微具窄的棕白色羽缘,最外侧一对尾羽几纯白色,仅内翈基部有一暗褐色楔状斑,次一对外侧尾羽仅外翈白色。下体淡棕色或棕白色,胸部棕色较浓密布黑褐色羽干纹。虹膜暗褐色或褐色,嘴褐色,下嘴基部淡黄色,脚肉黄色。

生活习性

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低山平地、河边、沙滩、草丛、坟地、荒山坡、农田和荒地以及沿海平原。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其他时候多成群,善奔跑,主要在地上活动,有时也停歇在灌木上。常突然从地面垂直飞起,边飞边鸣,直上高空,连续拍击翅膀,并能悬停于空中片刻,再拍翅高飞,有时飞得太高,仅能听见鸣叫而难见鸟,鸣声清脆悦耳。降落时常两翅突然相叠,急速下坠,或缓慢向下滑翔。

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属杂食性。主要食物有禾本科、沙草科、蓼科、茜草科和胡枝子等植物性食物,也吃少量麦粒、豆类等农作物。动物性食物主要有象鼻甲、蚂蚁、鳞翅目、鞘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南部地区繁殖期较北部地区要早些。通常营巢于地面凹处,巢多置于草丛中或树根与草丛旁,隐蔽较好,但有时也置巢于裸露的地面上,巢旁无任何植物隐蔽。巢主要由枯草茎、叶构成,内垫有细草茎和须根。巢呈杯状。每窝产卵3-5枚。卵淡灰色或灰白色、被有褐色斑点,也有被紫色或近绿色斑点。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分布范围

分布于菲律宾、中国台湾岛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台湾南部。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