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乳香炮制方法与标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乳香炮制方法与标准

【药材来源】

乳香为橄榄科乳香树Boswellia carterii Birdw.及同属植物Boswellia bhawdajiana Birdw.树皮渗出的树脂。春、夏两季均可采收。采收时将树干的皮部由下向上顺序切伤,使树脂从伤口渗出,数天后凝成块状即可采收。

【古代炮制方法】

唐代有研法(《产宝》)。宋代有炒制(《证类》),米制、姜制(《总录》),醋制(《局方》),酒制(《洪氏》),竹叶制(《宝产》)、去油制(《扁鹊》)法。明、清时代增加有煮制、煅制(《普济方》),焙制(《保元》),炙制(《景岳》),乳制(《大法》),黄连制(《普济方》),灯心制(《奇效》),童便酒制(《金鉴》)等炮制方法。此时,其炮制方法有16种之多。

【现代炮制方法】

1、乳香: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捣碎。 2、醋乳香:取净乳香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冒烟,表面微熔,喷淋米醋,再炒至表面呈油亮光泽,取出放凉。乳香每100kg用米醋5kg。 3、炒乳香:取净乳香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冒烟,表面黑褐色显油亮光泽,取出放凉。 4、灯心制乳香:取净乳香用文火炒至表面微烊化,加入灯心草,拌炒至质酥松,取出,簸去灯心草,同时捣碎。乳香每100kg用灯心草6.25kg。 5、煮乳香:取乳香加水烊化,滤去木屑、沙石,用文火煮至滴水成珠而下沉,取出,摊放在平面板上,趁热切成方块,晾凉。

【饮片性状】

乳香呈不规则乳头状小颗粒或小固块状,表面深黄色,半透明,稍有光泽,附有白色粉尘;质坚脆,有黏性;气香,味苦辛。醋乳香表面深黄色,显油亮,略有醋气。炒乳香表面油黄色或黑褐色,略透明,质坚脆,有特异香气。灯心制乳香表面为油黄色,略透明,质酥脆,气特异。煮乳香为小方块形,表面深黄色,质脆,有特异香气。

【质量标准】

乳香珠杂质不得过2%,原乳香不得过10%,索马里乳香含挥发油不得少于6.0%(ml/g),埃塞俄比亚乳香挥发油不得少于2.0%(ml/g)。 【炮制目的】乳香味辛、苦,性温。归心经、肝经、脾经。具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的功能。 生乳香气味辛烈,对胃有较强的刺激性,易引起呕吐,但活血消肿止痛力强,多用于瘀血肿痛或外用。制后降低其挥发油含量,缓和刺激性,利于服用,便于粉碎。醋炙乳香可增强活血止痛,收敛生肌的功效,并可矫臭矫味。故临床多制用,用于心腹疼痛,痈疽肿痛等症。

【应用选择】

1、生用

(1)跌仆新伤:常与没药、血竭、红花、麝香等同用,具活血散瘀,行气止痛之效,如七厘散(《良方集腋》)。配伍没药、川芎、白芷、赤芍、丹皮、生地、炙甘草,可治跌仆伤筋,如乳香定痛散(《张氏医通》)。

(2)疮疡不敛:常与没药、寒水石、冰片等研粉,外敷患处,具有去腐生肌,止痛的作用,可治痈疽肿毒溃后,经久不敛,气血凝滞,疮疡痛不可忍,如乳香定痛散(《外科发挥》)。

2、制用

(1)痈疮肿痛:常与没药(去油)、雄黄、麝香同用,具有消肿止痛作用,可治痰湿阻滞而致的痈疮肿毒,坚硬疼痛,未成脓者,如醒消丸(《外科证治全生集》)。

(2)风寒湿痹:常与羌活、秦艽、当归等同用,具活血通络,伸筋止痛之功,如蠲痹汤(《百一选方》)。

(3)心腹诸痛:常与没药、川芎、丁香等同用,能增强行气止痛的作用。用于心血瘀阻,心胸疼痛或绞痛,以及一切痛症。与苏合香、檀香等同用,具有理气宽胸,止痛作用,用于心绞痛,胸闷憋气,如冠心苏合丸(《中国药典》)。

(4)血滞经闭:常与大黄、香附、延胡索等同用,增强活血通经的作用,用于妇女血滞经闭,产后腹痛,症瘕腹痛(《李念先手集》)。

【现代研究】

用GC内标法测定了乳香生品、醋制品和水制品中乙酸辛酯和1-辛醇的含量。结果表明,生乳香乙酸辛酯和辛醇含量高,醋制后均略有下降,水制后明显减少。比较了不同炮制品的挥发油及树脂的含量及薄层行为,结果表明,炮制前后挥发油及树脂的薄层行为一致,说明化学成分变化不大,挥发油及树脂的含量随炮制程度不同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炮制前后药理作用的研究,表明树脂有一定的镇痛作用,挥发油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亦有认为镇痛的有效部位是挥发油,且无催吐作用,建议生用。

炮制工艺研究有提出120℃烘代炒、150℃烘3分钟、香附末炒、夹层锅煮后过滤浓缩冷却、灯心草炒、酒醋共煮等。

乳香主要含树脂、树胶和挥发油。其挥发油有毒,对胃有刺激性而致呕吐,经毒性试验和对家兔的刺激性试验,证明乳香挥发油具有明显的毒害作用和强烈的刺激性,因此,应通过炮制除去部分挥发油,以缓和刺激性,减少不良反应。用不同方法炮制乳香,挥发油含量均有降低,其中加热温度在315℃以上的炮制品,其挥发油的含量极少或几乎除尽。药理实验证明,乳香镇痛作用的有效成分为挥发油,因此,乳香在炮制过程中温度不宜过高,以免使树脂发生“质变”。

据实验,江西法炒制乳香,其挥发油含量降低57.5%,折光率增大;药理实验,未发现江西法炒制乳香有呕吐的现象。故此,江西传统炒制乳香,既减少了对胃的刺激性,又消除了呕吐的副作用。

【附】

1、近代炮制方法还有麸炒制、茯苓炒等。 2、文献摘录“入丸散微炒杀毒,得不粘”(《证类》)。“每斤用灯心四两同炒,炒至圆脆可为粉为度,扇去灯心磨粉用”(《全生集》)。

【总结】

乳香从唐代开始使用不同的炮制方法,如水飞、制、风干研等。近年各地的炮制规范中收载的大多是醋制法。主要作用是除去部分挥发油、消除对胃的刺激性。宋代提出“炒”、“醋制”,并认为是可去毒而不枯的加热方法,现在全国乳香的炮制方法大体上仍保留醋炙法。研究表明,醋炒乳香外观颜色佳,气味好,质脆易碎,炮制过程中烟雾刺激小,故醋炒为最优炮制方法。

对于失传的黄连炙、姜炙、人乳炙、童便酒炙、灯心草同炒制等法,应予进行研究,以便发掘整理。

关于乳香的炮制意义、目前有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一种认为乳香挥发油具有毒害作用和刺激性,容易引起恶心、呕吐等反应。乳香的炮制意义为除去其部分挥发油,“去油而除毒”。另一种观点认为,药理实验证明,乳香镇痛作用的有效部分位于挥发油,炮制过程中致使乳香挥发油大量散逸是对药材的浪费,乳香宜生用或提取挥发油用。有关这两方面的观点均需进一步研究来验证。

[1]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规范》)。

二、切制 捣碎(《规范》)。

三、炮炙

1.醋制 取净乳香,加醋拌匀,焖透,置锅内炒至表面光亮,取出,放凉。每乳香100kg,用醋5kg(《药典85》)。

2.炒制

(1)取净乳香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光亮时,取出,放凉(《药典85》)。

(2)取净乳香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冒烟表面显油亮光泽,取出放凉(《规范》)。

3.茯苓制 取乳香拣净杂质,成块的捣碎成粒状。加半量的茯苓粉,先将茯苓粉放入锅内用文武火炒热,然后放入乳香迅速用锅铲铲到锅底压碎拌炒,防止粘结成块,炒至浓烟上升乳香发泡成珠,现紫黄色,取出摊开,放冷(《云南》)。

4.麸制 取净乳香,大者剪成小块,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出油时,撒入麸皮,继续拌炒至油被麸皮吸尽,药体发胀呈珠状为度,取出,除去麸皮,放凉。每乳香1kg,用麸皮0.5kg(《河南》)。

5.煨制 取净乳香,大者砸成小块,另取沙子置锅内,加热至100℃以上,然后铺上纸2-3层,上摊乳香块,继续加热至出油时,用筷子轻轻翻动,并换纸2-3次,至乳香呈珠状,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河南》)。

6.煮制 取乳香加水烊化,滤去木屑、沙石,用文火煮至滴水成珠而下沉(《江苏》)。

7.灯心草制 取净乳香用文火炒至表面微烊化,加入灯心草拌炒至质酥松,取出,簸去灯心革。用时敲碎。每乳香100kg,用灯心草6.25kg(《上海》)。

8.酒制 取乳香块加白酒淋润4小时,至酒被吸尽,用微火烘2昼夜,至油透在纸上,质脆,不粘手为度,再研细即可。每乳香块1kg,白酒60g(《集成》)。

[2]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