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书香驴徒(符志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书香驴徒》中国当代作家符志成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书香驴徒

昨日的雷雨,不仅让田园的庄稼和丛林中的树木显得格外的绿,还让天空更显得格外的清新、洁净和蔚蓝。此时此刻,融身于这美的自然中,你才真正体味到徒步乡野带来的别样情趣,但其间也不乏艰辛,这得感谢一路上,兵哥的开山刀,嘟嘟驴的清障。

驴徒路上,拾步田间,穿越丛林,一路欢声笑语;驴徒路上,累了休憩于村落,或席地而坐;驴徒路上,一张张会心的笑容,那样的情不自禁,自拍抓拍便成为了习惯……正如大山所说,我们的心情就像正午的阳光,在秀美的大自然中自由的挥洒,又像那乡间的浮云,轻快的翱翔。

的确,我们欢乐的笑容,给这本来宁静的乡村带来了一丝骚动,也给他们带来了全新的生机。大山作为召集者、领队,他把此行定为“爱心书香徒”,一点都不为过。一路上,大家一行人,背着结伴同行113位群友捐助的,千余元善款购买的图书,那不是包袱,而是一份份沉甸甸的爱。大山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他说的话,写的文字,很具煽动性。大山说,也许是一种情感的驱使,也许是爱心天使的召唤。不知不觉间,我们来到了此行的第二站:凤潭村。

凤潭村,东英镇美鳌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目前有140多户700多口人。凤潭村有始建于1909年的百年学堂,当时叫凤潭学校,至今已有107年的历史。凤潭村,历来尊师重教,自清末以来,这里就已成为了一种传统,为此群众纷纷募捐,办起了这所学校,这是当地的第一所学校。学校从创办到解放初期,整个东英镇有条件的孩子都来这上学,学校最“辉煌”的时候,曾有70多名学生在这里就读。

到达这里,正当似火骄阳,凤潭小学校园里却是田园般的恬静,村里的干部、父老和师生们正安静地坐在树荫底下,静静地等候着我们这帮姗姗来迟的客人,此刻,校园热闹了起来。

有朋自远方来,还是徒步来的,师生们自然是不亦乐乎的。自然要相互絮叨一番,紧握着彼此的手,激动着……

村里,不少人都是凤潭小学的毕业生。学校从解放后至今,已先后培养出110余名大学生,特别是近些年,曾经上过凤潭小学的本村学生,每年都有好几个考上大学。近年来,由于村里不少人外出打工,或在镇上买地盖房,一些学龄儿童也被父母带到镇上、县城甚至海口读书,留在村里的孩子一年比一年少。

村长王寿能说,前年在村里上一、二年级的还有10多个,去年有9个,而今年秋季仅剩3个了。目前,他们正在积极做家长的思想工作,争取让正在镇中心校上一年级的几名学生,以后回凤潭小学读二年级。现在村里约有10个孩子在镇上的幼儿园上学前班,明年争取让他们回村里上一年级。

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走着看着,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母校——博郎小学。我的母校创建于1911年11月20日,比凤潭小学晚两年,至今也经历百余年。现为完全小学,有7个教学班(含学前班),全校师生一百二十来号人。一百多年来,母校包括聘请和解放后上级任命的校长共24位(2011年的统计数字),培养出来的学生数以万计,为国家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民国时期,有留法博士符迪才,有毕业于南京中央军校炮科的符迪志等。据说符迪才是民国以来临高的第一位博士,而符迪志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发明了准确度很高的大炮瞄准器。最近几年,母校每年小考都有学生考上临高中学,看来比凤潭小学强多了。

大山说,大家拿出背包里捐赠物品,摆放齐整。哪怕此时的你再苦,再累,当你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望和期待的目光,我想你的付出,你的劳累,也会被孩子们那种渴望和期待所驱散,取而代之的欣慰无比。赠书仪式结束,合影留念后,我们在王牧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小学对面的基督教堂。

坐在教堂里,宏伟的建筑,庄重肃穆,王牧师关于上帝耶稣的讲述,无不引人入胜静坐聆听,他虔诚的坚信,我们的爱心之旅,一定能给他们的百年老校带来生机和不一样的传承。原来,他们都是基督教徒,难怪刚才在学堂旧址,房梁上没有香案;原来,他们信奉耶稣,而不是孔夫子。

王牧师还向我们讲述了基督教在临高传教的基本情况,并赠予我们《圣经》,愿上帝保佑我们。我是土生土长的地道临高人,虽然不皈依佛门也不信奉基督,但我还是欣然收下那本《圣经》,不为别的,只因结伴到此,邂逅上帝耶稣,也是缘份使然。

告别上帝耶稣,告别百年学堂,告别这里的父老和师生,我们又整装出发了,目标:高山岭。 [1]

作者简介

符志成,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居临高县临城镇,出版有《心路凡尘》随笔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