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鄉暮炊煙(於曉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鄉暮炊煙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鄉暮炊煙》中國當代作家於曉斌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鄉暮炊煙

時候生長在農村,無論太陽冉冉升起或夕陽西下之時,隨時隨地都能看到這樣美麗的情景:縷縷炊煙準時隨柔柔的風裊裊升起,又緩緩地散去,盤桓在一棵棵枝枝丫丫的樹上,或瀰漫於一間間叫做「家」的屋頂上,就像我們到外地出差或旅行時看到的路標,準確無誤地引導着在外的遊子回家……

忘記了在哪裡讀過:「每個人夢裡都有一個故鄉,而中國人的故鄉夢中,斷斷少不了這樣一些意境,遠山近岑、芳草斜陽、泊舟煙渚、擊揖中流,小巷人家、楊柳輕颺……這一切仿佛正在漸漸遠去……」

哲人說,上帝創造了鄉村文明,人類創造了城市文明。但城市雖已成為當今最強大的王國,可它的繁華和奢靡,卻成了無數人精神陷落的理由。如今,隨着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的遷移,或科學技術的進步(如煤氣、天然氣的出現),這或濃或淡的炊煙,已淡出了久居在用鋼筋混泥土構築的城市人們的生活範疇,而以或詩或詞或畫或文的形式,成為一曲曲歌詞詩賦平平仄仄的韻腳,化作倦客思歸、午夜夢回時安放靈魂的精神家園;成為一種點到為止的妙曼丹青的意境,成為鑲嵌在遊子心中永不褪色的鄉土畫卷。

記得兒時,最喜歡春秋季節,氣溫不冷不熱,是玩耍的最佳。放了學,我們不急於回家,同一個村的小夥伴常常是背了書包,仨一夥倆一群,不約而同地走向村東頭的一片開闊地。藏貓貓、彈玻璃球、老鷹抓小雞……盡情地瘋一陣子。盡興時,常常是忘了時間,忘了回家,也忘記了吃飯。

其實,就在我們痛痛快快玩耍之時,一戶、兩戶,三戶……或白,或青,或灰的炊煙從高低不一的煙囪里次第升起。此時,總有母親的呼喚聲伴隨着屋頂炊煙的冉冉升起不停地傳來,即使藏在四角旮旯里玩藏貓貓的夥伴,也能嗅覺靈敏地地辨別出母親呼喚的方向。儘管許多夥伴依舊戀戀不捨、玩趣正濃,但總有三兩個耳尖眼尖的孩子率先發現自己的母親,就大聲地甩下一句「我先回家吃飯了」,於是大家也只好一鬨而散,尋着自家炊煙的方向一溜煙兒跑回家。

我常常這樣想,有用炊煙蒸熟粗茶淡飯的地方就應該叫鄉村,有被鄉音土語點燃的魂牽繞的感情就是鄉情,有抵達時的眼淚離開時的回首的一往情深就叫鄉戀。也許正是因為這濃濃的情結,無論千帆過盡,世事飄忽,只要聞到那縷飄着農家飯菜清香的炊煙,只要看見隨意舒展、彎直隨風的炊煙,就不會迷失在繁華中。

最美的風景,不在遠方,只在當年。很多長期漂泊在外的人兒都這樣說。一個人生活長期在異鄉或異域,如偶爾遇到一處與故鄉草木相似的山水、一縷炊煙,或一座石橋、一條古巷,哪怕是一莖草葉,一堆瓦礫,常常也會駐足、凝望,甚至潸然淚下,成為慰藉靈魂的經典。

裊裊炊煙,因家而生,因愛而暖。炊煙雖普通平凡,但代表着一種純淨的自然風情,更多地是它承載着母親溫暖的愛意,洋溢着氤氳的鄉情。炊煙像一條條飄帶,連接着靈魂和生命,是理不清的鄉戀,剪不斷的鄉愁。裊裊不絕的炊煙里,有我們童年時的歡樂,壯歲時的風景,暮年時的記憶和緬懷。我們生命里的諸多因子,譬如淳樸,譬如善良,譬如包容,一如炊煙者,它表現的出的是農家人的人性之美——純淨和與世無爭的淡泊。

「暮色罩大地//想問陣陣炊煙//你要去哪裡//夕陽有詩情//黃昏有畫意……」鄧麗君的《又見炊煙》不時在耳邊響起。我想:一個人只要懂得了炊煙,就懂得了父親勞作時流淌着的帶鹽的汗水,就懂得了母親收穫莊稼時瘦如彎月的腰。只要懂得了炊煙,也就懂得了珍惜,懂得了好好珍惜當下,好好把握未來。因為在這些平平仄仄或平平淡淡的日子裡,在這些最普通、最平常的炊煙里,有我們自己的影子,有我們父母親的影子,有我們父老鄉親的影子,儘管或淡或深,或遠或近,但總擁有一份暖意洋洋的溫情。

如今,生活在繁華的城市一隅,總是祈望或憧憬,在工作的閒暇,佇立在一抹月光下或靜立於窗前,回首並細細咀嚼生命里的那縷小小的炊煙;或路遇一村莊,在晨霧、霞光里,邂逅曾經的美麗、安然的意境,在這樣的恬美中天荒地老。[1]

作者簡介

於曉斌,日照市作家協會會員,有作品在《青島文學》《中國校園文學》等60餘報刊發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