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乡暮炊烟(于晓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乡暮炊烟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乡暮炊烟》中国当代作家于晓斌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乡暮炊烟

时候生长在农村,无论太阳冉冉升起或夕阳西下之时,随时随地都能看到这样美丽的情景:缕缕炊烟准时随柔柔的风袅袅升起,又缓缓地散去,盘桓在一棵棵枝枝丫丫的树上,或弥漫于一间间叫做“家”的屋顶上,就像我们到外地出差或旅行时看到的路标,准确无误地引导着在外的游子回家……

忘记了在哪里读过:“每个人梦里都有一个故乡,而中国人的故乡梦中,断断少不了这样一些意境,远山近岑、芳草斜阳、泊舟烟渚、击揖中流,小巷人家、杨柳轻飏……这一切仿佛正在渐渐远去……”

哲人说,上帝创造了乡村文明,人类创造了城市文明。但城市虽已成为当今最强大的王国,可它的繁华和奢靡,却成了无数人精神陷落的理由。如今,随着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或科学技术的进步(如煤气、天然气的出现),这或浓或淡的炊烟,已淡出了久居在用钢筋混泥土构筑的城市人们的生活范畴,而以或诗或词或画或文的形式,成为一曲曲歌词诗赋平平仄仄的韵脚,化作倦客思归、午夜梦回时安放灵魂的精神家园;成为一种点到为止的妙曼丹青的意境,成为镶嵌在游子心中永不褪色的乡土画卷。

记得儿时,最喜欢春秋季节,气温不冷不热,是玩耍的最佳。放了学,我们不急于回家,同一个村的小伙伴常常是背了书包,仨一伙俩一群,不约而同地走向村东头的一片开阔地。藏猫猫、弹玻璃球、老鹰抓小鸡……尽情地疯一阵子。尽兴时,常常是忘了时间,忘了回家,也忘记了吃饭。

其实,就在我们痛痛快快玩耍之时,一户、两户,三户……或白,或青,或灰的炊烟从高低不一的烟囱里次第升起。此时,总有母亲的呼唤声伴随着屋顶炊烟的冉冉升起不停地传来,即使藏在四角旮旯里玩藏猫猫的伙伴,也能嗅觉灵敏地地辨别出母亲呼唤的方向。尽管许多伙伴依旧恋恋不舍、玩趣正浓,但总有三两个耳尖眼尖的孩子率先发现自己的母亲,就大声地甩下一句“我先回家吃饭了”,于是大家也只好一哄而散,寻着自家炊烟的方向一溜烟儿跑回家。

我常常这样想,有用炊烟蒸熟粗茶淡饭的地方就应该叫乡村,有被乡音土语点燃的魂牵绕的感情就是乡情,有抵达时的眼泪离开时的回首的一往情深就叫乡恋。也许正是因为这浓浓的情结,无论千帆过尽,世事飘忽,只要闻到那缕飘着农家饭菜清香的炊烟,只要看见随意舒展、弯直随风的炊烟,就不会迷失在繁华中。

最美的风景,不在远方,只在当年。很多长期漂泊在外的人儿都这样说。一个人生活长期在异乡或异域,如偶尔遇到一处与故乡草木相似的山水、一缕炊烟,或一座石桥、一条古巷,哪怕是一茎草叶,一堆瓦砾,常常也会驻足、凝望,甚至潸然泪下,成为慰藉灵魂的经典。

袅袅炊烟,因家而生,因爱而暖。炊烟虽普通平凡,但代表着一种纯净的自然风情,更多地是它承载着母亲温暖的爱意,洋溢着氤氲的乡情。炊烟像一条条飘带,连接着灵魂和生命,是理不清的乡恋,剪不断的乡愁。袅袅不绝的炊烟里,有我们童年时的欢乐,壮岁时的风景,暮年时的记忆和缅怀。我们生命里的诸多因子,譬如淳朴,譬如善良,譬如包容,一如炊烟者,它表现的出的是农家人的人性之美——纯净和与世无争的淡泊。

“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邓丽君的《又见炊烟》不时在耳边响起。我想:一个人只要懂得了炊烟,就懂得了父亲劳作时流淌着的带盐的汗水,就懂得了母亲收获庄稼时瘦如弯月的腰。只要懂得了炊烟,也就懂得了珍惜,懂得了好好珍惜当下,好好把握未来。因为在这些平平仄仄或平平淡淡的日子里,在这些最普通、最平常的炊烟里,有我们自己的影子,有我们父母亲的影子,有我们父老乡亲的影子,尽管或淡或深,或远或近,但总拥有一份暖意洋洋的温情。

如今,生活在繁华的城市一隅,总是祈望或憧憬,在工作的闲暇,伫立在一抹月光下或静立于窗前,回首并细细咀嚼生命里的那缕小小的炊烟;或路遇一村庄,在晨雾、霞光里,邂逅曾经的美丽、安然的意境,在这样的恬美中天荒地老。[1]

作者简介

于晓斌,日照市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在《青岛文学》《中国校园文学》等60余报刊发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