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乡情(李存义)

乡情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乡情》中国当代作家李存义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乡情

三山村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魂牵梦绕的家乡

家乡让我享受生命的快乐,家乡留下了我 童年的天真、少年的纯真、青年的成长·中年的成熟和老年的怀念。家乡象磁铁一样吸引着我一有空就回去看望,家乡的美景让我欣赏不够、回味无穷,家乡的变化是我前进的动力和无限的期冀……。

家乡处于神池县的东湖坪,这块盆地南北30公里,东西20公里的地方,一马平川,自然条件较好,全乡原17个自然村(合乡后28村),1万多口人,人均9亩地,土地肥沃,70年代是闻名全省的“胡麻之乡”。家乡还出产土豆、莜麦、黑豆、谷子、玉米等作物,家乡东山有石场,西山有林场,南山有煤矿,北山有铝矿。

家乡离县城3公里,一翻海子梁坡就到了西海子公园,家乡周围有三座山,呈三角形,传说二郎神担山追太阳,到这儿压断了扁担,一会儿,他也变成了一座山,这就成了三座山,村名曰:三山。我的家乡在寨子山下,全村120户人家,500多口人,6000亩土地,村北树林森森,村东柠条如茵,村中的榆树、柳树、杨树、杏树象一顶顶大伞覆盖着村庄,村庄房屋整齐,大街两旁杨柳成行,南坡灌木,奇花异草,寨子山上摆着白色的大“忠”字,构成了一幅自然的山水画。

村西有一条常年不断流水的小溪。“小河流水哗啦啦,”这条河给家乡带来了实惠。也使这个小山村焕发了生机。童年的我常在河边放牛,河水流到村西的大坝里,夏日里,坝里水波荡漾,我们在坝里耍水,打水仗。冬天坝是洁白平面,我们滑冰,坐冰车,玩得十分开心。她给我的童年增添了无限的乐趣。

坝东就是一座庙,庙是四合头院,院内石籽铺着,东房是学校,南房是戏台,西房是仓库,正殿的三周有七位神仙的泥塑,墙上画着天堂的图案,真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大人开会,小孩念书都在这里,我的小学生活就是在这儿度过。家乡的当街有一棵三人抱不拢的大榆树,有两丈高,树冠很大,丫枝上有好多喜鹊的窝巢,人们常在树下乘凉、闲谈,我们在下面跳方、打缸。

村南有个大场,秋上场里堆满了庄稼,大人把莜麦、胡麻捆子垒成一堵堵大墙,谷子、黍子、豆子堆成一座座的小山。场上切谷子的、垒个子的、铺场的,人们脸上戴着丰收的喜悦,传来了阵阵欢乐的笑声。冬天下雪后,我们用牛尾巴毛,扎成圆圈钉在木板上,扫开雪,埋上木板,我们藏在草堆里,鸟儿过来觅食,就让套住了,我们跑过去捉住鸟,埋好再套。我忙得把脚手冻了也不觉,不吃饭也不饿。我们套得鸟有画眉、家巴、大角、好毛……,这里真有无穷无尽的乐趣啊!

夏秋之季,晚霞映红了我们的笑脸,我们骑着牛回村,后面跟着白的羊群,踢起了乡土的气息,笑声里扬起了歌声还夹着羊官“叭、叭、叭”的鞭子声,这声音随着晚风,飘得很远很远……。

家乡秋天的清晨,旭日东升,霞光万道。我站在上街远望家乡四周的田野,一行行高大的杨柳树把家乡土地分成一块块方格田,地里一片片葵花笑得满面金黄,一块块的胡麻成了蓝色的海洋,一畦畦的莜麦翻着碧绿的波浪,一条条的乔麦象棉花开放,这一切好象雨后的彩虹横放在家乡的大地上。

那是1968年冬天,30名北京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家乡安家落户的,他们的到来给家乡带来了生气。

母亲让出房子,刷好墙、泥好炕,象迎亲人把三名知青接到家里来,母亲教他们烧火、做饭、干农活。他们刚来不适应农村,想家了就集体哭,集体唱,开会还戴着口罩。他们白天和社员劳动,早晚还在民兵连操练,教唱歌。他们学会了平田整地、耕地抓粪、赶车割田,女知青杨秀兰和村里青年刘义结了婚,决心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他们和乡亲建起了大寨梯田,建成了防风林带。他们培育的优种胡麻,推广全县,他们和家乡青年排练的《白毛女》,从乡里演到县里,又从县里演到州里,还得了奖。

记得1970年秋,家乡种着春豆有一人高,一苗豆有六层角角,乡亲们割不完,县上的干部和大会战,还在地里整开场面打豆,才完了。这年一个工开支了3元钱,当时真是天文数字。乡亲们还凿山拉石,盖起了一排排的石窑,办起了砖瓦厂,家乡成了学大寨先进单位。

春节家乡叫过年。当时我们孩子盼过年,大人、穷人怕过年,过年穷人是过关。回想家乡过年的情景,我对这话的体味太深了!我家有五口人,忠厚老实的父亲,常年风里来雨里去辛勤劳碌,队长说一年几个工,就是几个;分多少粮就是多少,毫无怨言。母亲累死累活扛着大男人活,含辛茹苦抚养我们姊妹三人,并供我和哥哥念书。全家一年到头缺吃少穿,每到过年,全家喝上一顿莜麦鱼鱼就算过好年啦!我看到父母的那股难劲、苦劲、忙劲、熬劲、犟劲、拼劲真叫人刻骨铭心!现在我们姊妹三人都过上了好日子,我和哥哥都都是文化人又是国家工作人员。但这桩桩件件的往事,一幕幕的生活写照永远记在我的心中,也永远成为我生活道路上的动力。

令人欣喜的是家乡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乡亲们勤劳治富,科教兴村,他们认识到:长期以来,靠天吃饭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家乡人民自力更生,集资10万元打深井,在水利局的支援下,苦战三个月,一口500米的井打成了。整整抽了三天水也没退,水流到地里,人们甜在心里,笑在脸上。又建起了水站,可供附近8个村的水。家乡更富了,盖起了一排排新瓦房,建起了变电站、收费站、粮食加工厂、风力发电场,硬化了通往县城的公路。近年来,家乡人民在脱贫攻坚、圆梦小康进程中,首先,村干部把自来水管村民的家中,硬化了村里的大街小巷培,新建了“党员活动中心”办公室,中国航信公司拔款扶贫,第一书记组织建起了文化室、爱心超市,买回7000只青年鸡发给乡亲,扩大了家乡的养殖事业。家乡东北沿山架起了铁路大桥,东西贯通了高速公路,两路像两条巨龙盘绕着家乡,给家乡插上腾飞的翅膀。今年,神池县委在家乡的五连山底投资6000万元,建成了一个中水调蓄水库__东湖,库区占地面积184.14亩,蓄水面积10.51平方米,蓄水量61.03万立方米,水库里放着县城污水经过处理的中水,日注量0.4万立方米,能灌溉上万亩良田。水库方便了家乡人民绿化、修建、牲畜饮用,水库把家乡的旱地直接变成了水浇地,它也促进了家乡旅游业的发展,给家乡带来了生态、经济、景观三大效益。特别使家乡成为省、中央要求的高标准农田项目村。目前,家乡成立许多种植、养殖合作社,建起体育场、农家超市, 村民吃得自来水,电视是户户通,网线接到家里头,村里有医生,看病能报销,种地有补助,老人领上养老金,孩子们念书全免费。农副产品有网店,种地机械化,养殖现代化,一年干不了几天的活,其余时间上网、看书、下棋、跳舞、扭秧歌,真是心里乐开了花。[1]

作者简介

李存义,山西省神池县人,山西省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中学高级教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