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達摩•悉達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喬達摩‧悉達多(Siddhāttha Gotama,約生於公元前五世紀),音譯又譯作悉達羅他、悉達、悉多、悉陀,意譯則作一切義(事)成。為佛教創始者釋迦牟尼(Śākyamuni),尚未覺悟前而身為釋迦族太子時的之名。
二千五百年前,東北印度的喜馬拉雅山麓,由釋迦族建立的貴族共和國之一的迦毗羅衛國(Kapilavastū),當時的國王,姓喬達摩,屬剎帝利種,名淨飯王,娶天臂城國王的女兒為妻,名摩耶夫人(Siri Maya,生年不詳,約卒於公元前563年)。據西晉僧人釋法炬(公元259年-公元307年,另一說為公元309年-公元358年)所翻譯的《佛說灌洗佛形像經》記載,摩耶夫人於四十五歲時,於四月八日在藍毗尼園(Lumbini,現今尼泊爾境內)的無憂樹下生下悉達多。佛經描述悉達多初降人間,即能自行七步,並舉右手說:「我於天人之中,最尊最勝!」(意思為「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摩耶夫人在生下悉達多後的第七天病逝,嗣後即由同時嫁給淨飯王的摩耶之姊,摩訶波闍波提夫人(Mahāprajāpati,生卒年不詳,漢譯為「大愛道」)扶養長大。悉達多七、八歲時,從跋陀羅尼婆羅門,受學《梵書》等六十種書,又從武師學習諸般武藝。十四歲出城郊遊,先後在各個城門遇見佝僂老叟(老人)、命垂病患(病人)、出殯死屍(死人)等震懾人心的悲慘景象,最後,遇見一位出家人(沙門),這番機緣,讓他深刻體悟到無法掌握的變異人生,而興世間無常之感,並產生出家修道之念。十六歲時,淨飯王憂慮悉達多出家,為他建立春、夏、冬三間宮殿(三時殿),廣聚美女、珍寶,用以挽留悉達多。十九歲,納天臂城主之女耶輸陀羅為妃,生一子叫羅睺羅(Rāhula)。然而,豪華的宮廷,情愛的迷醉,都不能挽留悉達多為了尋求自由解脫的心愿。在二十九歲(一說十九歲)那年的某天夜裡,悉達多看了正在酣睡中的妃子及兒子最後一眼之後,便喚起他的馭者車匿(Chandaka,生卒年不詳) ,騎上白馬,疾馳出宮,離開迦毗羅衛城。拂曉時分,到了羅摩村,自行剃除鬚髮,披上袈裟,並命令車匿自行返宮,代他向父王報告他已出家的消息。
之後,悉達多到了毗舍離的苦行林,向薄伽婆仙人(生卒年不詳)求法。隨後又向數論派的仙人求學解脫之道。在苦行林中,面對這些苦行者的種種修行方式(披草衣、穿樹皮、臥泥中、躺荊棘、睡釘板、曬烈陽…),悉達多心中感觸良深,認為這些都是不究竟的方法,於是,又轉向阿羅邏迦藍與郁陀迦羅摩子兩位修習禪定的仙人習法,很快就獲得高深的禪定成就,卻仍覺得禪定雖可獲致短暫的輕安和快樂,但也無法徹底解決人生的苦惱。因之,他又離開而來到尼連禪河邊伽耶山附近的苦行林修道。
經過六年苦行生活的悉達多,日食一麻一麥,肉體雖能承受各種困苦,但形體卻日益枯瘦如柴,便毅然放棄這種自虐式的苦行,帶着消瘦羸弱的軀體,走到尼連禪河沐浴,洗淨身上的污垢,並接受牧羊女的乳糜供養而逐漸恢復體力。之後,就到附近的菩提樹下以柔軟的草葉鋪在座上,端身正念,發大誓願:「我今若不成正覺,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從此,靜心默照,思惟拔除人間之苦的解脫之道。以大慈大智的襟懷,奮勇精進的精神,在樹下盤坐四十九天後,終於在二月八日的清朗夜空中,克服內外魔障,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等正覺。成就佛果的悉達多,自內心道出讚嘆的話語:「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着,不能證得。」此刻,他徹底覺悟生命的真諦,悟透一切法無非是「緣起」的道理,所以,自稱為無上的佛陀(Buddha),皈依他的弟子們,則稱悉達多為「世尊」、「釋迦牟尼」。
而隨着佛教的建立與對釋迦牟尼的尊崇,佛教徒對於悉達多太子的身分也多所崇拜。現今佛教徒依據《佛說灌洗佛形像經》以農曆四月八日為悉達多太子誕生日,經中認為灌浴佛像能有福報功德,是以佛教徒即設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悉達多太子像,並以香湯灌浴悉達多太子像。因而佛誕日又被稱為「浴佛節」,是現今佛教十分重視之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