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乐陵市文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乐陵市文庙,坐落于山东省乐陵市城区开元路与兴隆北大街交汇路口东北侧,始建于1369年 (明洪武二年)。[1]

文庙,是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在中国古代,文庙一般具有双重功能:一是作为祭祀孔圣人的场所,所以也称孔庙;二是县学的学堂,也称为学宫,供本地学生读书之用。古代官办儒学,往往依循左学右庙之制,右为孔庙,左为学堂。

中文名: 文庙

位 置: 山东省乐陵市城区

建立时间: 1369年(明洪武二年)

重修时间: 洪武十七年

文庙简介

乐陵文庙,位于山东省乐陵市城区内,始建于1369年(明洪武二年)。洪武十七年、清康熙二十年、乾隆二十年、光绪八年,历经维修扩建。拥有明伦堂兴贤斋、育才斋、名宦祠、崇对词、忠义祠、节孝祠、戟门、棂星门等建筑,曾是一组错落有致、规模可观的建筑。今仅存大成殿、两庑及崇圣祠四座建筑。

建筑特色:迎门一株植于明洪武年间的直径1米粗细的古槐苍郁繁茂。进正门,沿甬路下行约150米,大成殿前,四株20多米高的古松夹道而立,直刺高天;东庑前,南北相隔10米,亦各有一株苍郁古槐,虬龙般盘踞,整个院落,显得古朴清灵,庄严肃穆。现保存完好的大成殿是一座庑顶殿式明代建筑。宽11米,长20.8米,高9.88米。内外分别有红漆合围圆柱12根擎立。斗拱叠罗,飞檐插天。殿顶覆盖琉璃瓦,分红、黄、绿各色,中间组成一大菱形图案。正脊中有五条金龙戏珠,两端翘起鸱吻、垂脊、戗脊近端有跃鱼、蹲兽,相间排列。

大殿共五楹,甬路两旁,东西庑各七;大殿东北20步有崇圣祠三楹。设计精致,组合细密。更令人惊叹的是,整个大成殿,包括殿顶和12根做支撑的圆柱,整个主构架全是木质结构,若大个建筑都用木楔铆接,竟没用一钉。在古代,孔子被奉为 “大成至圣先师”,所以作为祭孔主要场所的这个殿就叫做 “大成殿”。

历史由来

据传孔子周游列国,途经乐陵时,正值金秋,深为漫野遍地绿潮涌荡、千家小枣射云红的美景所感染、陶醉,走访中又见此地人杰地灵、民风淳厚,遂决定在此设坛讲学。于是,便在现文庙处租屋设坛,讲学半年,“倾学者千余人”。后来,那些受过圣人教诲的乐陵学子,便集资把学屋买下,并在正厅塑圣人像,代代供奉。到明洪武年间(即1369年),当时的乐陵县令欣喜当地学风之盛,感念圣人恩泽,遂上报朝廷,筹建文庙。

据清《乐陵县志》载:乐陵文庙在它最辉煌的时候,明代万历年间,大约是在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乐陵知县王登庸任职期间,除了我们所看到的大成殿、东廊庑、西廊庑、崇圣祠、训导处五间外,还有东西庑各十四间、戟门三间、东有名宦祠三间、西有乡贤祠三间、前有棂星门三座;在大成殿的东侧,还有五间明伦堂,明伦堂的左边有三间兴贤斋、右有育才斋三间、后面还有三间敬一亭,东又有启圣祠三间,西又有儒学大门三间;另外,在大成殿西侧和明伦堂这一组建筑相对应的还有一处教谕廨和两处训导廨,以及一处射圃。据旧乐陵县志记载,它们的构造都是:正厅三间,寝室三间,厨房二间,大门一间。可以说是一组错落有致、规模可观的建筑群。

建国后后对大成殿几次维修,使其恢复了本来面目,换燃一新。大成殿已载入《中国名胜词典》。殿前立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御制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院内古槐数株,枝干蟠空,秀拔苍劲,当植于建庙之初。文庙大成殿不仅是现存完整的一处古建筑,而且是一处重要的革命纪念地。1938年9月,肖华率八路军一一五师挺进纵队来到乐陵,成立中共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曾在此召开会议,宣传抗日,整编军队,训练干部。边区第一个抗日政权——乐陵县抗日民主政府即设于此。

另外,此处当时还作为抗日联合县政府的办公场所。在这里肖华司令员和国民政府县长牟宜之共商抗日大计,结下了深厚情谊。牟县长曾受到周恩来同志的高度赞扬。

重大意义

纵观儒学的发展史,从高山仰止的孔子一路走来,颜回、子思、曾参、孟子直到宋明理学,中华文明的圣火在一个又一个智者之间交相传递,生生不息,这些睿智、高深的哲学思想不仅影响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在今天依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人们的生活中还发挥着作用。他们雄浑刚健的文风,高峻旷远的人格,博大精深的思想,都是留给我们后人巨大的精神财富,值得继续深入发掘。

文化旅游

抗战时期,大成殿及其他建筑均有不同程度损毁。建国后,省、市(县)两级分别于1965年和1979年拨专款进行了维修。但由于疏于管理,历经20多年,文庙大成殿及两庑、崇圣祠均已破败不堪,严重损害了古城乐陵的形象。2007年,乐陵市委市政府顺应民意,把修葺复建文庙作为当年首件惠民工程来抓,拨巨款请专业古建筑工程队进行修葺。修缮一新的乐陵文庙已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乐陵历史文化游中的一个重要景点。

飞檐彩拱的庙宇,桧柏掩映的殿庑,蚀迹斑斑的碑碣,都无言地叙述着历史的沧桑;游走其间,二千多年前的那些发自内心的呼唤“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耳熟能详的谆谆教诲,在脑中也愈发鲜活起来。在这样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里,便更容易感受、触摸历史,想到生命的承载和扬弃。毕竟,比起实物的遗存,思想的影响更为恒久而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