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戲曲藝術的改革(張允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為戲曲藝術的改革》是中國當代作家張允樂的散文。
作品欣賞
為戲曲藝術的改革
父親的戲路子很寬。他既專長昆淨,也擅長崑劇小生花旦,還會拍曲吹笛。他所以能在越劇、錫劇、蘇劇的改革發展方面作出重大貢獻,首先是因為他精通崑劇生旦戲,這些生旦戲是崑劇名家沈月泉和大師沈斌泉傳教的。全國解數後,文化部成立的戲曲改進局、全國戲曲改進協會、主要抓舊劇的改造和推陳出新,上海也成立了華東戲曲研究院。由於父親勤奮的工作,卓越的成績,1954年獲得了華東行政區文化部頒發的「推陳出斯,百花齊放」榮譽證書。當時,父親接觸了一批新文藝工作者,在上海參加了蘇聯斯坦尼體系進修班,學習和吸收了斯坦尼的理論,在塑造戲曲人物方面作了新的努力,從表演上加強人物外形和內涵的結合。1952年,父親把這種藝術理論和崑劇表演結合起來,1952年參與了轟動全國的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排練,擔任技導。由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的越劇《梁祝》在上海天蟾舞台演出,一炮打響。當時,父親請母親去看新戲,我和哥哥也吵着要去看戲,父親把我們兄弟倆也送進了天蟾舞台劇場觀看這次演出。這是我幼年七歲時首次看越劇,也是第一次看袁雪芬、范瑞娟演《梁祝》。後來聽父親講,最後一場,轟的一聲巨響,墳墓裂開,祝英台躍身跳進墳墓,墓即合攏,雨過天晴,彩虹高懸,梁山伯與祝英台化為兩隻蝴蝶蹁躚起舞,化蝶飛舞、這場戲叫《化蝶》,是父親的點子,整個舞蹈就是父親首排構思導演的。尾聲《化蝶》讓觀眾深深地感動。梁山伯和祝英台生前是封建社會的殉葬品,但他們死後還是化為漂亮的蝴蝶,結合在一起,幸福自由地飛舞。是浪漫主義與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手法,是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1954年父親他參加了上海越劇越院《西廂記》的排練,擔任技導,也是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參加了赴京匯報演出。毛主席和周總理等中央領導都觀看了《西廂記》演出,還上台親切接見演員,祝賀演出成功。上海越劇院的青年演員紛紛搶着把父親擁抱上舞台,參加毛主席的接見。袁雪芬向毛主席介紹,這是我們的藝術導演,毛澤東主席微笑着和我父親握手,大家沉浸在幸福的氣氛中。周總理為了祝賀大家赴京演出成功,第二天邀請袁雪芬范瑞娟等到中南海西花廳總理家作客,父親也被邀請參加了。總理和鄧穎超設家宴招待大家,周總理笑着說:「今天我請你們吃飯。現在國家困難、糧食是國家定量的,每個人糧票要交的。錢我請客。」總親理坦率、幽默的語言,使在座的人笑聲滿堂,氣氛活躍,留下了難忘的記憶!
作者簡介
張允樂,中國散文網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