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临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临洮县隶属于甘肃省定西市,是黄河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素有“彩陶之乡”、“文化县”之称。自周安王18年(公元前384年)建置狄道县,秦昭王27年(公元前280年)始设陇西郡以来,一直为郡、州、道、府、县治所在地,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狄道县为临洮县。

临洮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部,全县总面积2851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08万亩,其中水浇地38万亩,人均耕地2.23亩。全县海拔1730--3670米,年平均气温7℃,年降水量317--760毫米,无霜期80--190天。临洮县位于洮河下游,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四付区。有林地面积123.4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2.6%。洮河一级支流78条,其中面积大于5平方公里的支流45条2467.85平方公里,长度1公里以上的大小支毛沟共3839条,沟壑密度1.44公里/平方公里。

近年来,临洮相继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中国花木之乡”、“中国花卉之乡”、“全国双拥模范县”等殊荣。[1]

建制沿革

临洮,古称狄道,地处古丝绸之路要道、唐蕃古道要冲,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素有“彩陶之乡”的美誉。

秦献公元年(公元前384年),灭西戎部族狄,设置狄道县,为临洮建县之始。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设置陇西郡,郡治为狄道。

东晋十六国时,前凉改置武始郡。

唐朝初期,置临州,后置狄道郡。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吐蕃连陷秦、渭、洮、临四军,狄道陷于吐蕃。

五代十国时期,仍属吐蕃所有,改称武胜军地。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改武胜军为镇洮军,后升镇洮军为熙州,建置熙河路,治所设熙州。

金、元、明、清均置临洮府,府治狄道。

清乾隆五年(1740年),迁府治于兰州,建狄道州。

民国二年(1913年),降州为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狄道县为临洮县。

1949年8月16日,临洮和平解放。1949年7月,中央西北局决定设立临夏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临洮、洮沙二县属临夏分区。1950年5月,撤销洮沙县并入临洮县,划入定西分区。1961年12月,设立临洮专区。1963年10月撤销,划归定西专区。

行政区划

现辖洮阳、八里铺、新添、辛店、太石、中铺、峡口、窑店、龙门、玉井、衙下集、南屏12个镇,红旗、上营、站滩、漫洼、连儿湾、康家集6个乡,共辖18个乡级政区;辖有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323个村民委员会。[2]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临洮县全县总面积2851平方公里,地处东经103°29'至104°19',北纬35°03'42至35°56'46之间,陇西盆地西缘,青藏高原东边,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部。东临定西市安定区,北接兰州市,南连渭源县,西与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广河、康乐县接壤。地形呈狭长状,南北长103公里,东西宽78公里,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县城距省会兰州80公里[3]。

地形地貌

临洮县位于甘肃中部干旱地区,海拔1620~3670m,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形地貌总体上属于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但分布区域地形变化差异很大。南部高峰重叠,陡峻挺拔,洮河峡谷,山青水秀;东部梁峁相接,沟壑纵横,荒山秃岭,干旱贫困;西部为洮河盆地,平坦开阔。

临洮县红旗丹霞地貌,在红旗乡境内,洮河西岸,在悬崖上可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细密均匀的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气候环境

临洮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7℃(最高气温34.6℃,最低气温-29.5℃),无霜期80-190天,年平均降雨量317-760毫米之间,蒸发量1400毫米以上,70%以上的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

生态植被

临洮县位于洮河下游,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四付区。有林地面积123.4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2.6%。洮河一级支流78条,其中面积大于5平方公里的支流45条2467.85平方公里,长度1公里以上的大小支毛沟共3839条,沟壑密度1.44公里/平方公里。[3]

水能资源

黄河上游最大的一级支流——洮河从海巅峡入境,于茅笼峡出境流入刘家峡水库,纵贯9个乡镇115公里,流域面积264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47.2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出境径流量46.1亿立方米,临洮县段水力理论蕴藏量32万千瓦。

矿产资源

全县共发现各种矿产资源产地34处,分属2大类12个矿种。其中金属矿4种,主要是铜、铁、钨及砂金矿,产地12处;非金属矿8种,主要是白云岩、玉石、方解石、花岗岩、石灰石、萤石、滑石及石英砂,产地22处。

区域人口

2016年末全县常住人口51.4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7.0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3.12%,比重比上年提高1.49个百分点;乡村人口34.4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66.88%,比重比上年下降1.49个百分点。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2.54‰,比上年上升0.05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79‰,下降0.0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75‰,上升0.05个千分点。

综合概述

2016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06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86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18.27亿元,增长8.9%;第三产业增加值30.93亿元,增长8.2%。三次产业结构为23.20:28.52:48.28。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0.9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上升0.17个和0.73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5.86%、32.75%、51.39%。人均GDP为12469元,比上年增加969元,增长8.4%。

2016年末,全县单位从业人员30960人,比上年增加2388人,增长8.35%,其中在岗职工29916人,增加2145人,增长7.72%。城镇新增就业549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1%。

全县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7.43亿元,比上年增长11.06%,其中,国税部门完成2.4亿元,增长83.6%;地税部门完成3.3亿元,下降17.6%;财政部门完成1.72亿元,增长25.7%。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5亿元,增长5.28%。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9.26亿元,比上年增长7.42%。

第一产业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29.47万亩,比上年增加1.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7.89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0.59万亩,粮经比为68.4:31.6。粮食总产量达到21.34万吨,下降9.2%,其中:夏粮4.15万吨,下降4.3%。全年粮食单产242.8公斤,比上年亩减产24.2公斤。

全县年末大牲畜存栏6.39万头,减少0.78%;猪存栏18.01万头,减少2.64%,牛存栏5.03万头,减少0.2%,其中奶牛0.82万头,减少8.89%;羊存栏25.32万只,减少4.7%;鸡存栏93.08万只,减少7.22%。畜牧业增加值41655.6万元,占农业增加值的27.26%。

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3.1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66%。机耕地面积为80.1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5.37%。

全年新修水平梯田4.26万亩。化肥消耗总量8.03万吨,增长0.78%,化肥施用量(折纯)2.26万吨。农村用电量8825万千瓦小时,增长0.28%;地膜覆盖面积46.06万亩,增长20.61%。

第二产业

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8.64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87亿元,增长11.5%;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1.77亿元,增长9.8%。

规模以上工业中,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五大主要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07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88%,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实现增加值4.27亿元,增长29.3%;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增加值0.67亿元,增长11.5%;医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0.16亿元,下降6.2%;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0.42亿元,下降18.1%。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9亿元,比上年增长1.4%;产品销售率为96.9%,;实现利润总额-228.3万元,下降92.9%;税金总额2509.5万元,下降11%。

全县实现建筑业增加值9.62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0.69亿元,下降14.49%;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0.46亿元,下降13.04%。

第三产业

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32亿元,比上年增长9.6%。按销售单位所在地统计,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37亿元,增长9.9%,其中城区(县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7亿元,增长14.1%;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5亿元,增长8.3%。

批发业、零售业分别实现商品销售额14.08亿元、20.92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4.5%、14.1%;住宿业、餐饮业分别实现营业额1.23亿元、2.72亿元,分别增长14.3%、15.0%。

全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14亿元,比上年增长0.6%。

全县邮政行业实现业务收入1179万元,增长9.83%。

全县电信行业业务收入2.82亿元,比上年增长18.42%。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1.82万户,比上年下降15.38%;移动电话用户45.75万户,增长3.21%。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3.29万户,比上年末增长61.66%。

全年县内旅游人数77.25万人(次),增长32.5%,旅游收入3.94亿元,增长25.1%。[4]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全年科学技术支出2914.19万元。荣获省专利二等奖1项。取得各类科技成果3项。受理专利申请78件,比上年增长32.05%;授予发明专利权5件,下降16.7%。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0.30件。

申报各类科技项目14项,下达项目资金160万元。申报专利78项,其中发明21项,实用新型43项,外观设计14项,授权52项。选派科技特派员208名。临洮平长现代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甘肃东化催化剂有限公司2家企业申报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育事业

2016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学校342所。其中:完全(高级)中学7所,独立初中2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含附设初中班)14所,小学371所(完全小学174所,教学点183个,九年制小学部14个),幼儿园116所(公办幼儿园91个,民办幼儿园25个),职业高中6所(民办1所),特教学校1所。

在校(册)学生79541人。其中:完全(高级)中学在校生13334人;独立初中在校生11933人;九年一贯制学校(含附设初中班)在校生1112人;小学(含教学点及九年制小学部在校生)在校生37950人;特殊教育在校生32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3377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803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94.9%,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7.13%,2016年,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2528人,上线率为40.43%,比上年提高7.21个百分点。

文化事业

全县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27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占生产总值的1.98%。年末全县共有国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档案馆1个;乡镇(街道办)综合文化站18个,农家书屋324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终端接收站点323个;建成乡村舞台288个;更新农家书屋183个,更新补充图书106种2.4万册;建成城市数字影院1个。

全县有广播电视台1个,发射主站1个、辅站16个、补点站45个,有线电视用户1.2万户,全为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35%;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29%。

医疗卫生

全县共有卫生机构32个,其中:医院2个、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19个、妇幼保健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健康教育所1个、红十字会1个、合作医疗办公室1个、民营医院5家。编制床位1497张,实有床位2000张。年末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441人,其中:执业医师484人,执业助理医师99人,注册护士1334人,检验人员95人,药剂人员213人,其他卫生人员216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人数达44万人,参合率达到98.01%,全年为57457位参合农民报销住院医药费14203.96万元,人均报销2472元。

体育事业

全县共有体育场地967个,体育馆3个,场地面积82万平方米,馆内面积1.2万平方米。新增公共体育场地面积14万平方米,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25平方米。

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23元,比上年增长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781元,增长5.67%;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0.9%,与上年持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94元,比上年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192元,增长16.41%;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2.9%,比上年降低4.2个百分点。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49033元,比上年增加2777元,增长6%,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50004元,增加3286元,增长7.03%。

社会保障

2016年末全县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城镇人数为5869人,比上年增长3.7%;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9100人,与去年持平;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数为23723人,与去年基本持平;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25459人,增加356人,增长1.4%;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5715人,增加400人,增长2.6%;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16674人,增加86人,增长0.5%;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为16051人,与去年基本持平;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际参保316977人,增长2.4%,参保率96.82%。全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总收入达到12711.66万元,下降1.1%;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总支出8219.61万元,增长0.4%。

年末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44万人,参合率达到98.01%,较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全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总额为2.4亿元,比上年增长44.92%。全县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1709户、3676人,共发放城市低保金1352.2万元;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21704户、73017人,共发放农村低保金1.22亿元;全县农村五保供养人数2313人,发放农村五保供养金1135.7万元;发放孤儿基本生活保障金147.1万元,共保障孤儿188人;发放城乡医疗救助资金1449.7万元,累计救助医疗对象9.55万人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534.5万元,救助城乡困难群众0.69万人;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人数6381人,共发放补贴资金892.68万元。[5]

历史文化

临洮文化

马家窑文化:1923年至1924年,曾任北洋军政府农商部顾问的瑞典人安特生,来到临洮县西坪乡后,在该乡马家窑村和村西的瓦家坪上雇用当地民工挖掘出许多彩陶罐而得名。马家窑文化属新石器中期(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彩陶有壶、瓶、钵、罐、碗、盆等,大多使用浓亮如漆的黑彩,在光洁的橙红色陶底上绘以花纹。另有以黑色为底用露出的陶底为纹的绘制方法,别具浑厚的格调。这些彩陶的图案结构具有旋动的特点,或来往反复,或盘旋转回,或交错勾连,其格式丰富多样,变化无穷。它们的图案,许多来自于自然界的写实图案,如各种叶纹、花瓣纹、水波纹、网纹,各种几何图案,以及鸟、鱼、蛙等动物纹。马家窑文化遗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马家窑遗址、文化层厚0.3─3.5m,遗址遗物非常丰富。冯家坪遗址位于西坪乡祁家滩行政村冯家坪社,文化遗址较丰富,是一处单一的齐家文化遗址。

寺洼文化:寺洼文化属新石器晚期(约公元前1000年左右)。彩陶罐形制酷似辛店彩陶罐,底微凹入,侈口鼓肩,肩在腹适中处,肩附二耳。彩绘黑色,口沿外有条纹和曲线纹,肩部有交错的三角形带纹,腹

部横似二平线。寺洼文化遗址有庙坪鸦沟遗址,在衙下乡衙下行政村,该遗址是寺洼文化的命名地。格致坪遗址,位于洮河东岸的三甲乡格致坪行政村第二台和第三台地上。

辛店文化:辛店文化属新石器晚期(约公元前1000年左右),它的陶器几乎全部是夹砂粗陶,彩陶器很多,表面都施浅红色陶衣,器形都是罐,口缘微侈,肩部较高,腹部以下束小成圆底,略向内凹入。小罐口缘外附双耳,大罐腹部有两个对称的把手,彩绘多为黑色,间施红色,花纹多为宽窄条纹组成的雷纹回纹)和蝙蝠纹,还有猪、鹿、犬、羊等动物及太阳等自然界事物的纹饰。辛店文化遗址主要有辛店村东遗址,包括辛店乡石郭家行政村的石家坪祁家洼遗址和辛店行政村骆驮崖遗址,总称为辛店文化遗址,该遗址是辛店文化的命名地。

齐家文化:齐家文化以发现于洮河西岸的广河齐家坪而得名,其时代约为公元前1890年—公元前1620年,是父系氏族文化的代表。此期彩陶文化的发展进入了晚期。齐家文化彩陶以泥质和砂质的橙黄陶器为主,也有部分灰陶。器形多属壶罐类,壶有小口鼓腹和高领折肩篮纹壶,罐有双耳罐和双大耳罐,以双大耳罐和侈口高颈深腹双耳罐最富代表性。双耳的大小和弧度的变化与腹部和颈部的变化相照应,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但彩陶数量较少,彩绘以黑色为主,红色较少。常见的彩绘纹饰有宽带、三角纹、网纹、菱形纹等,其中以斜线构成的菱形带纹和两边对称的方格纹为特点,图案规整。彩纹图案一般以两边对称为其构图特点,笔道流畅,给人以清新、明快、简练的印象。

民俗文化

临洮自古以来都是多民族争战、融合的地区。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蒙恬率兵30万,北逐戎狄,修筑长城。西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先零羌与匈奴合兵10万,进入洮河流域。唐太宗时,临洮迭受羌族、吐谷浑、吐蕃的骚扰。玄宗时,哥舒翰兼河西节度使,攻破吐蕃,收黄河九曲,一度安定洮河流域。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吐蕃又陷临洮。直至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王韶大破吐蕃。熙宁五年(1072年),又击破木征,临洮复归宋辖。

元朝国师八思巴在临洮期间建寺传法,著书译文,为佛教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清初,伊斯兰教进入临洮。坐落于临洮城东山根的穆扶提东拱北,是一座古朴自然、庄重肃穆的宏伟建筑。第31世教长马金焕执教时,大力提倡办学。清代诗人吴镇根据穆扶提特点题写对联,镌刻于山门两边。

这样一种特殊的历史,造成了临洮多民族杂居,多元文化混杂融合的特点。各民族交融互补又造成了民俗文化。临洮的民俗文化的主要形成有花儿、拉扎节、迎神赛会等。

临洮美食

浆水面:浆水面是用临洮特有的酸菜中的浆水加面条做成的。

临洮的酸菜绝对不同于其他地方吃到的"酸菜”,其他酸菜是腌制而成的,而临洮酸菜是发酵而成的,含有丰富的乳酸菌和其他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做酸菜的原料就是一些蔬菜或野菜,最好吃的是用苦苣(苦苦菜)做的。做酸菜可用芹菜、包包菜(甘蓝)、白萝卜等,芹菜得用香芹,不能用西芹。现在很少能吃到用苦苣做的酸菜了。浆水面,得用手擀面,面不用小麦面,而是用“茬面”(豌豆面)。浆水取出来,用野葱花或切一些葱花或者用韭菜的将要开的花,等油烧热后用来炝锅,然后将浆水倒入锅中烧开即可。浆水做好就是下面了,手擀面切好,水烧开后下锅,出锅后加上浆水就好了。浆水酸的程度,按自己的口味加入适当的面汤就可以了。浆水面最好是浆水汤多一些,面不要太多,不然就吃不出味了。当然吃的时候还得准备几个小菜,炒一盘青椒、一盘土豆丝,简单点就削一盘临洮特有的蛋蛋萝卜或者黄瓜,再调上由韭菜、胡萝卜、杏仁腌制的咸菜,还有油泼辣子,那就是清香扑鼻的临洮浆水面了。

搅团:搅团为西北一特色吃食,可理解为“用杂面搅成的浆糊”。搅团可热吃,亦可凉了再吃。热吃拌以蒜泥、以及各种汤菜均各有特色。搅团还可以等凉了,切成块炒了吃,也别有味道。

蒸馍、花卷:蒸馍属家常的食品,小圆馍最特出,圆软、白嫩,咀嚼有劲。红、白喜事,于馍顶点以豆状红点,或米粒状梅花点,如新雪衬梅,别有风味。花卷逐层抹以清油,稍使姜黄,后加以旋卷。每当喜庆丰收之时,年青妇女特意制作,竞技斗巧,蒸出并蒂莲花、海棠、梅花、菊花、佛手、果菜、水波、雪景等彩馍。光彩夺目,喷香诱人。

临洮瑰花酥糖:是临洮的传统食品,已有100多年的生产历史,它以酥、甜、香、脆而闻名于世。这种小食品,以糜子为主料,配以核桃仁、糖瑰花、芝麻、大油等辅料。糜子去糠,碾碎后,经蒸煮,发酵,变成糖饴,再用棒砸,搓匀,拉揉成形。由于它的成份来自原料加工提炼,无需另外加糖,所以甜味自然,口感好,性热,有健胃、护胃之功效。

临洮酿皮:酿皮是临洮人最喜爱的风味小吃之一,是一种独特的面食,既可作为主食,也可作为零食,清凉可口,开胃解暑。其作法很简单:先将优质面粉加水揉成硬团,在清水中将面粉的蛋白质与淀粉分离,分离出来的蛋白质俗称“面筋”,将它蒸熟,切成薄片待用。洗出的淀粉溶于水中,待其沉淀在盆底后,把上面的清水倒掉,加入稍许碱,调成稀糊,舀入平底盆中,上笼蒸几分钟即熟。吃时,只需将作好的一张张酿皮切成条状,配上面筋,加入适量酱油、香醋、蒜汁、盐、芝麻油、香菜、黄瓜丝、辣椒油调拌即可。一碟香辣可口的酿皮就作好了。看那色泽晶莹黄亮,半透明如玉,青黄红白色泽鲜亮诱人。入口细腻润滑,酸辣筋斗、柔韧可口,是一种大众化的清凉面食,绝好的风味小吃。

石子馍:在临洮辛店一带,有一种久享盛名的小吃——石子馍。临洮石子馍,石花明显,色泽沉黄,酥脆味醇,久放不馊。它制作工艺独特,先将大铁锅坐于火上,把干净碎石倒进锅里,倒上清油搅拌,炒烫,将炒烫的石子留一半在锅里摊平,然后在上面放上精工制作的发面饼,再把倒出来的另一半烫石子摊在饼子上面,上锅盖烙熟烙黄,即成香味四溢的石子馍。

临洮干甜醅:临洮干甜醅,酒香浓郁,入口香甜,品质绝佳。由于它是烘晒而成的,能长久保存而不坏,还便于携带,是馈赠亲友的佳品,既可干食,还可加少许开水食用。其制作历史悠久,在省内外享有盛誉。

麻腐包子:临洮麻腐包子馅用优质麻子去皮、压榨、蒸馏炮制而成,以五香粉、食盐、味精、葱花等佐料,适当加入猪油,包子皮用精面粉发酵后擀制。成品包子洁白松软,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特别是在数九寒天,吃起来热气腾腾,香味四溢,堪称一绝。

临洮热凉面:当外来游客正沉浸于面条的美味时,临洮热凉面的名字又会让他们目瞪口呆,他们多半会被搞晕,在“热”和“凉”这两个字上琢磨许久。热凉面的“凉”在夏天体现的最好。临洮凉面的做法和兰州拉面差不多,制作时用精粉、蓬灰,然后和面、醒面、溜条,扯为宽、细两种面条,经过一系列步骤,面煮熟后,以芥茉油、油泼辣子、大蒜、精盐、红豆腐、汁汤拌匀,使面条金黄发亮,色香俱佳,多彩而诱人。夏天的凉面都是提前拌好的,清凉爽口。当然,面条的佐料可以有多种花样,如果想加肉,可以要一份卤肉,想放入鸡蛋,也可以点卤鸡蛋。冬天的面就点了“热”的题,因为天气凉了,凉面就被做成了热的,配上一碗热面汤,那滋味才叫一个享受。不同的季节,同样的面条在临洮人手中有不同的变化,怎么吃都是美味,难怪他们说,吃了临洮凉面,“满福了”!

临洮软儿梨:软儿梨的果实近圆形,平均果重在125克左右,立冬后成熟,其色黄中带绿,青中泛红,果皮较厚,果肉硬,味道酸涩。若藏至冬季,则冻结成冰球,食用时需置于温暖处化开,果肉则成一包香水,浆液极多,味甜胜似蜂蜜,且富酒味。吃时撕破表皮,用嘴吸吮,一包如糖似蜜的果汁顿时溶入口中,饮之甜津津、凉丝丝,清香无比,沁人肺腑,余味久久不绝。因此,软儿梨也称“香水梨”。软儿梨富含果酸、苹果酸、柠檬酸、蔗糖、葡萄糖等成分,营养价值极高,且具有清热解毒、润燥止咳,生津化痰、滋身祛疾之功效,是食疗兼备的妙品。若存至翌年二、三月间食用,其味更佳。

洮河鱼:洮河鱼以金片鱼、双唇嘴鱼最出名,其膘肥肉嫩,少刺质鲜,含有充足的蛋白质,滋味美妙,鲜香嫩滑。鱼有多种吃法,清蒸、红烧皆可,辣或不辣都行,就看各位食客的喜好了。而且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鱼,它们是产自没有污染的洮河,完全可以放心享用。

木厂红豆腐:临洮县洮阳镇木厂村农民张宏义,继承家传工艺,科学研制而成的“张氏红豆腐”,在为自家带来富裕生活的同时,也为临洮打出了一个驰名省内外的调味品品牌。谈起“张氏红豆腐”的发展史,朴实憨厚的第一代继承人张宏义难掩对父辈的怀念之情。他说,父亲是在上个世纪40年代在兰州的一个叫“新华号、智兰斋”的“红豆腐”加工厂做工,60年代初回到临洮食品厂继续做“红豆腐”,在自己的家里开起作坊开始加工时已到了1979年以后,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始创于清康熙八年的“糟豆腐”传到了他们张家,“张氏红豆腐”就这样诞生了。从当初每年加工几十斤黄豆到如今年加工两万斤黄豆,20多年来,“张氏红豆腐”以其优良的品质赢得了消费者信任。

风景名胜

马衔山

马衔山是甘肃东部黄土塬的最高峰,是临洮北部的一道屏障,山顶终年积雪,山腰常有白云缭绕,是这里独有的一大景观。马衔山最高峰海拔3670米,总面积398公顷,山顶如平川,宽约8-10公里,长约40-50公里。马衔山以高山寒带冻土地貌为主,既有冻丘地貌,又有古冰缘遗迹,是考察冰川冻土地貌的重要地点。植被垂直分布非常明显,既有原始森林,又有高山草甸,盛夏季节可看到山顶白雪飘飘、山腰百花鲜艳、山下绿波荡漾的奇妙景象,可谓“一日历四季,十里不同天”。马衔山不仅景色独特,而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留有大小石马、石棺材、金龙池等民间侍说。

石景峡

石景峡位于临洮县东北40公里,界于峡口、站滩交汇处。马啣山是甘肃东部黄土高原的最高峰,是临洮北部的一道屏障,山顶常年白云缭绕、雾霭迷漫,是古“洮阳八景”之一。石景峡蟠龙寺是散布着的庙观群的总称。蟠龙寺九天圣母殿向下在6米高的石崖下跌宕为一石潭,地人叫做崦滋。潭底可开可闭,开时深不见底,水在其中打旋,闭时潭水清澈见底。山峰上各式各样的奇峰怪石,各个都有相应的形象和传说。有所谓的“母子石”,还有南海观音路过此地,看到此地景色秀丽、属于修行圣地而将行船停泊于此的“石船”,还有神人的“点将石”等。清仁宗嘉庆二十年(1815年),狄道大旱,八方香客三拜求雨,祈求显灵。随后他们虔诚捐助,开始大兴土木,一座宏伟的建筑拨地而起。至咸丰十一年(1861年),这个历时多年的宝殿,横遭土匪烧掳而化为灰烬。在历经十七年后的光绪四年(1878年),又有当地信众开始更大规模的仿建,建有山门、戏台等,并塑有十余尊神像,形成五十五间房的大型古建筑群。直至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进行大量的修葺、增补,并建成南山祖师殿。此间清代曾有一铁碑,遗失于民国,很多有价值的史料已无可考据。但庙宇立铁碑的举措,这在全国也极为罕见。所以判断很可能是当时朝廷官府赐立,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6]

佛归寺生态旅游园

佛归寺生态旅游园坐落在临洮城南3公里的洮阳镇旭东村紫云山,其山峰属岳麓山山系,是国家AA级临洮县岳麓山森林公园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三大古佛殿、十二法王殿、睡佛殿、三清观、混元阁、文昌阁等大小寺庙十几处,同时,紫云山地形奇特,山道呈“鸡冠”形,被当地人称为“小华山”。

白塔乐园

白塔乐园位于临洮县玉井镇白塔村,园区占地751亩、水域面积106亩,主要以大丽花花卉繁育、苗木繁育和洮河鱼养殖为主。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建设了1万平方米的明清仿古建筑群等设施,尤其是该园区在城市拆迁过程中抢救、收藏了大量临洮本土民居建筑图案、构件、古树等,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影视外景拍摄地,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园区孕育了巨大的开发潜力。

南屏山景区

南屏山景区位于临洮县城南35公里处,离兰临高速公路终点25公里,平均海拔高度2900米,景区占地6平方公里,是临洮县南部海拨最高、植被覆盖程度最好的区域,山上原始植被保存完好,山间自然风光秀美。作为临洮的南部屏障,南屏山山顶积雪,从临洮县城可远观,格外壮观,故有“南山积雪”之称,其与周边的莲花山、九甸峡、冶木峡等景区紧密相连,旅游空间容量巨大。同时,海甸峡水电站在南屏山下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库区水面,峰峡与湖泊相互映衬,是临洮县南部目前较为独特的山水景观资源。

紫松山景区

紫松山景区是莲花山的姊妹山,是南屏山生态旅游区靓丽的一笔。山上不仅有挺拔的松柏,而且有大佛殿、玉皇殿。游人是登上这山,左手扶石岩,右手牵铁链,攀援而上,别有情趣。这里的山以雄、奇、幽、朴取胜,整个山形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屏风高高矗立,近观则见座座苍山千姿百态,直插云霄。山上植被葱绿,空气清新,山下沈河水掀浪吐玉,波光粼粼。放筏河上,极目南屏风光,倾听流水潺潺、鸟雀欢歌,可谓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卷。每年农历六月初六,都有举行花儿会。临洮县数以万计的群众手打遮阳伞,赛花儿,唱心歌,漫山遍野的歌声如银铃般脆响。一种情致,一种韵味,把山野统揽在一支支歌的旋律中,尽显在别有情趣的韵调里。紫松山年平均气温为7℃度,夏季,当别处是炎炎烈日、酷暑难耐时,这里却是浓荫蔽日、清风徐徐,堪称避暑纳凉的理想环境。

紫松山旅游区民风淳朴。非常好客。每当有远道的客人来访,憨厚好客的人们就会热情相迎,准备上好的地方风味款待游客。南屏山一带民俗风情浓郁醇厚,民俗文化多姿多彩,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传统的曲子寺庙会、五月初五的八竹湾花儿会、五月二十七的马和梁花儿会和拉扎节,都将把民间喜庆的气氛推向高潮。临洮县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主要因民间传统“花儿”和花儿会而得名。源远流长的花儿艺术是祖国民歌宝库中独树一帜的奇葩,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临洮民间花儿主要公布在南部多民族聚居区,南屏山恰好位于洮岷北路花儿与临夏河州花儿的交叉地带,其中的花儿会异彩纷呈,独领风骚。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花儿会便拉开序幕,直到农历六月初六莲花山盛会将整个花儿会推向高潮,每年都吸引着邻近三地、六州、七县的数十万名群众,不远千里来游山、对歌、经商、采风。花儿会期间帐篷满山,花伞飘摇,人山人海,歌声如潮。如果有幸来这里一游,不仅能尽情领略如火如荼的民族文化风情,也可以随便席地而坐,品尝牛羊杂碎、甜醅等风味小吃,心灵会在这里得到净化,情感会在这里得到升华。

卧龙寺

卧龙寺为陇上名刹,地处洮河西岸,距县城10公里,是临洮最大的藏传佛教圣地,景区总面积1.5平方公里,有佛殿12座,佛像50余尊,总建筑面积为3000多平方米。卧龙寺佛教文化兴盛,传统庙会活动丰富,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已成为临洮、甘南、康乐、广河等周边地区闻名的佛教旅游胜迹。[7]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