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脘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脘穴是身體中一個重要的交匯穴道,是身體中不同靜脈所交匯在一起的一個穴道,其中包括了任脈、小腸經還有足陽明胃經等等,這些都是在中脘穴中出現交匯。由此可見,中脘穴對於我們身體的正常運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位置
中脘穴我們的胸骨下端和肚臍線連接的中間,也就是肚臍正中間向上大約4寸左右的位置,
取穴方法
仰臥位,腹正中線上,臍中上四寸。
名解
《黃帝內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中醫認為,脾胃居中焦,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若、飲食不節,損傷脾胃,則聚濕成痰或宿食停滯,壅遏中焦,濁氣不降,上擾心神,而出現「臥 不安」。因此,通過刺激胃腑的募穴中脘穴亦能治療胃氣不和所致的失眠等病證。 中脘穴,又叫上紀穴,胃脘穴,大倉穴,太倉穴,胃管穴,三管穴,中管穴,中碗穴,屬於任脈,因為其位置的特殊,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都會經過中脘穴,是人體中一個重要的交匯穴道,是身體中不同靜脈所交匯在一起的一個穴道,其中包括了任脈、小腸經還有足陽明胃經等等,這些都是在中脘穴中交匯,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功效,對於一些脾胃等消化系統疾病有很好的緩解和保健功能。 中脘穴可以用手按摩,也可以用艾條艾灸,日常用手順時針打圈按摩即可。
中脘穴的功效
中脘穴因為連接脾胃、大小腸等器官,所以對於呼吸消化系統疾病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1、按摩中脘穴能夠很好的控制食慾,避免出現暴飲暴食的情況,具有很好的減肥作用。 2、按摩中脘穴還具有促進腸胃蠕動的功效,這樣能夠幫助身體快速的排出多餘的脂肪以及廢棄物,排出宿便,以達到治療便秘、排毒養生的效果。 3、按摩中脘穴可以消除水腫和眼袋。一般來說出現很重的眼袋,出來本身的睡眠不好,也跟胃部不好有關係,可能是消化不良,脾胃虛弱等等,這些都會導致眼袋重、發青的現象。而且因為中脘穴具有聚集和傳導地部水液,所以能有效的消除水腫。 4、按摩中脘穴可以治療胃脘痛、腹脹、嘔吐、胃酸過多、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胃部疾病。 5、按摩中脘穴可以治療精神不濟、失眠多夢、神經衰弱等精神疾病。 6、按摩中脘穴可以治療痰多咳嗽、嗓子發炎腫痛等呼吸道疾病。 [1]
按摩中脘穴的注意事項
在按摩這個穴位的時候會出現酸痛的情況,甚至還可能伴隨有打嗝的症狀,但是這都是正常的,在按摩的時候一定要用力,並且要持續按摩五分鐘左右,這樣效果才更好,在按摩的時候最好用兩隻手,一隻手可能會出現力量不夠,同時也不容易揉搓到這個穴位。
操作方法
1、懸灸法:艾條點燃後放於穴位上方,在施灸部位上進行一上一下的熏灸,使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次灸10~15分鐘,以局部潮紅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 2、指壓法:患者坐位或者臥位,5手指併攏,中指指尖垂直按壓在中脘穴上,另一手覆於其上協助用力,緩慢加壓,使局部感到明顯酸脹痛感、但能夠耐受為度。按壓時間為2~3分鐘。再用手掌的大魚際按揉放鬆。重複上述治療3~5次。
中脘穴的配伍功效
中脘穴配百會穴、足三里穴、神門穴治失眠、髒躁;配膻中穴、天突穴、豐隆穴治哮喘; 中脘穴配梁丘穴、下巨虛穴治急性胃腸炎; 中脘穴配肝俞穴、太沖穴、三陰交穴、公孫穴治十二指腸球部潰瘍;配上脘穴、梁門穴(電針20分鐘)治膽道蛔蟲症; 中脘穴配陽池穴、胞門、子宮穴(針灸並用),治腰痛、痛經、月經不調(子宮不正); 中脘穴配氣海穴、足三里穴、內關穴、百會穴治胃下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