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沙大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中沙大桥 |
---|
|
中沙大桥横跨台湾彰化县溪州乡与云林县西螺镇,全长跨越2,345公尺,桥下跨越的为浊水溪上游三公里处。1978年建成时为台湾第一长桥,至2004年才由福尔摩沙高速公路自龙井交流道南至乌日交流道北的高架桥(约25公里)所取代。
名称由来
原订名浊水溪桥,现名“中沙”二字的“中”是指中华民国,而“沙”则是指中华民国当时的邦交国沙乌地阿拉伯王国,由于沙乌地阿拉伯以无息贷款予中华民国三千万美元,使此桥得以兴建,因此完工后奉行政院核定命名为中沙大桥来表彰纪念[1][2][3][4],并在南边的西螺服务区南站设有时任行政院院长孙运璿题字“友谊永存”纪念碑。
设计及特色
中沙大桥于1976年4月开工,该桥本身也为中山高速公路上的一环,同时也是该路兴建施工时最艰难的一段,也因如此,中山高速公路全线完工后的通车典礼也选择在此桥举办,桥与整段高速公路一同完工(1978年10月31日)、一同正式启用。
中沙大桥的桥梁是使用预力空心基椿及预力梁的设计手法,但该桥完工已40馀年,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后进行防震补强工程,2007年随中山高速公路员林至高雄路段扩宽工程后也完成了拓宽与改建工作。
提升改善工程
交通部高速公路局于109年12月5日上午,假浊水溪中沙大桥下游南岸高滩地举行“国道1号中沙大桥耐洪与耐震能力提升改善工程暨西螺交流道穿越桥改建工程”动土祈福典礼,交通部林佳龙部长及中央与地方民意代表及地方仕绅等多人到场参加此一盛事,共同祈福工程顺利圆满平安。
中沙大桥全长2,345公尺,民国67年完工当时为全台第一长桥,桥址所在浊水溪河道长年受冲刷之影响,河床逐年下降及向源侵蚀,造成中沙大桥桥基严重裸露,依赖下游潜堰固床工维持稳定,为因应环境气候异常变化需要,故办理本工程予以改善;另国道1号西螺交流道230k+469穿越桥段因目前因受限桥面宽度不足而未设置路肩,穿越桥改建后除可彻底解决路肩不足问题并改善交通外,桥下路宽亦不再受限既有桥墩柱位置限制,可满足台1线未来交通改善规划需求。
本工程计画总经费,包括规划设计、用地及拆迁补偿、监造施工及其他间接费用等约为新台币39.17亿元(工期1,460日历天,约4年),114年完工后可大幅提升中沙大桥耐洪与耐震能力,并提供西螺交流道穿越桥下地方道路足够空间供未来台1线交通改善规划使用,同时提升耐震能力。[5]
影片
参考文献
- ↑ 赵既昌先生简历. [2015-08-29] (Chinese (Taiwan)).
- ↑ 存档副本. [2007-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4).
- ↑ 【白嘉莉传奇】《大社会·会大咖》东森传播 2009.10.02播出
- ↑ 《台湾区国道高速公路全线通车纪念 》,交通部台湾区国道高速公路工程局,中华民国67年10月31日
- ↑ 国1中沙大桥耐洪与耐震能力提升改善工程暨西螺交流道穿越桥改建工程动土典礼,中华民国交通部,10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