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村喜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村喜春
原图链接中村喜春

中文名: 中村喜春

外文名: なかむら きはる,Nakamura Kiharu

国 籍: 日本

民 族: 和族

出生日期: 1913年

逝世日期: 2004年1月5日

职 业: 艺伎

出生地: 东京

代表作品: 《东京艺伎回忆录》,《痛悼日本


中村喜春,1913年出生在东京,父亲是当地很有名望的医生,家境很富裕。孩童时,中村喜春就对歌剧院台上那些穿着传统和服、浓妆艳抹的艺伎特别着迷。她常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站在那个舞台上。15岁那年,她不顾父母反对,投身艺伎行列。凭借着自己的天赋和刻苦训练,几年后,中村喜春声名鹊起。不但红透日本,就连着名影星卓别林也曾慕名前来观看她的演出。[1]


个人经历

中村喜春(なかむら きはる,1913年-2004年1月5日)日本著名艺伎,出生在东京银座一个上流社会家庭,其父是当地着名的医生。中 村喜春15岁时不顾家庭反对投身艺伎行业。


1940年27岁时隐退,嫁给了一名日本驻缅甸的外交官,当时日本尚未侵略缅甸。但婚后丈夫有了外遇,两人最终离婚。后来,她又结了一次婚也因感情不和而分开。二战后,中村喜春重返艺妓界。1956年,中村喜春移居美国,定居纽约。后受聘于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日本文化。2004年在纽约逝世,终年90岁。


人物轶事

27岁嫁为人妇


1940年,中村喜春嫁给了一名日本外交官,可惜丈夫在缅甸工作时认识了一名当地女子,还不惜冒着重婚罪的罪名打算把那名女子娶回家。中村喜春很快就发现了丈夫的婚外情,性格刚烈的她无法容忍丈夫的不忠,两人最终以分手收场。婚变后的中村喜春并没有自暴自弃,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当艺伎,并以出色的三弦琴技,为当时了无生气的日本舞坛注入了新的姿采。


移居美国后的生活


1956年,中村喜春移居美国,她先后在不同的城市居住过,最后选择定居纽约的皇后大道。在美国,这名坚强的日本女子以教授日本音乐和舞蹈为生,还受聘于着名的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日本文化。她也曾经担任着名歌剧《蝴蝶夫人》的顾问,教人们如何穿和服以及其他日本礼仪。中村喜春偶尔会回日本省亲,即使这个时候她也并没有闲着,而是出现在各种电视谈话节目中,兴之所至更会即席上台献唱,缅怀故地情思。


主要作品

中村喜春先后共有10本作品面世,包括于1983年推出的自传《东京艺伎回忆录》,和1985年推出的另一本着作《痛悼日本》。


人物影响

16岁投身艺伎


中村喜春1913年出生在东京银座,父亲是医生,家教一向十分严格。中村喜春在东京生活时,经常流连于歌剧院和舞馆等地,被那些浓妆艳抹的表演者所深深吸引,并由此对艺伎产生了浓厚兴趣。她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够站在舞台上,引来观众艳羡的目光。16岁那年,她不理父母反对毅然投身艺伎行列,在餐厅、舞厅等娱乐场所唱歌跳舞,与台下客人打成一片,从此声名鹊起。


日本文化的化身


欣赏中村喜春表演的客人大都非富则贵,除了本地的明星和巨富外,当年曾出访日本的着名影星卓别林、棒球巨人巴布·鲁思和法国画家吉恩·科克托等也是她的捧场客,其中科克托更深为中村喜春的表演着迷,曾经为她写下一首题名为艺伎的感人诗歌,哄动一时。


曾经替中村喜春出版自传的Soshisha出版社编辑本田,闻讯后感慨地说:“早就听说她近年来身体比较虚弱,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人老了。”中村喜春的死讯,对日本年轻一代而言可能并无多大意义,部分日本青年甚至不知道她是何许人,但对老一辈的美国人和日本人来说,中村喜春不仅是日本光辉时代的见证人,更是宣扬日本文化的大使。


1956年,中村喜春带着儿子移居美国,定居纽约。她利用自己的知名度,以教授日本传统民谣和舞蹈为生,同时教美国人怎样穿和服及学习日本礼仪,甚至还担任过歌剧《蝴蝶夫人》的顾问。她还曾受聘于普林斯顿大学,向美国青年传播日本文化。对老一辈美国人来说,中村喜春可谓日本光辉时代的象征,甚至是神秘日本艺术的化身。


不了解日本文化的人常把艺伎误解为妓女。为改变这种错误观念,中村喜春一直都在为此努力。1983年,70岁的中村喜春推出自传《东京艺伎回忆录》,讲述了自己的传奇人生。该书先后被翻译成8种文字,还被改编成歌剧剧本。两年后,她又推出《痛悼日本》, 同样深受欢迎。老年的中村喜春就此转行,以写作为生,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日本传统艺术理论,先后有10部作品面世。


如今,一代名艺伎走了,日本媒体报道寥寥,西方媒体倒是做了详细的报道。在西方文化和日本新文化的冲击下,传统艺术已经渐渐淡出日本舞台。据说,日本只剩下200多名艺伎,歌舞伎表演也只有在后半夜的电视节目中才能看到。中村喜春的离去,可以说象征着日本艺 伎文化一个时代的终结。再过十几年,那时去她墓前凭吊的不知还会剩下几人。


中村喜春晚年仍致力宣扬艺伎文化,纠正外人对艺伎的负面看法,她曾说:“我是艺伎女,艺伎指有艺术涵养的表演者。她们能歌善舞,十八般舞艺样样精通,最明白男士的想法。但遗憾的是,不是很多人能了解这一点,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也少了。”


70岁出版自传


凭着独特的气质,中村喜春逐渐为人熟悉,各大传媒相继邀请她接受访问。1983年,多才多艺的她推出自传《东京艺伎回忆录》,讲述她是战前惟一能操英语的东京艺伎的传奇故事。这本自传先后被翻译成八种文字,还被改编成歌剧蓝本。1985年,她又推出另一本着作《痛悼日本》,同样深受欢迎。从艺伎转型为作家,中村喜春始终坚持笔耕不辍,先后共有10本作品面世。现年60岁的Masakatsu Ota,是中村喜春的独子,美国大学教授现代艺术,他对母亲一生忠于表演敬佩万分,他说:“我的母亲非常了不起,除了外貌迷人,她还 拥有丰富的学识。不要看她好像什么都不理会,她的男朋友全是东京大学的毕业生,很多还是我的老师呢。”


随着日本社会逐渐西化及受现代化的影响,象征传统东洋文化的日本艺伎人数正日益萎缩。据报道,日本只剩下200多名艺伎,舞伎(即未行成人礼的艺伎)更减少至20多名,与十八世纪江户时代盛世时的数千名相比,可谓天壤之别,一代名艺伎中村喜春的离世,在某种程度 上,也正象征着艺伎表演在日本的日渐式微。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