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简称洞庭湖站,始建于2007年,隶属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设在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长期观测研究基地之一。洞庭湖站现为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江湖生态监测重点站,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成员。

简介

洞庭湖站地处湖南省岳阳市郊区采桑湖南岸(北纬29°30′,东经112°48′),交通便利,距离省会长沙约230 km,岳阳市约30 km,在整个洞庭湖区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和区位优势。洞庭湖为我国长江流域第二大淡水湖,也是我国仅存的两大自由通江湖泊之一,位于湖南省东北部,长江中游荆江南岸,承纳湘、资、沅、澧四水而吞吐长江,是兼具蓄、泄功能的过水性洪道型湖泊,素有“长江之肾”的美誉。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洞庭湖的生态安全在长江中下游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占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1994年洞庭湖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和2001年东洞庭湖湿地与西、南洞庭湖湿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洞庭湖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6.5-17℃,一月平均气温3.8-4.7℃,七月平均气温29℃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250-1450 mm。无霜期258-275 d。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以湖泊主体为核心,逐步向周边演变成滩地、平原岗地丘陵山地,具有碟形盆地图带状立体景观结构的特征。植物种类繁多,水域环境形成以挺水、浮叶(漂浮)及沉水植物群落为主的水生植被,湖洲滩地、湖滨低平原形成以多年生根茎、苔草、根基禾草和随洪水入侵的陆生杂草为主的草甸与沼泽植被,环湖高平原和丘岗区则形成常绿阔叶林植被。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主要有(1)河流生态系统;(2)淡水湖泊生态系统;(3) 浅水(或季节性淹水)滩地(包括泥沙滩地、草甸滩地、芦荻滩地、森林滩地)生态系统;(4) 湿生林地生态系统;(5) 湿地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类型为江湖泛滥冲积沉积的潮土及水稻土,土层深厚,土壤pH值为中性至微碱性。洞庭湖站地理位置图试验站现有1200 m2的综合办公试验大楼,其中有住房240 m2,办公室300 m2,实验室400 m2,会议室160 m2。实验室现有光合作用仪、TDR、自动气象站等一大批重要仪器设备,能进行气象要素观测、土壤样品采集、处理及常规分析,植物生长情况监测、植物样品处理与常规分析,土壤水分观测等实验。试验站还拥有2 km2的综合观测场,并建有薹草和芦苇的长期定位观测样地、地下水长期定位观测样地、径流观测场、气象人工观测场和长期实验样地(包括高程与湿地生态系统演变、泥沙淤积与湿地生态系统演变、候鸟粪便与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等)。试验站内通讯及网络设施齐全,拥有越野车一辆和摩托车两台,并建有篮球场、羽毛球场和乒乓球室等娱乐设施。此外,与东洞庭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共建的住宿区能同时容纳60~70名科研、客座及流动人员工作和生活。完善的湖泊湿地生态环境研究设备与生活条件,可为来自国内外的研究人员提供便利的研究条件。站部全貌

研究目标

建站目标

以建立、发展和完善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为基础,为CERN提供长期监测数据支撑的同时,重点研究流域景观演变及其生态功能响应;在人类和气候变化驱动下的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演变;湿地生物多样性退化机制及恢复途径;湖泊湿地物质迁移转化机制;以及洞庭湖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等,为洞庭湖流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定位,生态系统管理、保护、恢复以及替代产业的重建提供示范样板与技术辐射源。

研究方向

围绕洞庭湖湿地保护、恢复、重建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问题,以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为基础,探讨洞庭湖湿地系统演变过程,揭示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及生物灾害暴发机理,建立湿地保护及湿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技术体系与模式。

研究方向

洞庭湖站的定位观测及研究方向

(1)湿地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

水文要素观测:自然降水、水位、流速、地下水位、水质等。

土壤要素观测:土壤物理性质(容重、孔隙度、机械组成等)、土壤化学性质(土壤养分、pH、CEC等)等。

气象要素观测:气温、土温、降雨、蒸发、辐射、风速、风向等。

生物要素观测:主要动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密度、丰度、多样性指数等。

(2)流域景观格局及其水文功能响应

研究洞庭湖流域景观格局演变过程;评估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剖析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形成和维持机制;揭示景观格局演变下流域水文响应过程、洪旱灾害的形成机理及其驱动机制;提出基于流域生态服务功能优化的景观设计。

(3)湿地生态系统演变的驱动机制及其适应性管理

研究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剖析洞庭湖区典型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及其对外界干扰的响应;探讨重点区域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揭示湿地结构与功能的互动过程和关系;预测湿地演变趋势和方向;提出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优化的适应性管理模式。

(4)湿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和水利工程的响应机制及生态恢复

研究湿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和水利工程的响应途径和作用机制;探讨重大水利工程对江湖关系的影响以及湿地生态系统的响应过程;揭示湿地生态系统;建立湿地生态系统退化诊断综合指标体系;揭示湿地退化表征及其动力学机制;提出湿地恢复和重建理论与技术。

(5)湿地保护与湿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技术体系与模式

探讨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生物灾害(如东方田鼠暴发)的形成过程及其防控措施;研究湿地生物多样性格局及其形成和维持机理;提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体系和范式;研究湖垸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及作物生产调控技术;开展高效、无害、可循环利用的替代产业模式研究;探讨湿地生态系统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提出洞庭湖不同类型湿地生态系统资源可持续利用范式。

联系我们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长沙:

通信地址: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马坡岭远大二路1071号 邮编:410125

岳阳:

通信地址: 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采桑湖镇渔场[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