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Hefei Institutes of Physica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之一。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历史可追溯至2001年11月由原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及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固体物理研究所合并而成的中国科学院合肥研究院;2003年5月,正式批复合并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2004年4月,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划归该研究院。

据2021年2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官网,该院面积2.65平方公里,设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17个博士点和20个硕士点;有职工2700名,在学研究生约2000名。

近五年来,以第一完成单位或第一完成人获得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3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科技进步奖1项、科技合作奖2项;国际内耗最高奖-甄纳奖1项;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2项;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1项,安徽省科技奖14项,何梁何利奖2项,行业协会奖8项。

历史沿革

2000年下半年开始,根据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总体部署,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和四个研究所开始酝酿、讨论和制定合肥分院与四个所进行整合,成立中国科学院合肥研究院,整体进入中国科学院“二期创新工程试点”的创新方案。

2001年5月11日,中国科学院第六次院长办公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这个方案。同年11月中国科学院批准合肥分院及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固体物理研究所开始整合,合并成一个法人单位—-中国科学院合肥研究院(暂用名),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因当时中国科学院意将其作为科学院的改制单位,未同意其整合进入合肥研究院。

2003年5月8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正式批复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所、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所合并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同年6月17日,中国科学院正式行文批准取消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所、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所四个法人单位资格,成立一个新的法人代表单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新的研究院成立后,研究所成为研究院下属的非法人科研单位,合肥分院正式撤消,相关职能转交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2004年4月16日,中国科学院鉴于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的学科方向已按院里的要求进行了调整,遂不再坚持将智能所改制的意见,批准同意智能所取消法人资格,归属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2005年12月28日,由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共建,挂靠合肥研究院的非法人研究单元“合肥强磁场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成立。

2006年4月30日,成立安徽循环经济技术工程院。

2008年4月30日,中国科学院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非法人研究单元),依托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管理。

2014年,合肥研究院在原“循环经济工程院” 的基础上,新成立了应用技术研究所,同时成立一个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中国科学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同年11月,合肥研究院与中科大联合申请合肥大科学中心正式获批,成为中科院首批大科学中心。同年12月31日,合肥研究院成为中科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的分部之一。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合肥研究院)是中国科学院所属最大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之一,位于合肥市蜀山区科学岛,面积2.65平方公里。由安光所、等离子体所、固体所、智能所、强磁场中心、核能安全所、健康所7个研究单元组成。与地方政府共建了6个成果转化平台。现有职工约2700名,领军人才如两院院士、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关键技术人才等300余人。设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18个博士点和20个硕士点,在学研究生约2500名。拥有30多个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以及10多个大型实验平台。

合肥研究院的科研方向包括等离子体物理、磁约束核聚变工程、大气环境光学遥感、激光与光电子科学技术、强磁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先进核能、生物物理、转化医学、先进诊疗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智慧农业技术等,并取得了诸多重大科研成果。

作为科研实力雄厚的大型综合性科研基地,合肥研究院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等。已经建成并运行了两个国家大科学装置,分别为: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正在建设第三个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此外,大气环境立体探测设施、强光磁集成实验设施正在开展预研工作。

2014年,合肥研究院和中国科大联合申请成立了“中科院合肥大科学中心”[1],该中心于2016年以“优秀”成绩完成筹建。在此基础上,合肥研究院积极推动安徽省、中科院联合申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并于2017年正式获批,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共建,合肥研究院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建设单位之一。

科研成果

2005-2013年,获国家科技奖共1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项;安徽省科学技术奖21项,其中重大科技成就奖2项,科学技术一等奖14项,科学技术二等奖4项,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2005-2013年出版专著10部;2013年,合肥研究院专利申请量37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38件,;授权专利量186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41件;软件著作权114件,其中103件已登记。

2013年,合肥研究院第一署名机构发表SCI论文(Article和Rcview)594篇;EI(工程索引核心部分)期刊论又共被收录量554篇,较上年度增加了128篇,年增长率高达30%。

2014年,该研究院组织申报各级类科研项目近600项,获资助约5亿元(不含涉密类项目、海外申报项目和横向项目)。项目及经费主要分布情况为:在国家科技计划方面,获资助总约3亿,其中获973资助课题1项,863获资助项目1项,ITER专项获资助项目7项、课题2项,科技支撑计划获资助项目2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获资助项目1项等等;在自然科学基金方面,获资助项目共137项,总经费7735万元;其他资助如科学院、安徽省项目共获资助6000多万,修购专项、装备研制及区域中心获资助3600万。

视频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相关视频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 田明亮老师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李建刚老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