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法要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中国文法要略》,汉语语法学著作。吕叔湘著。分上、中、下3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42年出版上卷,1944年出版中卷、下卷。1956年修订后分上下两卷,合为一册再版。1982年出新版。
本专著收编于《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
内容简介
全书35万字。本书是继承前人关于虚词和句读研究传统,借鉴国外语法理论,对照文言和白话的自成体系的汉语语法学代表作。上卷为“词句论”,含8章:“字和词”、“词的种类和配合”、“叙事句:(1)起词和正词”、“叙事句:(2)补词”、“表态句,判断句,有无句”、“句子和组织的转换”、“繁句”、“句法的变化”;下卷之上为“表达论:范畴”,含九章: “数量”、“指称(有定)”、“指称(无定)”、“方所”、“时间”、“正反·虚实”、“传信”、“传疑”、“行动·感情”;下卷之下为“表达论·关系”,含六章:“离合·向背”、“异同·高下”、“同时·先后”、“释因·纪效”、“假设·推论”、“摛纵·衬托。”“词句论”主要研究词和句子的类别和结构。按意义和作用的相近,本书将汉语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限制词(副词)、指称词(称代词)、关系词、语气词7类。根据单句的结构,句子有叙述句、表态句、判断句、有无句4种。关于它们的句法结构,认为以动词为中心的句子,有起词、动词、止词3个成分;而句子的中心不是动词的句子则可以分成两个语分,即主词和谓语。同时认为“主语不一定就是起词”。关于词组与句子的分别,作者认为是配合的方式不同,而且词组和句子的大多数可以互相转换,但它们的作用是不相同的,词组的作用只等于一个词。“表达论”分“范畴”和“关系”两部分,打破了结构类别的界限,以语义或表达方式为依据深入揭示词、句的用法和特点。
本书在写作上以范畴统摄表达形式,有利于古今比较,但不能反映汉语的历史发展;在理论上采用叶斯柏森的词级说(三品说)和词组、词结说,也不足以概括句法上的一切关系。书中注重研究汉语的特点,特别能兼顾形式(结构)和内容(语义),进行从外到内、从内到外的句法分析,并提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见解。本书推进了汉语语法学的发展,并成为中国语法学史上的重要著作。
作者介绍
吕叔湘(1904— ),中国当代语言学家。江苏丹阳人。曾就学于东南大学、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先后任华西协合大学、金陵大学、清华大学研究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等职。主要著作尚有《文言虚字》、《汉语语法论文集》、《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语文常谈》等。
相关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为书籍文献的综合性、科学性和知识性的工具书。选收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综合性科学、社会和人文科学、文学艺术的各个学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以一部著作,或一篇论文、作品为一条词目;古籍[1]中个别篇章,习惯上认为有特殊意义的,也独立设目。一部著作[2]一般只在一卷出现。少数著作是几个学科不可缺少的,在有关各卷互见。互见条目用(参见第 页)注明。
视频
中国文法要略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中国古籍和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的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2016-07-26
- ↑ 专著和论文哪个含金量高,搜狐,2020-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