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国冰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冰川

中文名: 中国冰川

分 布: 中国西部和北部

面 积: 59406 km²

储 量: 5,590立方公里

中国冰川,主要集中分布于中国西部和北部,共计46,298条,冰川面积59,406平方公里,冰储量5,590立方公里;其中西藏为中国冰川分布集中地区,有冰川面积27,676平方公里。中国冰川年均融水量约563亿立方米,约占内河水资源总量的20%。

研究机构

中国政府对冰川的主要研究机构为中国科学院及其所辖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原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

中国研究冰川的相关组织有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等。

中国冰川研究的专门刊物有《冰川冻土》。由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主办,创办于1979年。

其他涉及冰川的中国期刊还包括:《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干旱区科学》《干旱区地理》《寒旱区科学》《地理学报》等。

中国冰川往事

诞生

青藏高原西北部及中部的高山,因为深处内陆而气候干燥,年降水量仅有200-500mm。但是这里即便是夏季,平均气温也低于-1°C。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的降雪,可以年复一年不断堆积压实。很少消融结构疏松的新雪受压而变成了致密的粒雪,粒雪又重新结晶变成更紧致的粒状冰,粒状冰进一步受压孔隙基本闭合。历经数年到数十年,形成了一种浅蓝色的物质。冰川,便诞生了。这种降水稀少、成冰温度较低,累积时间漫长的冰川被称为极大陆型冰川。

创造

冰川,首先是地表的塑造者。作为一种流动的固体当庞大的冰川群批量制造出数不尽数的角峰和刃脊,中国西部的雪山就成了世界上最凌厉的雪山画作。

运动的冰川成了地表的塑造者,而当冰川消融时,它还将成为“江湖”的源头。而更重要的是,这些融水又汇入不同的河流,成为大江大河的重要来源。其中,164条冰川融水汇入黄河,469条冰川融水汇入湄公河(澜沧江),1528条冰川融水汇入长江,2177条冰川融水汇入萨尔温江(怒江),2401条冰川融水汇入印度河,12641条冰川融水汇入恒河。因此,我们每个人身体中几乎都有着冰川融水的滋养,它与其他水源一道,共同构成哺中华文明的中华水塔。

退却

青藏高原的加速变暖导致冰川消融量大增,与此同时,人类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也加快了冰川消融的速度。科学家的模拟结果显示,在温室气体中等排放情景下,到2045年青藏高原东部部分冰川将强烈消融直至消亡。在如今温室气体高排放情景下,这一时间会提前到2035年。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遗憾的说,从现在起,你将在余下的数十年时光中与许多条冰川告别。若干年后,我们也许只能告诉下一代,这里曾经有条冰川,它是多么壮阔,何等宏伟。

保护冰川,我们在路上

为了改变这一切,为了更多地留住冰川,2017年起,中国启动了第二次青藏科考。冰川,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当然,冰川的未来在哪里?这个问题不只是等待科学家们去解答,也值得每一个普通人关注和思考。 [1]

专著

有关中国冰川的代表性著作包括:

中国冰川目录》(1981-2002,共12卷22册)

中国冰川概论》(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编著,施雅风主编,1988,科学出版社)

中国冰川与环境:现在、过去和未来》(施雅风主编,2000,科学出版社)及其英文修订版《Glaciers and Related Environments in China》(施雅风主编,2008,科学出版社)

简明中国冰川目录》(施雅风主编,2005,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及其英文版《Concise Glacier Inventory of China》(施雅风主编,2008,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施雅风主编,2006,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科学50年》(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主编,2009,科学出版社)

冰川学导论》(谢自楚、刘潮海主编,2010,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冰川学家

中国主要研究冰川的科学家(冰川学家)有施雅风、刘潮海、崔之久、谢自楚、李吉均、黄茂桓、任炳辉、郑本兴、康尔泗、苏珍、秦大河、姚檀栋、伍光和、杨针娘等。

冰川分布

中国的冰川,包括境内冰川和雪山,主要分布于中国西部,包括西藏、新疆、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等省区,青藏高原分布集中,主要位于喜马拉雅山、横断山、昆仑山、祁连山等诸多山脉,为很多河流的源头。由于冰川冰雪累计和融化相对稳定,确保了江源河源地区水源的稳定,长江源和黄河源均发源于雪山冰川。

青藏高原冰川主要集中于以下几处,一是藏东南即念青唐古拉山东南段纳木错湖周围,著名的有南迦巴瓦雪峰和加拉白垒雪峰,有西藏境内最长的恰青冰川;二是喜马拉雅山脉东段的羊卓雍错附近区域、横断山脉的贡嘎山周围,并以海洋性冰川为主;三是珠穆朗玛峰周围地区有名的为绒布冰川,这一带以冰塔林壮观而著称。

青藏高原地区的冰川之特点就是雪线高,东绒布冰川最高雪线达到海拔6200米。

著名冰川

阿扎冰川(西藏)

贡嘎山海螺沟冰川(四川)

卡钦冰川(西藏)

科可萨依冰川(新疆)

来古冰川(西藏)

米堆冰川(西藏)

祁连山七一冰川(甘肃)

喜马拉雅山绒布冰川(西藏)

特拉本坎力冰川(新疆)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新疆)

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又名透明梦柯冰川)(甘肃)

土盖别里齐冰川(新疆)

天山托木尔冰川(新疆)

达索普冰川(旧称野博康加勒冰川)(西藏)

音苏盖提冰川(新疆)

玉龙雪山冰川(云南)

梅里雪山明永冰川(云南)

冰川编目

2014年12月13日,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在京发布《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研究显示,中国西部冰川总体呈现萎缩态势,面积缩小了18%左右。

冰川是气候变化最敏感、最直接的信息载体。中国于1978年至2002年开展了第一次冰川编目工作,以上世纪50到80年代的航摄地形图和航空相片为主要数据源,总计编制46377条冰川的目录,总面积59425平方公里,估计冰储量约5600立方千米。

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的变暖导致世界各地的冰川纷纷表现出退缩状态,中国西部的冰川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006年科技部设立了《中国冰川资源及其变化调查》项目。在其资助下,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等单位开展了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利用2006年至2010年间的遥感影像,对中国西部冰川分布现状进行一次系统更新。

统计表明中国西部有冰川48571条,总面积51840平方公里,估算冰川储量为4494立方千米。通过两次冰川编目对比,发现自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西部冰川总体呈现萎缩态势,面积缩小了18%左右,年均面积缩小243.7平方公里/年。中国阿尔泰山和冈底斯山的冰川退缩最显著,冰川面积分别缩小了37.2%和32.7%;喜马拉雅山、唐古拉山、天山、帕米尔高原、横断山、念青唐古拉山和祁连山的冰川变化幅度居中,冰川面积缩小21%到27.2%;喀喇昆仑山、阿尔金山、羌塘高原和昆仑山则缩小8.4%到11.3%。

从冰川面积年均缩小比率来看,青藏高原南部冈底斯山东段及以南喜马拉雅山区、喜马拉雅山西段印度河河源区等是中国西部冰川面积萎缩速度最快的地区,年均萎缩幅度高达每年2.2%。羌塘高原是冰川面积萎缩幅度最小的区域,年均面积缩小比例为每年0.2%左右。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