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国中医科学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始建于1955年,前身为原卫生部中医研究院,1971年与北京中医学院合并,更名为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12月举行五十周年院庆时,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集科研、医疗、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药研究机构,以中医药科学研究作为中心任务。该院屠呦呦终身研究员由于在青蒿素发现及其应用于治疗疟疾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于2015年10月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截至2016年4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下设17个科研单位(包括14个研究所),6家医疗机构,3家教育单位,2家分院,5家学术、出版单位,3家挂靠单位;有职工585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519人;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及1个独立设置的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历史沿革

成立背景


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召开。毛泽东主席为会议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医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该次会议把团结中西医定为卫生工作的重要方针之一,彻底纠正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轻视、歧视、排斥中医的思想,发展了中国独特的传统道德体系。

1954年6月,毛泽东主席做出批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机构,罗致好的中医进行研究,派好的西医学习中医,共同参加研究工作”。

发展变迁

1955年12月19日,由国务院卫生部直接领导的“中医研究院”正式成立,周恩来总理为研究院题词:“发展祖国医药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下设附属医院、内科研究所、外科研究所、针灸研究所、针刺疗法研究所、中药研究所、医史研究室、编审室和中医研究班。


1957年12月,外科研究所和内科研究所合并为内外科研究所。

1962年,中医研究院将针灸研究所、针刺疗法研究所、外科研究所合并组成针灸外科研究所。

1963年4月30日,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正式成立。

1964年4月,中宣部在中医研究院组建中医研究院经络研究所。

1970年9月,针灸研究所与经络研究所合并,组建中医研究院针灸经络研究所。

1971年,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与北京中医学院合并,更名为中国中医研究院。

1972年,卫生部将健康报社并入中医研究院。

1973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的科研人员首次从中药青篙中成功提取有效单体——青篙素结晶;“冠心“号研制成功;“针拨治疗白内障术”被卫生部在全国推广。

1975年,中医研究院教授唐由之为毛泽东主席进行了白内障手术,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中央领导的赞赏。

1977年,研究院建立骨伤科研究所。

1978年10月,中医研究院成立学位委员会。

1981年,研究院成立中医古籍出版社。

1984年,研究院成立医药技术开发公司;11月,成立实验药厂。

1985年,研究院成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1986年1月,成立北京针灸学院;9月,更名为北京针灸骨伤学院。

1993年2月,研究院成立人才研究中心。

1994年11月,中国中医研究院眼科医院正式成立。

1995年,中医研究院设立中西医结合博士后流动站。

1997年1月,中医研究院将骨伤科研究所、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骨伤系、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附属医院3个机构合并,组建成望京医院。

1999年,研究生部由北京针灸骨伤学院迁至中国中医研究院。

2000年,教育部将北京针灸骨伤学院从中医研究院划出,划归到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0年8月,科技部成立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挂靠在中医研究院。

2000年11月,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成立唐氏中药研究中心。

2003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同新加坡中华医学会联合举办研究生班。

2003年,研究院增设中医学、中药学博士后流动站。

2004年,承办第三届国际传统医药大会。

2005年12月,研究院举办50周年院庆时,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6年3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在东直门院本部成立。

2006年7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医学基础研究所在东直门院本部成立。

2012年12月18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在东直门院本部成立。

2014年12月29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数据中心在东直门院本部成立。

组织体系

机构概况

截至2016年4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下设17个科研单位(包括14个研究所),6家医疗机构,3家教育单位,2家分院,5家学术、出版单位,3家挂靠单位。

科研单位(研究所):中药研究所、针灸研究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第一临床医药研究所、第二临床医药研究所、临床药理研究所、老年医学研究所、心血管病研究所、肿瘤研究所、骨伤科研究所、眼科研究所

科研单位(研究中心):医学实验中心、中药资源中心、中医药数据中心

医疗机构:西苑医院、广安门医院、望京医院、眼科医院、针灸医院、中医门诊部

教育单位:研究生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培训中心、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

分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苏分院(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东分院(广东省中医院)

学术、出版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医史博物馆、中国针灸博物馆、中医杂志社、中医古籍出版社 挂靠单位: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

人员编制

截至2016年4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有职工5857人,专业技术人员3519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270人);拥有诺贝尔奖获得者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国医大师4名,首席研究员2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名,另聘有院外客座研究员68名。

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李连达、张伯礼、黄璐琦

国医大师:唐由之、路志正、陈可冀、刘志明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路志正、王绵之、颜德馨、曹洪欣、吴咸中、陈可冀

科学研究

研究目标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研工作以解决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广泛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在基础理论、重大疾病防治、中药资源保护、重大新药创制关键技术及中药新药研发、中医药标准化与国际化、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创新单元

截至2016年4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4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28家、其他国家重点研创平台2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国家工程实验室:中药过程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药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不全):中医临床评价研究室、针灸理论与方法学研究室、中医理论体系结构与内涵研究室、中药过程控制技术研究室、道地药材生态遗传研究室、中医药信息应用方法学研究室、中药药效评价方法学研究室、冠心病活血化瘀研究室、肿瘤扶正培本研究室、筋伤治疗手法研究室、中药安全性评价与风险管理重点研究室、脾虚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遥感监测与区划研究室

其他国家重点研创平台:国家新药(中药)临床试验研究机构(GCP)、国家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G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