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和區」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Tlh對話 | 貢獻
行 13: 行 13:
  
  
 +
==地名的由來==
 +
中和地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說指,此地的原來名稱「漳和」的台語音與「中和」近似,所以命名此地為「中和」;另一說指居民從此地境內的「中坑」、「漳和」兩個聚落名稱中各取一個字而成的。
  
 +
中和區位於臺北平原,土地肥沃,氣候適宜,自遠古即有人類聚居(中和區有兩處史前遺跡,分別是東側秀山區的尖山及西側員山區的員山子兩處,根據推測前者應是屬於圓山前期文化的系統,距今約3000-4200年間;後者文化橫跨了繩紋陶系統,距今約2000-4200年間。由此兩處史前文化遺址可得知,中和遠從遠古時期即有人在此定居。)。早期這裡原為原住民族凱達格蘭人(屬平埔族)所居住,分為「擺接」及「秀朗」(繡朗)兩社。擺接社即今板橋區一帶及本區枋寮的西北地區;秀朗社即今秀朗、秀山兩里附近地區。至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荷蘭人所製的戶口名冊,始有Chiron(秀朗)之記載,是為中和最早見諸文字的紀錄,但如何由圓山文化與繩紋陶文化的人種族群演變到凱達格蘭人則因資料不足而難以得知。至日據時期始改名「中和庄」,國民政府入臺後後,改日據時期的街庄為鄉鎮,曰「中和鄉」。民國68年由「鄉」改制為縣轄市──中和市。民國99年12月五都成立後,再改制為新北市中和區沿用至今。<ref>[http://xn--kwr22her7a6qdvs6a.tw/319/Sinpei/Zhonghe.htm 中和區],輝哥的天空</ref>
  
  

於 2023年6月20日 (二) 22:43 的修訂

中和區
圖片來自凱妮絲

中和區位於台北盆地西南隅,東經121.3度、北緯25度,南依橫路里鹿寮山地與新店區為界,北濱新店溪(跨華中橋與台北市相通),東連永和區,西接板橋區與土城區,面積為二0.二九四平方公里,中和區現有九十三里,大多密集在東北邊與永和區交接處,鄰近永和區的裡面積都較小,而南邊的里如橫路、灰磘、內南、錦和等里的面積都較大。 地形地質中和區在其南端較有高低起伏之地形變化,有橫路里、鹿寮山地雄峙界上,惟高度最高才海拔三百餘公尺,為丘陵及礫石台地地形,而北部地形則起伏不大,為沖積平原,整體觀之中和區呈南尖、北寬略似秋海棠葉之形狀,且南端地勢高,漸次向北低下。

丘陵地占中和區百分之三十,多為南北走向,屬清水坑山塊,坡度陡峻、侵蝕劇烈,多呈單斜山脊地形,在一百公尺以下者多屬山腳低丘台地,坡度較平緩。[1]


歷史發展

中和區根據記載在西元1642年便開始有人居住,最早為原住民在此聚集,共有擺接和秀朗(繡朗)兩社,擺接社位於今日的板橋區和芳療的西北地帶,而秀朗社則是中和秀朗、秀山兩里地區;日據時代將『中坑莊』的中和『漳和莊』的和,共同命名為『中和莊』,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台灣光復將街庄改制為鄉鎮,故名『中和鄉』;到民國47年改制為中和鎮,68年改制為縣轄市。[2]


地名的由來

中和地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說指,此地的原來名稱「漳和」的台語音與「中和」近似,所以命名此地為「中和」;另一說指居民從此地境內的「中坑」、「漳和」兩個聚落名稱中各取一個字而成的。

中和區位於臺北平原,土地肥沃,氣候適宜,自遠古即有人類聚居(中和區有兩處史前遺跡,分別是東側秀山區的尖山及西側員山區的員山子兩處,根據推測前者應是屬於圓山前期文化的系統,距今約3000-4200年間;後者文化橫跨了繩紋陶系統,距今約2000-4200年間。由此兩處史前文化遺址可得知,中和遠從遠古時期即有人在此定居。)。早期這裡原為原住民族凱達格蘭人(屬平埔族)所居住,分為「擺接」及「秀朗」(繡朗)兩社。擺接社即今板橋區一帶及本區枋寮的西北地區;秀朗社即今秀朗、秀山兩里附近地區。至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荷蘭人所製的戶口名冊,始有Chiron(秀朗)之記載,是為中和最早見諸文字的紀錄,但如何由圓山文化與繩紋陶文化的人種族群演變到凱達格蘭人則因資料不足而難以得知。至日據時期始改名「中和莊」,國民政府入臺後後,改日據時期的街庄為鄉鎮,曰「中和鄉」。民國68年由「鄉」改制為縣轄市──中和市。民國99年12月五都成立後,再改制為新北市中和區沿用至今。[3]


視頻

EmbedVideo is missing a required parameter.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1. 中和區,中和區公所
  2. 永和區,TravelKing旅遊王
  3. 中和區,輝哥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