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衛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衛縣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南地區轄縣。包蘭鐵路上的重要城鎮,自古為寧夏、甘肅間的交通孔道。位於寧夏西部黃河左岸。面積4671平方公里,人口27萬。縣府駐城關鎮。
2004年地級中衛市成立,中寧、海原兩縣劃歸中衛市管轄。"中衛縣"一詞在2004年載入歷史。[1]
簡介
漢為朐卷縣地,元置應理州,明設寧夏中衛,為銀川上游屯兵要地,清初改置中衛縣。
縣城附近的莫家樓是黃河上的重要水運碼頭,曾為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和固原、海原一帶的農畜產品集散中心。縣境海拔1226米。年均溫8.4℃,1月均溫-8℃,7月22.5℃,10℃以上活動積溫3205℃,年降水量186毫米。盛產稻麥、瓜果和石膏、煤炭。灌區農田防護林密如蛛網,防治風沙成效卓著。包蘭鐵路建成後,縣城加工工業發展,有機械、食品、皮革、毛皮、化肥、陶瓷等行業,所產新型專用機床遠銷50餘國。寶(雞)中(衛)鐵路修通後,將成為寧夏的交通樞紐。另有幾條公路幹線縱橫貫境,溝通鄰近各市、縣及縣內各鄉鎮。城內有明代建築高廟,富有地方特色。[2]
歷史沿革
考古發現的長流水舊石器文化遺址、一碗泉新石器文化遺址、大麥地新石器等文化遺蹟表明,人類在中衛地繁衍生息,已有3萬多年的歷史。春秋時為羌族和戎族雜居地。秦時屬北地郡;西漢屬目旬卷縣;隋唐置豐安縣、豐安軍;五代後唐置雄州,後晉改昌化軍、昌化鎮;西夏置力吉力寨;元升應理州;明永樂元年置寧夏中衛,中衛之名始此。清雍正二年裁衛置縣,改稱中衛縣,屬寧夏府。1911年中衛屬甘肅朔方道。1933年分中衛、中寧兩縣。1954年,寧夏省裁撤併入甘肅省,中衛屬銀川專區。1958年寧夏區成立,中衛隸屬之,1972年銀南行署轄制,1998年銀南地區撤地設市,中衛隸屬吳忠市轄制。2004年2月,中衛撤縣設立地級中衛市,原中衛縣轄區改稱中衛市城區,直屬中衛市管轄。[3]
風景特色
中衛縣西境的沙坡頭,地處騰格里沙漠的東南邊緣,高大的格狀新月形沙丘直逼黃河左岸,人從數十米高的"鳴沙山"頂下滑即發出隆隆之聲,"沙關鐘鳴"自古為中衛一景。沙丘下有"艾泉",明代以前即已闢為"番王園"種植果木,黃沙綠樹,蔚為奇景。包蘭鐵路穿越這一地區,有40餘公里線路受流沙威脅。1956年以來,中國科學院和鐵道部門在此開展治理沙漠的研究,於鐵路兩側鋪設3800公頃半隱蔽式麥草方格沙障,栽植花棒、檸條、沙拐棗等固沙植物;同時由黃河揚水營造喬灌木結合的防護林帶,形成蔥鬱的綠色走廊,保證鐵路暢通。很多流動沙丘已固定,沙面出現1~8毫米厚的結皮;數百畝沙中衛縣植樹造林改造沙漠丘已改造成為試驗圃和菜地果園,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治沙奇蹟。沙坡頭附近是寧夏引黃灌區的起點。美利渠渠首引水工程石龍口有在黃河中拋石修築的導水長堤,是漢代以來所建無壩引水的偉大創造,為寧夏著名古蹟。現已開闢寧夏中衛縣騰格里大沙漠旅遊線,沿途可觀賞沙漠湖、烽火台、古長城遺址、吊脖梁等景點及上述治沙成果。[4]
地方特產
枸杞的來歷
相傳戰國時,在秦國境內黃河南岸,香山北麓(今衛.寧)平原上,有一青年農夫,乳名狗子,以農耕為業,娶妻杞氏,杞氏勤而賢惠,夫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奉養老母,倒也勉強度日。時秦吞併六國,傾國之男丁,拓疆征戰,狗子被召戎邊。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狗子戎邊歸來,已是滿臉鬚髮。路見家鄉正鬧饑荒,田園荒蕪,路人討吃,餓殍遍地,眾鄉鄰面帶菜色,孩子嗷嗷待哺。狗子甚為惶恐,不知老母與妻子現狀如何,既到家,見老母髮絲如銀,神采奕奕,妻子面色紅潤,不像路人飢餓之狀,甚為驚訝,謂妻曰路見鄉鄰皆飢,唯母與爾飽滿,何也?妻對曰爾從軍後,吾終日勞作,勉為生計,去今之年,蝗災澇害,顆粒無收,吾采山間紅果與母充飢,方免其餓。其母曰:吾若非爾媳采紅果食之,命已殞矣!狗子喜泣,對妻更為敬之。鄰人聞之,爭相採食,謂之枸杞食。
後人發覺狗妻杞氏所采山間紅果有滋陰補血養肺建胃之功效,民間醫生采之入藥,改其名稱枸杞子。
枸杞的種植歷史
人類種植枸杞始於何時,寧夏博物館周興華在對典籍和實物進行考證後做出推測:我國枸杞種植、採摘、食用的歷史至少也有4000年了。 枸杞既可以入藥,又可以作為滋補品食用。我國醫藥典籍《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中都有關於枸杞藥用價值的記載。《本草綱目》中對其藥性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枸杞使氣可充,血可補,陽可生,陰可長,火可降,風可祛,有十全之妙用焉。"
那麼,我國是從何時開始種植枸杞的,種種說法莫衷一是。周興華在查閱我國古代文獻資料時發現,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就有枸杞的記載:武丁、祖庚、帝乙、帝辛的卜辭中都分別提到"杞"。已故著名古文字學家羅振玉認為:"杞,枸杞也,從木己聲。"因此,周興華認為,卜辭中提到的"杞",就是今天的枸杞。遠古時期,也有以"杞"為地名、國名、姓氏的,但那都可能與枸杞有關。甲骨文中多次提到"杞"的事實說明,枸杞的種植歷史應該早於甲骨文。而在此之後誕生的《詩經》中,對枸杞更是多次吟詠。據周興華統計,《詩經》中出現"杞"字的詩至少有7首:《國風》中有1首,《小雅》中有6首。"無折我樹杞"句,說明當時枸杞種植已有一定規模,甚至成為一種產業。在《小雅·北山》中,開頭吟唱:"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周興華認為,這裡提到的"北山",可能就在今寧夏中衛市一帶。
枸杞主要分布
枸杞種植分布於我國河南、東北、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青海東部、內蒙古烏拉特前旗以及西北、西南、華中、華南和華東各省區;朝鮮,日本,歐洲有栽培或逸為野生。常生于山坡、荒地、丘陵地、鹽鹼地、路旁及村邊宅旁。我國枸杞著名產地為寧夏、甘肅和青海等西部地區。在我國除普遍野生外,各地也有作藥用、蔬菜或綠化栽培。
寧夏:枸杞原產地
中寧地區土壤鹼性重,晝夜溫差大,這樣的自然條件適合枸杞的生長。早在明朝,這裡的枸杞就被列為貢品。雖然中寧枸杞被各地引進種植,但是其它各地所產枸杞,無論是營養還是外觀上,均與中寧枸杞有所區別。中寧枸杞呈橢圓型,顏色為紅色或紫紅色,果臍有明顯的白色。打開包裝後會有一股特別的香味,放入清水中短時間內不會下沉。
枸杞辨認方法
看果形:中寧枸杞果型是長果型呈橢圓且扁長,其他產區枸杞以圓形為主,有橢圓也有偏圓,個別產區有長果型但瘦而薄。
看顏色:中寧枸杞果實呈紅色或紫色,果色一致。其他產區枸杞多以鮮紅或暗紅,果色不一致。
看外觀:中寧枸杞果臍(果實與果柄分離處)明顯,果臍白色明顯,果身先端有小尖。其他產區枸杞,果臍不太明顯,果身先端小尖也不太明顯。
看結塊:在國標要求的含水量(13%)範圍內,各地枸杞擠壓都能結塊,只有中寧枸杞輕輕擠壓後結塊馬上鬆散,而其他產區枸杞很難馬上鬆散。
是試下沉:取一撮枸杞放於盛清水的杯子裡,由於中寧枸杞形狀長扁,表面大,不能馬上下落,而其他產區枸杞表面小,放入清水中馬上就下沉杯底。
是品口感:嚼碎枸杞慢慢品味,中寧枸杞甘甜而不太甜,口感純正無苦澀和其他味道,而其他產區枸杞有的甘甜過頭,有的明顯苦澀味。[5]
行政區劃
包括的縣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中衛市轄1個市轄區、2個縣。
中衛市行政區劃圖 中衛市 面積14453平方千米,人口114萬人(2003年)。
沙坡頭區 面積4633平方千米,人口35萬人。郵編755000。
中寧縣 面積2841平方千米,人口41萬人。郵編751200。縣人民政府駐寧安鎮。
海原縣 面積6979平方千米,人口38萬人。郵編751800。縣人民政府駐三河鎮。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5)》,人口截至2003年底。
中衛縣位於銀南地區西部,面積4671平方公里。屬銀南地區,轄2鎮、14鄉,4個居民委員會、141個村民委員會。1989年人口282909人,其中,漢族占98%,回族占1.7%,其它少數民族占0.3%;農業人口占84.4%,非農業人口占15.6%。人口密度60.6人/平方公里。
地理信息
沙坡頭以東,自北而南為:衛寧北山、騰格里沙漠、黃河沖積平原、香山北麓洪積台地(南山台子)、香山山地;沙坡頭以西,騰格里沙漠直逼香山。境內,山面林積占63.1%,沙漠占22.7%,平原占8.3%。年平均無霜期153天。平均年降水量186毫米。年日照時數2846小時,年太陽輻射總量5870兆焦耳/平方米。 天然草場492.9萬畝,其中荒漠草原占64.6%,草原化荒漠占28%,低溫地草原和灌叢草共占7.4%。林地面積17.4萬畝,其中有林地7.4萬畝,灌木林地3.3萬畝。四旁樹折合面積3.1萬畝。森林覆蓋率2%。土壤面積668.1萬畝,其中灰鈣土占44.7%,風沙土占17.7%,新積土、灌淤土、潮土等其它土壤地37.6%。 沙坡頭:自治區自然保護區,位於黃河北岸、騰格里沙漠南緣,融沙漠風光和江南景色為一體,更因治沙的巨大成就而享譽中外。高廟:自治區重點保護文物,座落於城關境內,建築集中、緊湊、高聳,在4100多平方米麵積上建有260多間宮殿樓閣,高達29米,內藏170多尊塑像,向為佛、道教信徒參禪誦經之地。
衛寧灌區和南山台子揚黃灌區的組成部分。1989年農業總產值1.7億元, 其中種植業占62.7%, 林業占3.4%,牧業占30.1%,副業占2.5%,漁業占1.3%;種植業產值中糧食占71.3%;農作物總播種面積54.4萬畝,其中糧食作物占81.6%,經濟作物占13.4%,其它作物占5%; 糧食總產1.325億公斤,每農業人口產糧555公斤,人均占有糧食468公斤;主要糧食作物為水稻、小麥、玉米。中衛縣是寧夏沙毛山羊的主要產地。
經濟發展
寧夏發現金屬礦產種類最多的縣市,主要有鐵、銅、金,但探明儲量甚微。甘肅、小紅山一帶的石膏量大質優,是目前寧夏石膏的主要開採地。此外,還有煤、石灰岩、大理石、粘土、重晶石等礦產。
1989年有工業企業1347個,總產值2.4億元,其中鄉及鄉以上企業119個,產值2.16億元。工業總產值中,輕工業占30.3%,重工業占69.7%。主要行業有機械、建材、冶金、化工、食品、皮革和毛皮、煤炭及工藝美術等,建材及其它非金屬礦採選業居自治區首位,黑色金屬冶煉及加工、皮革和工藝美術在各縣市中都列第二位。[6]
交通信息
包蘭鐵路和石營公路橫越北部,中靜公路縱貫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