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华大辞典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大辞典

中华大辞典

《中华大辞典》,由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语言文字专家联合筹划编纂一部汉语辞典。由马英九提议编著 [7-8] ,另有其他类似版本词典如《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大陆及港澳台常用词对比词典》、《全球华语词典》、等

由来

为促进两岸交流,消除汉字应用差异所带来的障碍,未来三年内,两岸语言文字专家将联合编纂完成一部《中华大辞典》,用繁体字、简体字同列 两岸词语,并统一地名、人名译法。 中国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司司长王登峰表示,编纂《中华大辞典》,旨在为两岸人士提供可消除交流障碍的辞书。来自台湾的中国文化大学校长李天任说,之前已经有类似的辞典,但辞典有很多形式。“差别在于收多少字,多少词,三十年前的收纳量到了今天还够不够。其次,20、30年前词语的内涵也要与时俱进地做调整,调整的项目涉及拼音、诠释的方法,需要新增东西进去。”

两岸民众使用汉字的差异不仅是大陆用简体字、台湾用繁体字,而且很多大陆有的词语,在台湾没有。台湾的流行词汇在大陆也没有。更值得注意的是,同样的一个词在大陆和台湾可能意思完全不同。“爱人”在大陆指配偶,而在台湾却指“情人”;大陆的“邮递员”在台湾则叫“邮差”;大陆说的“武术”,在台湾叫作“国术”;大陆公司的供销员或业务员,在台湾被称为“跑街”;而大陆的“学生会”,台湾叫“班联会”;大陆的“电磁灶”,台湾叫“电子锅”;大陆的“立交桥”,在台湾被称作“交流道”;在大陆“火车头”被称为“机车”,而在台湾“机车”指的却是“摩托车”;美国前国务卿在大陆被译为“赖斯”,而在台湾就被译为“雷斯”。这些差异有时会给两岸的交流造成麻烦和误会。

发展历程

马英九提议两岸合编中华大辞典

2009年6月19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提出两岸民间合编“中华大辞典”的主张,建议将繁简体两种字词语汇陈列比较,以利两岸互动。上任后坚持用毛笔批示公文的马英九说,他对汉字一往情深,身为中文使用者与中华文化总会会长,推动大陆更多年轻人认识繁体汉字是责无旁贷。他强调,中文字“由正入简易、由简入正难”,台湾一直用繁体字教学,没有改变的问题,但希望把根扎好,使枝繁叶茂,让其影响力得以进一步发挥,也让中华文化有更多立足的地方 。

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回应

对于马英九的提议,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2009年6月10日答记者问时曾表示,随着两岸交流和人员往来日益频繁,如何使两岸民众在文字使用上更方便交流,两岸专家学者可以积极探讨,充分论证。 范丽青说,两岸同胞同文同种,讲的是相同的语言,使用的是相同的文字。繁体字、简体字都是汉字体系文字,都是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不同的只是大陆对部分文字进行了整理和简化 。

2009年6月24日,国务院台办发言人范丽青在例行发布会上说,为更方便两岸民众在文字使用方面的交流,我们赞成两岸专家学者通过民间的方式合作编纂“中华大辞典”,把存在差异的词汇比较陈列,供海峡两岸、港澳地区及海外华人学习使用。范丽青在应询回应马英九有关“识正书简”和两岸合编“中华大辞典”的谈话时作上述表示。她说,简化字和繁体字都根植于中华文化传统,都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两岸同胞同文同种,讲相同的语言,使用相同的文字,不同的只是大陆对部分汉字进行了整理和简化,大陆并没有废除繁体字,繁体字在一定范围内继续使用。此外,海峡两岸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传承共同传统的同时,对新出现的科技和社会事物的名称,也存在一些差异。

有记者问:国民党日前表示,两岸民间专家合编“中华大辞典”将列入下月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讨论,请国台办证实。范丽青表示,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在即,双方共同商定,论坛将以文化教育为主题,就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两岸在文化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进行探讨。围绕这个主题,代表们可以广泛讨论,抒发见解,来寻求合作。马英九在出席“第六届全球华文网路教育研讨会”时提出,两岸民间可合编“中华大辞典”,把“正体”(即繁体)、简体的字词语汇比较陈列,以利两岸互动。他还表示,在湖南长沙举行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是讨论这个议题的好时机 。

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长沙共识

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于2009年7月在湖南长沙落下帷幕。在论坛达成的共同建议中,提出鼓励两岸民间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共同建议认为,两岸使用的汉字属于同一系统,应客观认识汉字在两岸使用的历史和现状,求同存异,逐步缩小差异,达成更多共识,使两岸民众在学习和使用方面更为便利。共同建议支持两岸学者就术语和专有名词规范化、辞典编纂进行合作,推动异读词审音、电脑字库和词库、地名审音定字及繁、简字体转换软件等方面的合作 。

厚厚的辞典出现在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会场,“两岸合编中华大辞典”的说法不间断地被两岸学者、官员提出。教育部的相关部门证实已经有了初步方案。台湾学者表示,两岸合编的“中华大辞典”在3年内将有结果 。

2009年11月,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在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时表示,两岸合编《中华大辞典》主要将以民间方式进行,届时将推出简体字括注繁体字以及繁体字括注简体字两个版本。另有消息人士透露,预计该项目将于年底启动 。

其他版本的“两岸辞典”

《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以字词对照方式编纂的两岸汉语词典其实早已存在。早在1996年6月,北京语言大学就联合台湾“中华语文研习所”开始以民间身份共同编写《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在北京和台北设立编辑部,由大陆出版简体字本,台湾出版繁体字本。据担任这本词典简体字本主编的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资深对外汉语教学专家施光亨介绍,《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简体字本于2000年6月12日完成了编纂工作,2003年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简体字本收录了两岸共同的和特有的字、词约45000条,其中两岸共用条目42700条,大陆通用条目1300条,台湾通用条目1000条。多义项条目中有大陆特有义项的条目550条,有台湾特有义项的条目370条。在《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中,大陆、台湾特有的词汇分别以不同的符号标出,无标记的则为两岸通用。比如,在【春运/春运】一词前标有“★”,表示该条目“仅为大陆所通用”。【空中大学/空中大学】前则标有“▲”,表示“仅为台湾通用”。此外,每一条目都以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符号两种方式注音 。

全球华语词典》 除此之外,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华语研究专家、语文工作者,正在联手编写一部《全球华语词典》,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主持其事。新词典将收录和对照全球华人社区所使用的不同词汇,方便各地华人相互沟通。据悉,《全球华语词典》地区特色词部分的编写已经接近尾声,预计年内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董琨说,《全球华语词典》的操作思路和台湾方面提出编写“中华大辞典”的差异并不大,而且范围更大、收录的词语更多,“中华大辞典”的运作可以以此为基础 。

《大陆及港澳台常用词对比词典》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的《大陆及港澳台常用词对比词典》是大陆出版社针对两岸汉语词典编撰工作所做的有关尝试。据责任编辑张蝴介绍,词典的编撰源于一些较早从事台湾图书引进工作的编辑人员和语言文字研究专业人员对于港、澳、台语词差异的长期关注,工作需求和研究兴趣催生了词典的产生。目前,大陆已有的这两本两岸汉语词典编撰体例基本相同,只是由于出版时间等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大陆及港澳台常用词对比词典》收录的词语明显少于《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 。[1]

参考文献